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二鉴赏古诗的语言释意析法赏“炼字”,扣准特点赏风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 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古 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首乐美、节奏美; 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 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 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11r欣赏“爆字”艺术一、掌握词语的艺术表现力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
2、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1 .聚焦动词(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中的 “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 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 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 满路莓苔上的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
3、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 用意侧重 “ 闭门 ” 寻人不遇。 “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 缭绕小渚。 “ 依 ” 字有意趣。 缘溪而至其岩扉, 近看则 “ 春草闭闲门 ” ,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 静渚、 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 “ 静 ” 的, 白云、 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 “ 闲 ” ,不遇之人, 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 闲 ”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 和谐默契, 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为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 “ 禅意 ” 所冲化,渐
4、趋恬然。前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续写一路景观。 “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 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 “ 水源 ” , 应该不是指来时“ 经行处 ” , 所以 “ 随山 ” 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人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人, “ 随” 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 随 ” 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 “ 曲径通幽 ” 的想象。上句“ 过雨看松色” ,或指道人居所门外景, 或指 “ 随山 ” 时的景致。
5、 “ 过雨 ” 暗示忽然遇雨, 诗人仅仅用一“ 过 ”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 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 过 ” 字, 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尾联的 “ 禅意 ” 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 “ 溪花 ” , 却浮起 “ 禅意 ” , 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 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 领略到恬静的清趣, 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 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 而领会出 “ 禅意 ” , 因用 “ 与 ” , 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
6、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 “ 相对亦忘言” 的精神境界。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 “ 禅意 ” 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 “ 忘言 ” 之中。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用一 “ 过 ” 字着意表达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 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 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 “随”
7、“随”字导出,字写山道纤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令人有曲径探幽的想象。精要点拨动词往往具有凝练、 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 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 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 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 “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 .聚焦形
8、容词(2015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注1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鉴赏 唐末诗人皮日休赞颂孟浩然的诗作是 “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倘若用这两句话来 评价查慎行的旅游诗,倒也十分合适。大通驿,在今安徽铜陵县大通河边。诗人于清康熙三 十一年离开江西去北京路经此地,这时,晓雾初散,旭日东升,翠烟红树,清风淡云,江水青山,构成一幅浓淡空灵、十分潇洒的画卷。“挥毫落纸如云烟”,诗人毫不费力,随笔写出
9、他的所见所思,不但是 “诗中有画”,而且还认为这幅画就如后梁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师徒精心用深浅的色彩绘制出来的。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时间是清晨,晨雾初散,朝阳未出。环境是安静的,空气是清新的。诗人的笔端给人以愉快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全诗就以此为基调, 围绕题目中的“早”字来写。“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这一联对 仗工整。遥远青烟袅袅的地方, 可辨别出那里是集市。 前面的红树忽然又转移到水流弯曲的 地方。树是不会随便转移的,只是因为人坐在船里,转弯时随着方向的变化,由于远近视差 的不同而觉得转移了。诗人把静写成动,这是亲身的感受。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答案
10、“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 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 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 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精要点拨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
11、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3 .追“彩”逐“色”:色彩形容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鉴赏 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
12、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 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了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头发与容 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 “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 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弹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
13、难了!“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 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
14、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精要点拨(如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 “翠” “白” “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15、,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4 .关注虚词(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1 “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鹅鹦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 林。鉴赏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 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
16、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简要赏析颔联中“常” “偏”两字的妙处。答: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 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 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 诗人心绪与情感。解析 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读诗句的内涵。“常”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寒山” “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字则表现了诗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其次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精要点镀
17、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 “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方” “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 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方法小结:赏析词语“四看”1 .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 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
18、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 .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 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 .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 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 .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掌握炼字题的答题规范1 .(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停驿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
19、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鉴赏 这首诗作于景佑四年(1037),系夷陵九咏之四。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然而“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一句,却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一句,表现出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 “瘦”二字的妙处。答:答案 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 “瘦”二字,乃寻常字眼
20、,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 “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寄寓来看:“荒” “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 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首先,应该明确“荒” “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 “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 “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2 .(2016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1、。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鉴赏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山苍云, 与云山自然结合,表现一种恬淡闲适的情怀。这句诗的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颔联使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用了对面敷彩表现法, 本为鸟在落 日时飞上飞下,却被诗人表现为 “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 诗人 却说秋原在人心之外显得安闲。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能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 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
22、视野博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屑之事,忘记了人世间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的境界。 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 窗不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 “闲”字,写出了三层“闲”的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二为心闲,诗人在好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 安闲之境,一派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 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3、答: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炼字。 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望”是指站在高处 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精要点拨答题要点与步骤常见步骤: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变式步骤:可依据所给字词的
24、特点,省去第个步骤,保留第 个步骤。如是词语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 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从结构上进行比较, 看哪个词语更好地照应标题,使结构更加严谨等。题点突破占诗鉴赏2四重意识赏“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 (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
25、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1 .如何确定诗眼”(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 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2 .如何赏析“诗眼”(关键词)(1)要有多要素意识最生动,最具活力。最能营造意境。最易统摄全篇。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
26、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 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从整体 (全1f )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 何揭示出主旨的。(3)要有多角度意识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 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
27、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河北城楼作王维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 闲。【注】井邑:市井。傅岩:地名,相传为商朝傅说隐居之地。客亭:旅客休息之所。广川: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鉴赏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
28、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 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
29、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 “孤舟”的寂寞之感,给 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 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 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如果诗眼是一首诗思想感情的凝聚点,那么此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闲”字。表达了诗人一种自由快乐(或平和轻松)、逍遥闲静的情感。诗人登楼眺望,从傅岩自然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了阔
30、远的山水之图和渔舟与飞鸟归家的情景,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快乐;暮色降临,大地一片寂静和寥廓, 诗人的心也是一片闲适与女J O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注】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鉴赏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 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
31、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作者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 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 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作者逸怀浩气的表现。“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河,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由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 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
32、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 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饵等,称“春盘”,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作者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
33、结尾,却自然 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同意。“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此作结,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 和理趣。-U欣赏语言风格(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鹅鹃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一一.- - 一 . 一 . 一. 一 一.白芒 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已准桃花浪
34、,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1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芒(zhi):用白色芒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芒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 爽感受着一 “嫩”字来表现,可谓语出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 “ 春蚕食叶响回廊” 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 (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 突出了
35、“ 秋试 ” 之 “ 秋 ” 的季节特点,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 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 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 春蚕食叶 ” 的比喻表现出来。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片点明时令和环境。 “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是实写送别的季节 初秋, 天气环境 微凉, 被送者的衣着 白苎新袍; “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 是虚写, 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 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 下片, “ 鹏北海,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 实中有虚, 以虚喻实。 喻体 “ 鹏北海, 凤朝阳 ”意
36、境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 “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完全是虚写,想象范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范廓之的美好祝福。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 丹凤, 意象豪迈; 北海、 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此词用典也很突出, “ 春蚕食叶 ”“ 禹门 ”“ 桃花浪 ”“ 桂子香 ”“ 鹏北海 ”“ 凤朝阳 ”“ 青云 ” 都用了典故。 如 “ 桃花浪 ” , 典出宋代张世南 游宦纪闻 卷六: “ 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 七年三破桃花浪 之句。 ” 而 “ 月殿先收
37、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 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 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 “ 折桂 ” ,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范廓之参加“ 秋试 ” 的良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这虽是一首送别词, 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 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 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答: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
38、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解析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精要点拨1 .核心知识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 “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
39、只是说明这位词 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卜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 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2 .答题步骤语言风格题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多见。答此题要掌握以下步骤:明风格(特点):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 (特点)。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词语、句子具体分析这种风格(特点)。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