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主备人:王军霞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4、知识梳理: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 点及表达效果。1)、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吠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通假字1、衡于虑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3 、曾益其所不能3)、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空乏其身
2、,5、行拂乱其所为4)翻译下列句子。(4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饿具体肤 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 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5)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 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文章讲的是 造就人才 和 治理国家 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3、“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最终提由了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 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5、第二段说由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 的是什么。答: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6)、开放题。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能成 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 例谈谈。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 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附论证本文观点的事例:勾践,卧薪尝胆。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绮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名言: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
5、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 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 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 恋的痛苦之中,但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 音乐家。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 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 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6、天欲 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句表达 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 但能让 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 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 的理解。答: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 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7、“20
7、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材料链接:8、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 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9、请结合课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 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
8、受到激发,凝聚力 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 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由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中考链接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9年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 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 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
9、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 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9 .翻译下列句子。(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0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11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 3分)二.(2010?百色市,11-15, 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10、筋骨,饿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选自孟子)1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12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吠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13 .下面是对
11、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 害性。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译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译文:15 .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 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215题。(15分)2011年(甲)舜发于吠亩之中,
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 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13、;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仆:对自己的谦称。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尧,舜其尤 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必先苴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吠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
14、曰:不然。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15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四、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2011真题)绥化【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 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15、“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牺牲:(2)衡:11 .翻译下列句子。(2分)(1)何以战? 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12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3分)13 .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
16、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14 .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5题。(14分)2007年盐城市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 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 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殖,然后连房勃取。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血
17、指:伤指勃(ku)取:割取 郭索:急竟爬行的样子 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4分)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分)六、【2007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A.必先苦其心志B.行拂乱其所为C.舜发于吠亩之中D.人恒过然后能改14 .下列
18、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16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2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 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 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7 .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答: 答案: 一、8. (1)经常犯错(2)弄断9. (1)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从这件事情之后,孟
19、子就不再遗忘了。10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 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 .示例:孟母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现实事物的现象以物示人,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的道理:1.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2.专心致志的学习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效果。3.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 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二、11.D (过:犯错误)12 .A (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13 .C (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
20、证)14 .(2分)(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错一处扣0.5分)(2分)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 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错一处扣 0.5分)15 . (3分)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 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 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 改歌词的不给分)三33)14. (4分)(1
2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 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 (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四:10. (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1. (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12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13 .【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4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
22、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五、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 全11、(1) 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 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卒章显志。六(10分)13 .“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 (1分)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14 . D(2分)15.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 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 5分)16 .生 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17.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 的观点(2分)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