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议论文说理品质之“论据能否支撑观点”的辨析与应用(一)先来思考这个题目天才与灵感朱光潜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出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曼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 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 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
2、是不在学校里。”思考题:第段论证了 “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的观点,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 点的。(二)再来看一道 2018年春考题艺术美的特殊价值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美虽然有供人消遣、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使命。朗吉弩斯说:“艺术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能把人的禀赋和修养中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意象都鼓动 起来,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 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受到作品中的崇高、庄严、雄伟等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艺术美能够政征服人心,鼓舞人心
3、,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以达到推动社会 生活前进的最后的目的。思考题:第段论证了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特殊价值,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三)修改作文学生例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误解品位,往往只是片面地看待品位这个词,对于品位的解释一般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就比如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没有因为老师在睡觉而返回,反而在雪中等候,这体现的不是他不懂得变通,而体现的是他求学心切和尊敬师长, 他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讨论这一段落存在的论证问题仿照前面两个例题的段落写作思路,修改这一段落,使得它论据能证明观点,并且段落语言呈现逻辑思维。(四)作业他用之用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
4、用” ,即被他人所用。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获得认同感。我以为,被需要心态的“他用之用”有三用:廓然而高之用,渊然而深之用,泠然而清之用。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被需要”的心态正体现了人思考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古希腊的一位盲人曾言: “我提灯而行,是要别人看见我。 ”人们之所以有存在意识,是由于外界不断向其反馈信息, 换句话说, 正是他人造就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因为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在这样的信息交换下, 我们就可以反射出一个自身的轮廓。例如,在我们苦苦思索哲学三大问时, 我们也许难以回答 “我是谁” , 但这时他人的需求
5、便会给予我们对身份、能力的认识以蛛丝马迹。这便是廓然而高之用。其次, 以社会角度视之, 人毫无疑问是群居动物, 然而在生活中, 纷繁的尘世有无数客观主观因素将信息时代的我们同化, 因此我们急需一条将我与他人区分的途径。 但社会仅将人们归类, 赋予一个大致的定位, 所以 “被需要” 的心态显得尤为迫切。 在被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个体与群体的区别,认清自身的特殊性,也反观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明晰个体如何在大潮流下保持独特, 这便是渊然而深之用。 它使我们坠到最深、 最本质之处,理性思索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第三,“被需要” 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社会、 世界的关系, 使人们真切体会到
6、“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种心态实际上也是个体与个体间的维系,使人可以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甚至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最终站上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第四境:天地,即洞悉道理后的遗世独立之感。这便是泠然而清之用:保持独立和清醒而两袖清风。然而揆诸今日现状, 人们的被需要心态仿佛依然停留在功利层面, 也就是只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正如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嘴效应” ,我们不仅仅只是追求瞬间的快感,满足浅层的刺激,却忘了思考作为人的真正意义。他用之用,使人有机会描摹自身,有途径深入思考,有阶梯登上独立清醒的高地。 “被 需要”的心态实乃人之常情,不可磨灭,唯有加以利用,才能在险峻之地,见到绮丽之观。思考题:1、第三段中的论据能否证明 “被需要 的心态正体现了人思考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的观点?2、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3、你认为本文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如果有,请做好标注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