1、 测量力的大小杨汛桥实验 娄秦爱【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实际使用中怎样不超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量程【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拉簧、钩码一、导入1、这是一根普通的弹簧,有谁玩过吗?用力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人们根据弹簧有这样的特征,设计出了一种专门测量力的工具,(板书:弹簧测力计)。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种工具并利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
2、: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1、(课件出示各种测力计)这些都是弹簧测力计,有圆筒的、平板的,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作用、原理是相同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构造。2、请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由那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老师有个小小要求,在观察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测量,能做到吗?(每组领1个弹簧测力计)3、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出示),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讲解:提环(便于手握)、指针(指示物体力是多少)、刻度(读出力的多少)、挂钩(挂测量的物体)、弹簧(用伸缩来表示力的
3、大小)。注:交流时主要关注“刻度”和“弹簧” 刻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刻度板,有什么发现?格数:一格一格的,追问:一大格表示多少,一小格呢?两排单位:克力、牛顿,生活中常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它力的大小,100克力表示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板书1牛100克力)今天我们就用“牛”作为力的单位。同学们互相感受一下(拉挂钩),体验1牛、2牛力的大小。 弹簧:这是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位,这和刚才上课一开始观察的弹簧式一样的,它就是利用“受力大,伸得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三、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引导语:我们已经观察了弹簧测力计的
4、构造,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它。1、现在我们就用测力计来测量一个钩码。谁来测一下?当然,下面的同学也有任务,看看谁火眼金睛能发现他在测量过程中的不认同的地方。(预计;生上台,拿起测力计就测)对于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有什么意见或建议?2、(生说)师小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但使用测力计关键要注意这几点(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范围。师:第二点同学们都说到了,这一点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时有这方面的经验了,那我们再来看另外两点。针对第一点,同学们觉得重要吗?(估计学生会说不归0
5、不准),是的,所以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0”的位置,如果不准,我们可用这种方法调准(师演示)。再来看第三点,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不能超过测量范围?怎样避免呢?(事先估计)(出示一个钩码)老师这里有一个钩码,你来估计一下它有多少牛顿,(随即填表)。注:如果他用目测,提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用手掂)哪位同学来测量一下,要注意刚才要注意的几点。(一生演示再填表)问:他刚才测的方法对不对?下面请同学们领取材料,也像刚才那位同学先估再测,再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学生实验。交流。注:选择一组误差越来越小的小组上台,(手指数据),问:同学们看这组数据越来越小,说明我们的估计越来越准。四、小结五、板书设计
6、 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 作用:受力大,伸长长 1牛100克力 1N100gf教学反思: 1. 在学习这节课以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所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认识测力计构造和功能,明白它的原理,然后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而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则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本课是一节内容简单而实用的课,一认识弹簧测力计;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弹簧测力计,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在课堂上完成。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课后完成。认识测力计构造和功能,主要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自读课本、观察、交流活动
7、中获取新知,为了让学生准确读出刻度板上指针所指的刻度,让每组的组长拉钩码,其他学生读指针指的刻度的数,让学生动手拉弹簧,感受1牛、2牛、5牛重力的大小,在感受力大小的同时让学生发现重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从而让学生明白弹簧测力计的原理。2.不足之处:我设计了感受一牛力的大小这一小环节。我是让学生直接用手向下拉一牛的力,忽视了重力和拉力感受起来是不同,本节课学生要感受的应该是重力才对。学生对一牛力的大小感受不深,应引导学生用手掂一掂身边重力是1牛的物体来感受。课堂上过渡语,需要不断的改进,舒服的课堂需要顺畅的感觉,最担心的就是过渡语的精练与恰倒好处。而本课中,所体现的这点还是不够到位的,还需要多多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