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0726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PT 页数:366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6页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6页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6页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6页
国际经济比较 精品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 论,课程目的,以一个理性人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思考世界各国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内在规律 启发和鼓励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技术探讨有关现实经济问题,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安排:1-9周 1、讲授:12次 2、讨论:4次(预定) 需要说明的是讨论,课程组织方式:讨论,1、确定讨论问题2、收集资料、准备讨论稿(课下)3、课堂分组讨论4、各组讨论汇报5、总结,教材与参考资料,1、陶季侃、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3年。2、池元吉 主编世界经济概论3、庄宗明:世界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4、任意一本世界经济学或世界经济概论均可阅读与欣赏: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央电视台大国崛

2、起凤凰卫视世界经济百年风云录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世界经济的萌芽(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到18世纪中叶),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14-15世纪,西欧国家开始普遍地将封建地租从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地租形式的演变推动了西欧农业生产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进一步

3、分化。,城市的兴起和商人的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开始兴起,例如马赛、里昂、伦敦、科隆等。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新的社会阶层商人的出现。,2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海外探险中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开辟通往东方新航路的过程。1519年,由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开辟环球的商业通道,扩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萌芽。,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从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19世纪中叶),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与对外殖民扩张,从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先后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农民土地的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和德国也发生了封建地主掠夺农民份地的狂潮。为了进一步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西欧国家开始了以暴力为基础的对外殖民扩张,纷纷派遣军队远征海外,大肆进行领土扩张,侵占了大批殖民地,通过各种手段掠夺所属殖民地的财富,这一切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2第

5、一次科技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蒸汽动力和机器为中心的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引起了产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导致了工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69页),科技革命中的机器:蒸汽机车和纺纱机,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和地区都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初步形成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和产业

6、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在空间上扩展到世界大部分地区,贸易额快速增长,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也大大地增加了,并形成了先进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与落后国家的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格局。 产业革命后形成的世界市场不同于早期的世界市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有了大幅度增加,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过程同世界市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还是初步的?,理由:,1、此一时期相当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封闭状态;2、各国的经济联系主要局限于流通领域,实现方式主要是国际贸易,无资本的跨国流动和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初叶)

7、 1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又发生了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石油、化学、冶金、机械等工业的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的发挥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四、世界经济从量变到质变(20世纪),1、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2、1914年资本主义列强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俄国顺利地于1917年实现“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3、二战后,苏联的强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迅速

8、发展,再加上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独霸世界的传统体系瓦解。4、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社会制度国家群体的同时并存,是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新特征。,第二章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一节 二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一、一个百年:英国独霸世界经济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到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前1、英国是“世界工厂”2、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独家垄断地位4、英国是最早的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二、又一个百年:资本主义列强共同主宰世界,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一、美、德、法等国的工业革命“搭上了英国的便车”,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9、显示出“同步性”,形成了赶超基础。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众多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工业应用都是在美、德、法等国完成的。三、进入20世纪后,美、德、法等国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工业化,到1913年,美德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就当年国际贸易而言,英15%,德13%,美11%,法8%),第二节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一、战后的两极格局及特点1945年2月雅尔塔协议和克里米亚声明的形成,使得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为实体的“两极”格局,表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1、“两极”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悬殊。(1950年为例,美3810亿,苏1260亿;资60%,社25%)2、“两极”格局具有

10、强烈的政治甚至军事的色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VS 华沙条约组织),二、“两极”格局实体的演变及其解体,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两极”格局实体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集团:1958年,德、法、意、荷、比、卢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集团分裂始端1960年,英国与北欧等国组建“欧自联”,后弱化1973年,英、丹、爱加入“欧共体”,75年后经济差距极小70年代以后,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结果是:,美国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从70年代中期起,它开始以“超级大国”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集团:苏联与南共危机,1948年南共被开除出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内部矛盾外部化;60年代和

11、70年代,苏联无数次动用军队进行武装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镇压实质为反苏的“造反”,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苏联与东欧国家矛盾加剧;60年代初,苏联与中国矛盾急剧发展;,结果是:,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缩小,名存实亡,苏联开始以“超级大国”身份参与世界经济与政治事务。,2、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两极”格局走向解体(1)7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滑坡,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欧和日本经济力量对其形成了空前的挑战,“超级大国”今非昔比。(2)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没有向纵深突破,始终停留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和改革长期徘徊的漩涡,以修补性质为基本特征的

12、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酿成了1989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第三节 新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基本态势,一、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长期性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标志,冷战时代结束,美苏两极对抗时代结束,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原因如下:1、原有格局的和平解体导致世界各主要力量的重新调整与分化组合;2、经济领域的角逐被提升到主导地位;3、美国的单极统治战略与世界普遍的多极化要求;4、实体构成的多样化,区域国家集团形式出现;5、世界各大主要力量相互制约的方式发生改变:冲突对抗与对话合作;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二、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1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同台竞技,形成了

13、“三个中心”。(1)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国际金融中心;(2)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制造和加工中心;(3)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在内的自然资源拥有国成为全球初级产品供给中心。,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发达中国家,传统的货物贸易高科技人力资源风险资本,传统资本制造业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3世界经济体系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等级化结构。,(1)在过去十多年里,资本主义由于失去了直接与之相对抗的力量,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更加加强了。(2)而与此同时,除少数发展较快的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越来越明显地“边缘化”了

14、。特别是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长期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每年出口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迫用于还债,造成资本枯竭,经济前景暗淡。,三、一超多强的现实构架与多极格局的大趋势,学术界观点:处在转化、交替过程中的世界经济格局的现实构架是”一超多强“,美国VS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但是,“一超多强”的现实构架具有过渡性质,多极格局无疑更为符合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三章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世界经济形势,IMF和世界银行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3%-2.9%,全球贸易量9%-11%负增长,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欧元区2009年1季度 GDP 环比下降2.5%,2季度-0.1%,欧元区6月份失业率升至9

15、.4%,1999年6月份以来最高.日本失业率于6月已升至5.4%,6年新高,直逼2003年4月5.5%。GDP 在连续环比下滑5 个季度后(累计大幅下跌8.4%),2 季度实现环比增长0.9%. 美国7月份失业率9.4%,09年财政赤字最初预计为1.84万亿美元,现调整为1.58万亿。6 月份个人收入较5 月下降1.3%,个人消费环比上升0.4%, 6 月份消费者信贷总额环比下降103 亿美元,年化降幅为4.9%。,美国2008年10月以来的经济数据,美国2008年10月以来的经济数据,欧元区2008年10月以来的经济数据,日本2008年10月以来的经济数据,世界经济形势,美国经济过去三季GD

16、P增长分别是-5.4%、-6.4%和-1.0%,跌幅明显收窄。但是,美国经济在过去三个季度,私人消费是负拉动,私人投资是负拉动,GDP正拉动的因素主要就是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如果美国经济在过去的三个季度主要靠外需拉动,同样,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更多靠外需拉动,进口都出现了大幅滑坡。这种美日欧经济恢复靠外需拉动,而减少对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需求;与此相比,中国上半年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2.9%,这种情况怎么能够持续下去?中国不能,美日欧也不能。现在美国净出口拉动不是出口增长强劲,而是进口跌幅大于出口,美国内需收缩大于贸易伙伴国,美国拖累,任何人都带不动。高盛科恩预计2010年美国GDP增长1.

17、5%-2%。复苏也是低速增长,世界经济形势,美国经济复苏不可能很快,不可能是V型。危机时期,美国家庭增加储蓄、减少借贷、减少消费;美国企业追求负债最小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减少投资和借贷,都不是经济止跌企稳后,能够迅速向好的。其中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拉动欧、美、日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是什么?奥巴马提出新能源和出口,那么新能源能不能够引领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电动车,都只会增加成本,怎么拉动经济,是一个问题。过去的繁荣,90年代靠IT革命,2000年后靠全球化红利,现在呢?靠资产泡沫.暂时复苏了,长期有更大不稳定.,世界经济形势,这次危机,既不像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也不像

18、两次石油危机的滞胀,是新型的世界性大危机,当前过于相信政府救市措施,相信联储有能力回收流动性,相信持续低率政策不会带来资产泡沫。我没有这么多信心。如果支撑美国增长的净出口也下跌了,增长就只有靠政府支出和救市措施了。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呢?如何为赤字融资呢?我们会不会从大萧条学到错误的经验呢?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8月19日发文说,危机后,全球潜在产出水平可能遭到永久性削弱。他认为,现在的复苏是以牺牲未来增长为代价的。,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19、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

20、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明年下半年将是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重要时间窗口,这会使宽松货币政策进退两难。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

21、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货币政策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双赤字和美元持续走软的影响,双赤字始终是决定美元走势的根本性因素。美国政府今年19月,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1.42万亿美元,贸易赤字也达到2745.8亿美元。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使政府的债务风险日益严重,而居高不下的债务加深美元贬值预期。当然,从维护美元世界储备地位和维持美元购买力的角度考虑,美国政府不会让美元大幅贬值,但是长期趋势性、小幅的贬值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美元

22、贬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自己,对缩小赤字和出口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边是美元指数的步步走低,一边是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以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这种“跷跷板”效应的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损伤,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会给今后带来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非美元国家汇率的大幅上升则容易引发各国间的贸易战。,多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其影响,尽管各国都在谴责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实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呈愈演愈烈之势。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以此来转移国内批评、保护国内企业利益和增加就业。因此,短期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不会下降。这些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未必能阻止全球复苏,但它至少会延迟复

23、苏的进程。它不仅会加剧贸易摩擦,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损害消费者和产业利益,而且会使世界各国陷入不信任的怪圈,甚至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风险

24、。,具体影响2010年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当前的经济复苏主要由政策刺激等因素所推动。虽然美国和日本2009年第三季度都出现了强劲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由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拉动,而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带动的自主复苏能力较弱。因此,美国经济衰退即使已经触底,2010年经济也只能保持低速增长状态。第二,无就业的经济复苏影响回升力度。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0月,美国的失业率仍高达10.2%。经济回升如果没有带动就业增长,这将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增加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对未来经济复苏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具体影响2010年

25、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三,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扩大,使潜在的通胀风险积累。据IMF10月份预测,2009年,世界各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平均为6.7%,比去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世界各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平均为68.1%,比去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这么高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使得2010年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面临财力不足的硬性约束,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力度的余地很小。,三、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美日欧经济增长减速,将显著减少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两大动力都进入沉寂期;新一轮全球化和新能源革命仍处于酝酿期;美、日、欧

26、仍处于后危机的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去泡沫化后又缺少新增长动力,是减速的主因。我国经济是否能够成功实现脱钩,将经济增长动力由过去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依靠消费和投资呢?至少在未来的5年内要做到这种增长动力的替代是非常难的。对我国的影响必然是经济和出口增长减速。很难在5年内被开拓新兴市场及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所抵补。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以及增强进口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应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规模和速度。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进一步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损失。,各国将加强本地化和区域化发展,中国企业危中有机,东亚共同推进区域内扩大内需和稳定外

27、需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区域内相互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减少对欧美终端市场和金融中心的过度依赖。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与日韩之间,与两岸四地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尤其鼓励中小企业跨境投资、跨境贸易、跨境提供相关服务及人员流动,深化本地区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联系。重视以发展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包括建立区域内的发展援助、全面经济技术合作、减贫和节能减排,使弱势人群和地区也能参与发展和分享成果。这样做,必然会涉及到美国等大国的东亚地区利益,涉及到对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和中心的影响,涉及到地区内大国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与合作意愿。,全球金融市场一体

28、化重大调整,有利于完善中国金融基本面,在当前的全球治理结构下,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是应当继续加快还是应当放慢一些呢?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发达国家动员全球金融资源的动力就越强,就越有能力实现它们的居者有其屋和穷人更高福利研究和建立应对全球系统性风险的全球对冲机制和运做能力;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化和结构深化,加快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亚洲金融中心以及区域内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财富管理市场,分散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系统性风险;包括研究处理香港、上海、深圳及区域内其他金融中心之间的分工和竞合关系;,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继续调整,中国的跨国并购在艰难中快进,在过去十年

29、里,国际资本流动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起大落。国际资本流入额在2000年为14919亿美元,随着IT泡沫破灭而跌至2001年的7351亿美元,跌幅达到50.7%。在2007年再次达到18333亿美元的高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又一次下跌21%,预计今年的跌幅也在30%左右。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流动将继续大起大落的调整走势,跨国并购将继续成为主流趋势。然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其性质是为发展融资;到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其性质是投资分散化;再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发达国家,其性质是为发达国家的消费和赤字融资。穷国为富国实现居者有其屋和改善穷人社会福利而融资,其合理

30、性存在质疑。,全球化带来通缩和资产价格上升,形成中国外部冲击的新来源,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宏观经济学界带来的一个新挑战,也就是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更便宜的劳动力、其他要素和储蓄的同时,也带来通货紧缩和资产价格上升。传统的通货膨胀衡量标准往往会低估资产价格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资产泡沫、通货紧缩以及金融波动还会继续交互影响,形成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的局面。如何在宏观政策上应对,是一个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次世界性大危机对中国的宏观影响也清楚地表明,货币政策仅仅是钉住CPI、PPI等传统物价指数是不够的,资产价格、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全球主要变量传递的时间滞后因素等,都可以在CPI、PPI不变

31、的情况下,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不确定性波动和影响。,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提出的挑战,从制造到服务,预计2010至2025年,中国低成本优势将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体系将发生结构性变化,贸易顺差将持续减少,低成本劳动力将持续减少。预计2010至2025年,依靠进口设备、FDI和购买技术特许权等方式模仿和干中学,将转为向自主创新驱动的模式过渡。预计2010至2025年,将从外向型体制向经济国际化体制过渡,包括产品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已迫在眉睫,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进入一个结构

32、转换的过渡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在未来15年内基本转移完毕,如果不能够加快对外贸易方式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调整的压力会更大。尤其在印度的劳动力资源更年轻,人均收入更低的情况下,挑战则更加严峻。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和印度2008年的人均GDP分别为5345美元和2753美元。另一组数据表明,在15至34岁人口组中,中国占总人口的29.07%,为38011万人;而印度占总人口的34.99%,为38296万人。要加快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就要持续增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投入,把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训练、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值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形成高

33、素质人力资源新优势。 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的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环境将发生变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已经十分迫切,我国面对贸易摩擦压力大。德国对外贸易以区内贸易为主,以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贸易摩擦较少。而我国的出口对欧美市场依赖大,并以加工贸易为主。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41.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7.3%,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高于外贸总顺差2955亿美元。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达5721.95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出口总额的72.37%。,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转型升级缓慢,2007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

34、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6%。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7%有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重超过4%的企业仅有4960家(含951家外资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18%。外资企业虽然拥有较多发明专利,但配置在我国的产品增值链环节,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并不显著。而我国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7年,我国授予发明专利权6.8万件,但国内授权仅占47%。,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除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以外,还与我国为制造业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

35、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专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弱有直接关系。我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很多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生产性服务发展严重滞后,我们只能依靠“汗水经济”获取有限的附加值和利润。,中小企业所受到的内外冲击引起重视,一是外部冲击的影响。欧美等地订单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美客户违约率显著上升;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及国家信用风险上升。二是输入型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增加。中小企业很难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的汇率、货币、价格、需求不可预见性波动的冲击。三是今年信贷快速增长,但资金很少进入中小企业、制造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的压力在上升。,美国金融危机对我海外投资

36、的影响,2002年至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均增速达到56%。到2007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67.2亿美元,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名列前六位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有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初步统计,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占比78%;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115亿美元。,尽快扭转进出口下降局面,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怎么办?在当前全球性需求萎缩、产能过剩

37、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是难以避免的。在危机以前,我国企业所遭受的各种贸易摩擦案件占全球总贸易摩擦案件的比例,就高出我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额比重的近一倍。在危机时期,这个比例只会进一步上升。这对于一方面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打击的我国外贸企业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对此,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研究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献计献策,切实帮助出口及相关企业共同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境。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应是在有利有理有节的基础上,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使贸易争端的解决回到双边协商或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内得到合理解决。,尽快

38、扭转进出口下降局面,另一个难题是没有国外订单怎么办?我国多数出口企业普遍缺少自主的国际营销渠道,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也没有能力建立自主营销渠道。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商会及贸易和投资促进部门应当深入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和产品信息服务、商品和服务国际会展服务、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带动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在这个方面,应当学习日本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些成功经验,通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同关系,共同开辟新兴贸易市场。这既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输出,也包括资本和货币的输出,逐步提升我国企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这些方面的努力,仅仅靠企业自身或市场机

39、制很难成功地达到目的。因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共同帮助企业转危为机。,五、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已进入复苏通道。PMI从今年3月超过50%以后,一直处于回升状况,最低点在去年11月份,那时的PMI指数只有38.8%。本轮中国经济调整要早于世界,时滞69个月。中国GDP同比减速开始于2007年三季度,对欧美出口减速发生在2007年底,早于第4季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中国的宏观政策应考虑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以后的情况,一是要应对输入型、成本驱动型通胀的压力。二从信贷膨胀到资产泡沫,从上游价格上涨到通货膨胀,一般有2至3年的传递过程。三结构是长期变化,尤其是增加对创新、中小企业、结构

40、转型投资。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很不稳定,4月份各项数据曾掉头.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状况还没有真正复苏。地方政府的投资配套仍不到位。社会资本还没有真正被带动起来。下半年的城乡消费和就业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策应从注重总量转向结构调整,根本出路仍在改革。,我出口形势将进一步恶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对美欧出口额占其总进口比重由18%下降至13%(按美欧海关统计),当时金融危机尚未发生实质影响,2005-09年我国出口三大指数(价格、数量和价值)(2004=100),统筹协调扩大国内需求与稳定外部需求,国务院5月27日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的措施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

41、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2009年安排优惠出口买方信贷100亿美元,以保持我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俞乔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2009,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从乡村到城市,地方不在大,集聚就行。世界银行:世界是不平的,世界半数生产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如日本三大都市圈,集中了GDP的73.6%,人口的68.7%。小城镇也可以启动规模经济。应重视城市功能而不是规模。经济越集中,经济越富裕。为什么一些城市中心区结构与郊区趋同,因为增值和知识含量没有提升?人才喜欢打堆,而不是流向人才稀缺的地方。

42、运费降低将进一步密切周边贸易关系,而不是远距离区域的贸易关系。要重视解决商品和服务、资本和劳动、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人才全球化,2008年,发放在沪外国人就业许可证7万人次,沪人在外工作的22万人次。资本全球化,上海内向FATS约221.6亿美元,外向39.9亿美元产业国际化,引资新策略: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和知识技术的同时,要给本国企业预留发展空间,“走出去”要有对外战略:对外经济外交,如坦赞铁路,从战略考虑,给后人以巨大无形资产。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品国际化,大力发展区内贸易、中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试点贸易、实业、金融、科技一体化

43、的对外战略联盟,解决自主创新的环境、动力、能力及技术来源是提升出口竞争力之关键,美国研发支出的8%是用于基础研究(技术的获得),25%用于应用研究(技术的应用),67%用于开发项目(技术的改进)。我国现阶段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优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当自主创新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以后,再把重点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推进,渐进式地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竞争优势仍放在技术改进层面上,逐步动态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增值的服务环节,如研发创新设计

44、、物流运输仓储、金融保险投资、信息咨询专业服务等。在过去,生产性服务环节大多是内化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增值链之中,现在则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网络。其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创造出多层次、大容量、关联强的新就业机会;其次,能够带动制造环节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环节延伸,尤其是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包括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集聚人才,提升管理,延伸服务,技术增值;再次,能够带动各种形式的跨境服务提供,在服务贸易层次上引入外来竞争压力,促进服务业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换及国际竞争。,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内

45、涵,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最初是由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提出。他用这个词形容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因此,他所说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经合组织(OECD)在1990年也使用了“全球化”这一概念,主要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的配置。因此,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或是经济全球化的延伸,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OECD的定义,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46、、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我们的定义:,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尽管存在着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种种阻力,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战后以来,促使经济加速全球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下面着重从经济和科技两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一)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生产要素稀缺

47、的国家,需要从丰裕的国家进口急需的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资源丰裕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也需要向外转移其多余资源。通过相互交换,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国家占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因而各国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往也进一步增强。,(二)科技革命的大发展,科技革命 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新高度 生产力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 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 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 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三)跨国公司

48、的大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它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超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利润为目的,利用和重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直接联结起来,把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变成其公司的内部分工。,跨国公司的实力,跨国公司的数量,单位:万家,Source: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大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区域范围内更加深化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

49、组成部分。各个区域经济组织采取的全球化政策措施,以及其内部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迈向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环节。,一、生产活动全球化,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重组和转移已经开始,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国家和产业,在重组和转移中正在整合为一个统一互动的全球生产体系。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分工的内容和机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国际分工内容的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服务领域的分工;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