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朵杏花【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揣摩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2 学会本课 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或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及重点词语,如:泛出、顷刻间、郑重、精确、大概、推断、估计等。3 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4 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2、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朵杏花” 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文中那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学生是无法立刻理解得如此到位的。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突破的切入口。所以,我想本课教学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教学难点】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
3、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分课时目标1 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可编辑修改 -。教学过程一、谈话、图片导入1 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2 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 5 )做客了,你们瞧3 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4 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 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 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
4、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竺可桢 :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 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板书:第一朵杏花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二、解决生字新词- 可编辑修改 -。1 杏花的花瓣化生出
5、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2 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一株泛起吹皱程度仰起脸曾经精确估计掌握兴冲冲绽开大概郑重规律顷刻间3 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4 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出示辨析:他()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他()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5 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三、理清文章脉络1 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板书:初看杏花再看杏花2 读最后
6、一个自然段, 理清脉络:如果给课文分成几个板块, 你会怎么划分?(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一( 1-5 )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二( 6-15 )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可编辑修改 -。三( 16 )写竺可桢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2 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四、学习第一节。过渡:你们知道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有一处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
7、红。你们看:(出示图片)3 你能猜猜它们是哪天开的吗?大概 也许可能4 你们的回答, 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爷爷能接受吗?你从文章那里找打答案的?朗读第 16 自然段5 那竺可桢爷爷究竟是怎样第一朵杏花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再去看杏花。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2.观察校园或家里的一种植物,研究它特点,开放时间,并作记录。板书:2 第一朵杏花初看杏花再看杏花第二课时分课时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揣摩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 可编辑修改 -。2 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
8、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3 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谁来交流一下,你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自主交流)及时对话,了解学生所知。2 学习是无止境的, 今天这堂课, 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发现在你预习时未发现的,看看一篇学过的课文我们能探究出什么新的东西。二、巩固字词,理清脉络巩固字词(伏笔:为课文主旨定位)(1 )考考大家,出示:一( )杏树一( )杏花一( )粉红( )出粉红( )开花瓣
9、吹()了柳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花苞讨论填的是什么词?前面五个词好在哪儿?(“泛”和“绽”, 泛”可以感觉杏花的颜色并不是很浓烈的,杏树上花苞一片,所以用“泛”;当竺老走近去数一数时,面对的则是几朵杏花, 因此用“绽”,用词准确,使杏树之上生机盎然的景象直扑人眼。)思考:后面四个动词好在哪儿。 (不用回答)( 2)出示:顷刻间 曾经 精确 大概 也许 估计 掌握 规律 推断读一读找近义词:顷刻间(刹那间、霎时间)找反义词:精确(模糊)大概(肯定)也许(一定)推断(肯定,一定)借助词语给课文主旨定位:看来, “精确、肯定、一定”与“大概、也许、推断”这些词是相对的,你认为竺可桢爷爷喜欢
10、哪一类词语呢?从哪儿看出来的?三、研读两次对话,丰满人物形象言为心声,文中的两次对话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借这两次对话进一步了解竺爷爷。1 第一次对话“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哪天?今天开的。 ”孩子有些奇怪。“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孩子回答不上来了, 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 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可编辑修改 -。(1 )问: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点拨:“又看花啦”说明竺爷爷看
11、花并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是经常看,所以孩子才会这样说。这段话中,竺爷爷“习惯地问”引人注目,他没有亲眼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所以想要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习惯呢?“孩子并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文中的没有把孩子的话写出来,你能试着他的语气向竺爷爷提问吗?(2 )朗读指导:“习惯地”问及花开时间时,语气变得急促而焦急。 后面的话简短明了(3 )小结: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个热爱科学、勤于观察、不耻下问的科学工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了。2 第二次对话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 ! 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
12、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 !”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 !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1)分角色读,边读边追问:为什么这么读,谈谈你的感受。( 2)点拨:“竺爷爷 !竺爷爷 ! ”急切,孩子终于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他多么激动,多么兴奋!他要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 ! 这孩子是偶尔发现的吗?从哪儿感受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
13、,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 (孩子牢记着竺爷爷的话, 他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春天的再次降临, 他好准确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镜头的蒙太奇组合?(这是谁看见的?是孩子呀,他看见,春天在一点点靠近我们,她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快了,快了,杏花就要开了,孩子,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他要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从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立即”“兴冲冲”“快步”这几个字也可以感受到什么?竺爷爷得知这一消息,他也很激动,你看:竺爷爷顷刻像年轻了几- 可编辑修改 -。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动。为什么高
14、兴成这样呢?他观测物候几十年了,掌握了多少个第一次呀,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一方面是因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吧,另一方面也许他看到孩子能牢记他的嘱咐,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多么可贵的品质 !所以更高兴。“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中看出来他对这件事的重视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是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引: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 3)指导关注未出现的提示语:想想可以加怎样的提示语?为什么不加?(因为对话进行得相当急促,所以都很简短,行文时也省略了提示语。 )( 4)指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生活,用生活的感
15、觉来读好课文。( 5)小结阳光下的杏花多么动人 ! 你觉得这朵杏花最可贵之处在哪儿? (它体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这个孩子从小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 齐读最后一小节。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 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3)竺爷爷作为一名气侯学家, 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 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丝
16、不苟、严谨、精确观察、及时记录、不耻下问)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2 补充资料: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读一读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 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 第一次落叶, 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 - 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 - 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3 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
17、学生初步感知: 这篇文章没有写竺可桢爷爷的一生中很突出的事迹,而是写了两次对话,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素材,写好人物语言能让人物形象生动起来,鲜明起来。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进行默写;有感情朗读课文。2 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文章。- 可编辑修改 -。3 完成补充习题。(条件允许:试写人物对话)板书设计:第一朵杏花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精确观察及时记录不耻下问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竺可桢是气象、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深入研究了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18、、区划及变迁等,写了许多篇论文,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守门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有位老人从北门进入公园,然后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北门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了20 多个年头。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
19、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 3 月 12 日,北海冰融。”“ 3 月 29 日,山桃始花。” “ 4 月 4 日,杏树始花。” “ 4 月 15 日,紫丁香始花。” “ 4 月 20 日,燕始见。”“ 5 月 1 日,柳絮飞。”“ 5 月 23 日,布谷鸟初鸣。”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 23 个
20、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竺可桢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有时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观察,就请爱人和女儿帮忙作记录。他从 1936 年 1 月 1 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 1974 年 2 月 6 日),共计 38 年零 37 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 可编辑修改 -。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 40 多本,有近千万字。在取得了这样十分雄厚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 83 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在科学的征途上, 他是一位永远不满足, 不知疲倦的跋涉者。 1974 年 1 月 23
21、 日,就是他逝世前两个星期的一天,照例有不少人来探望他。他爱人因他前一日咳了一整天,便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留在病房外。猛然间,他听到了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来。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竺可桢虽然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对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知识很着急。他曾经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现在,他仍然不放过这个求教的机会。外孙女婿看到竺可桢强打精神艰难地坐在书桌旁,心里很难过。因病,竺可桢的听觉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甚至带上了助听器都听不清别人的讲话。外孙女婿便用笔把竺可桢想了解的知识写到纸上。爱人心疼地劝他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可桢听了,边咳着边
22、严肃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 ”竺可桢不仅学到老,而且还做到老。1974 年 2 月 6 日清晨 6 点,天还没破晓,寒气袭人。躺在病床上的竺可桢慢慢坐起来,习惯地摸了一下外衣左边的小口袋处,然后又慢慢地把手放下来。这一习惯性的动作,勾起了他多少美好的回忆啊!原来,竺可桢平日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温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后记录所量的气温。这只温度表,就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现在,他再也不能到院子用那支心爱的温度表测量气温了。然而,事业心在驱使着他,抬起颤抖的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戴上眼镜,借着台灯的光,
23、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 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写完后,老人想把笔记本合上,忽然想起一件要紧的事,又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 “局报。”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他为什么要在记下天气预报之后, 又加了“局报” 两字呢?原来, 这“局报” 是指“气象局预报”的意思,它有别于自己平日亲自观测记录的天气情况。这对于一个习惯自己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人来说,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不得已根据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作记录。- 可编辑修改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