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两章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2、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 说举于 版筑 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2、
2、 故 天将降 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身, 行 拂 乱 其 所为 ,所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3、 人 恒 过 ,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 困 于 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5、 征 于 色 ,发 于声,而后 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
3、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6、 入 则无 法家 拂士 ,出 则无 敌国 外患 者,国 恒 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 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重点字词解释: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使命。 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9.
4、(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乱:扰乱。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忍:通“韧”,使坚韧。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 顺。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色:脸色。 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 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内容理解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3、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思路结构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 4 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 ):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
6、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曾益其
7、所不能 曾通“增” ,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虑 同“横” ,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
8、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七、文章第 2、3 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
9、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 ,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
10、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 ,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
11、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十六、2008 年的雪灾、 “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