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庄水韵 课堂教学设计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充分表 现了周庄的 “水韵 ”,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 动人心弦的景象 ,表现了周庄水 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 满生机 ,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 对外开放意 识 .下面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庄水韵 课堂教学 设计,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教学准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 优美的抒情 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 “时( 令) ”换景 ,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体会山川美 丽多娇,享受美的 乐趣 ,培养审美能力。在学
2、习巴东三峡的基 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 丽可爱 。现阶 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 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 丽 ,似一幅幅充 满流动感的画面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 虑到学生的 这一特点 ,教学中注意 调动学生的生活 积累和情感体 验。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与其自由 发挥、发展的空间 ,在朗读、品味 课文的语言中欣 赏美,感悟美 ,把对课文的学 习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 创造性审美活动。在清新舒 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 语言美和意境美 ;结合图片展示 ,幻灯片播放展开 联想和想象 ,调动自己的积累,进一步品味和感悟作品呈
3、现的美境 ;通过重点品 读 ,揣摩、学 习课文的语言。反映周庄的 图片或美 术作品 ,准备清新舒 缓的背景音 乐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 “威尼斯 ”或云南 “丽 江古城 ”的介 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 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中 创设 的“小桥流水人家 ”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 绍直接导入。互动流程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 38 公里 ,有着近九百年的 历史。西晋文学家 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 ,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 乡。着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 说过 :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 ,周庄集中国水 乡之美 ”周庄被成 为中国 “第一水 乡 ”。今天就 让我们随同
4、作家 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 乡的风韵。师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 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 乐中自由地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师 :在悠悠琴韵和朗朗 书声中 ,大家初步 领略了周庄的美 ,那么周庄在我 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 “绿树 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以及 “小 桥流水人家 ”的 诗句。生:周庄充 满了诗情画意 ,尤其是水 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 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 ,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师 :两位同学 说得不错。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大杰游 览了巴东三峡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风光对比照片 ,说说它们各有怎 样的特点 ?生 :周庄清雅秀
5、 丽 ,三峡雄气 险峻。生 :周庄房屋古朴 ,水流恬静 ,有一种阴柔之美 ;三峡山 势高峻 ,水流湍急 ,有一种阳 刚之美。师 :不错 ,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美。假如要我 们打个比方 ,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 ,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 样的人 ,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生 :周庄像一位温柔、婉 约的古典女子 ;三峡像一位 热情、奔放的 热血男儿。生 :周庄像少女 ,矜持恬静 ;三峡像男孩 ,活泼调皮。师 :同学们的联想真可 谓丰富 ,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 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感受不 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 ,甚至可以用不同 类型的乐曲来模 拟 ,不是
6、吗 ?生:周庄像 妈妈在耳畔哼唱的 摇篮曲 ,充满柔情 ;三峡则像摇滚乐 ,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生 ;周庄 给 人的感 觉 有点像 邓丽 君的歌曲 ,款款深情 ,直入人心 ;三峡 人的感 像歌手 韩磊的音 乐 ,大气 ,豪 迈,激越澎湃。师:正如同学 所 说 ,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 ,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 们 的作者曾三次游 周庄。 请 大家迅速默 读课 文 ,思考作者向我 们 描 了周庄的哪几幅 “水韵 图 画”,找出起止段落 ,并用最美最 简洁 的 语 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学生 内 讨论 、交流 ,相互交 换 修改 评选优
7、 秀的 标题 , 生共同 评 价、 赏 析 ,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 。 )如 : 一 ,从“我曾 三次到周庄 ”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 纸 上的水墨画。 ”仲春烟雨 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二 ,从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到“用人 类 的 曲永 远 也无法模仿。 ”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 动 感版画师:前两幅画同学 们 都抓住了画面的特点 ,尤其注意到了作者 对这 两幅画的独特 评 价和感悟 , 大家将相关的 语 句勾画下来反复品 读 ,想想作者 为 什么把烟雨蒙蒙的周庄比作一幅在宣 上的水墨画 ,把斑斑 雪下的周庄比作一幅版画 ?生 : 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 谈 、朦 胧,与水墨画表 的意境相
8、似 ,而小雪点点的周庄与周 的景物色彩 对 比 明 强 烈,正如版画。师:照此看来 ,你 得 ,灯火 缤纷 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 讨论 后明确 :它色彩 艳丽 、 烈 ,像是一幅 抢 眼的油画。 板 书:图 三 ,从“最近一次去周庄 ”到 “都 荡 漾在被竹篙和木 橹搅动 的水波之中。 ”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 还 是油画 ,它 无不充 满 了 情画意 ,富有韵味。 请 同学 们选择你喜 的一幅 画 ,找出你喜 欢 的句子放声朗 读 出来。学生开始自由朗 读 喜 欢 的文段、文句 ,组 内 讨论 交流感想 ,全体 师 生共同 析。(本文 言准确、生 、清新、
9、美 ,抒情性很 强 ,尤其是文中所使用的比 喻 非常生 动 而 切 ,在 一 析 程中教 师应 注意 学生的引 。 )生:朗 “一支弯曲的木 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 ,倒映在水中的石 、楼屋、 影 ,还 有天上的云彩和 飞鸟 ,都被 不慌不忙的木 橹搅 碎 ,碎成斑 斓 的光点,迷离 闪烁 ,犹如在 风 中漾 的一匹 长长 的彩 绸 , ”师: 得怎么 样?谁 来 价一下 这 位同学的朗 读?生 :富有感情 ,流 自然。不 过 我 觉 得 速上 还应该 慢一点。生 :对,因 为这 段 中表 出来的是一种 闲 适与和 缓 的感 。师:有道理 ,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这 种“ 适 ”的呢
10、 ?生 :比如 “悠然 ”一 ,还 有“不慌不忙 ”一 就恰到好 地表 现 了 的意境。师:好一个恬静与 闲 适的周庄 ,这 份宁静与和 谐 的气氛真 让 人不忍打 扰 。当然你必 须 是一个有心人 ,否 你走不 进这连绵 不断的 卷。那么 这 段文字 还 有哪些地方打 动 了大家 ?生 : 段文字 使用了 “比 ”的修辞手法 ,将水写得活灵活 现 ,让 你有身 临 其境的感 。生 :作者将小船划 过 、木 橹搅动 的河面比做 “在 中漾 动 的一匹 长长 的彩 绸 ”,比 十分形象 ,既抓住了河面晃 动 、倒影 纷杂 而富有光 泽 的特点 ,而且 显 得极其柔美。师:品味非常独到 ,注意到了
11、比 喻这 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也是本文在 言上的一大特点 , 同学 们 把 的句子找出来 读 一 ,揣摩它的妙 。生 : “古老的 砖 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 织,黑白分明 ,像是一幅色彩 对 比 强 烈的版画。 ”抓住了版画立体感 强 、色彩 浓 烈的特点 ,形象 贴 切。生 : “ 听 ,水声重重叠叠 ,如 诉 如泣 ,仿佛神秘幽 远 的江南 丝 竹,裹着万般柔情 ,从地下袅袅 回旋上升。 ” 句 话 用了比 喻 和 人两种修辞手法 ,将水声比 喻 成 “神秘幽 远 的江南 丝竹”,表 了水声的 轻 婉、柔媚、悠 扬 。师:在 的比 喻 中水声仿佛也有 “万般柔情 ,从地下 袅袅 回旋上升
12、”。那么它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表 周庄水韵的呢 ?生:从听 觉 的角度来描写的。师:除此之外 有其他描写角度吗?生 :作者从 视觉 上也 行了精彩的描 绘,比如 “已 经隐 匿在夜色中的古 镇 ,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 ,瞬息万 变 , 最奇妙的 ,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 ,天上的 煌和璀璨 ,全都落到了水里 ,平静幽深的河水 ,顿时变 成了一条 摇 曳生 、光 华 四射的彩 。 ”师: 位同学的朗 读 仿佛把我 们带进 了那个色彩 缤纷 的 节 日夜景之中。大家能 说说 你 对 段文字的感受 吗 ?生 :我的眼前似乎呈 现 出“七彩焰火照耀下的 ”周庄景象 ,周庄的水似乎 变 成了一条条熠熠生
13、的彩 带,从天上到水里 ,都成了充 满欢 欣的 热闹 的海洋。师:走 日的周庄 ,一步一景 ,步步生花 ,恍惚 间 ,我 已然得到了最美的享受 ,最舒服的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 值 得你借 鉴 的地方呢 ?有的 不妨跟同学 一 。生: 文以 时 空 序 ,主要写了我三次游 周庄的所 见 所 所感 ,而且前两次略 ,第三次 详,描写逐步加 强 ,感受逐步加深。师:不 ,抓住了 课 文在 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生 :文章通 过 比 、 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 了文章 言的感染力 ,使描 的景物具体可感 ,生 形象。生 :视觉 、听 等多角度的描写 ,绘 形写声 ,强 化了周庄 人的力量 ,
14、 人以身 其境的 实感。1.将文中你喜 的句子摘抄下来 ,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2.假如你是 导 游,你将如何把你家 乡 独具特色的地方介绍给游客呢 ?3.朗 读课 文附文江南 ,想想 中描写的江南 课 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学生回答略不 错,被誉 “中国第一水 乡 ”的古 周庄 ,有着近千年的悠久 史。周庄水韵通 作者在不同季 节 里三次游 古 周庄 时 的所 见 所感 ,运用 优 美的文笔将 座水 乡 古 的美景及韵致 ,描 得淋漓尽致 ,让 人 后回味无 穷 。我 们 再 一遍 课 文 ,好好从 这优 美的字里行 略 略周庄 “小 桥 、流水、人家 ”的美妙 情。 (播放江南
15、水 的 象 ,配以高山流水的音 乐)1. 内容 :本文 紧 扣住 “水韵 ”二字 ,从不同的季 节( 春、冬 ) 、不同的情 态 (动态 、静 态 )、不同的角度 ,按照 时间顺 序 ,有 有略的描述了 这 个水 的景色。先写 总 体印象 :周庄的水美 倒影如画 ( 静 美 ),波 似 (动态 美 );周庄泛舟有 意 多舟多 ,桥 上低 看舟 ,船里抬 看 ;周庄的水多 无 不在 ,凭 桥连缀 ,此中情景 ,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 ,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 :第一次是在春天 ,春雨蒙蒙 ,犹如一幅水墨画 ;第二次是在冬天 ,雪后景美 ,色声 人。然而作者并没有 满 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 ,于是
16、他又三游周庄 ,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 的 察,详细 描写了周庄的水韵 :在一个温暖的春夜 (旅游 节 )周庄彩光映河 ,多姿多彩 ,船 波起 ,光斑漾 动 ,静水 莹莹 ,星光 闪动 , 天黑屋脊 ,相映成 画 , 典的焰火 ,缤纷 的礼花 ,水光相映 , 曳生 。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童 般的神奇。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 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 “水韵 ”,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 动人心弦的景象 ,表现了周庄水 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 满生机 ,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 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 识。3.特点 : 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 先略后 详 ,逐步加深了描写。 运用
17、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说明 :可与巴 东三峡一文 进行对比阅读 。在 课前查阅、搜集三峡与周庄的图片和资料 ,获得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 ,教学时引导学生通 过两篇文章的描写 对象、作品意境、作者抒发的感情、写作手法、描写角度等 对比,采取探究式学 习。加强朗读 ,通过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品味学 习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自然山水 ,祖国河山的热爱 ,培养 审美情趣。拓展性学 习建议:1.从知识的角度出 发,查找资料 ,了解我国古典、民俗建筑 ,风景名胜的现存状况极其旅游开发情况。2.从培养写作的目的出发 ,可以进行拓展性的景物描写片段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 词语注音斑斓 ( ) 眩目 ( )
18、 屋脊 ( ) 参差 ( )( )谛听 ( ) 娴熟 ( ) 瞬息 ( ) 璀璨 ( )( )2.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 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阳光已经穿破云 层照(耀 照射 抚摸 触摸 ) 大地。2) 细细聆(听 倾听 谛听 ),水声重重叠叠 ,如诉如泣。3) 迷离 闪烁 ,犹如在 风 中飘(动 漾 漾 动 ) 的一匹 长 的彩 。已 匿在夜色中的古 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 ,瞬息万 变 ,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 ,此 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 ,凝重的墨 线变 成了活 泼 流 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 ,天上的 煌和璀璨 ,全都落到了水里 ,平静幽深的河水 ,顿时变 成了一
19、条 摇 曳生 辉 、光 四射的彩 。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 ,像从河底泛起的一 张张 仰望天空的 ,我来不及看清楚他 们 的表情他 便在水中消失。当新一 轮 焰火在空中盛开 时 ,他 又从遥 的水下泛起 ,只是又 了另一种表情。 这时 ,从古 镇 的四面八方 传 来惊喜的 呼 ,天上的美景稍 即逝 ,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我很 忘 记这 个奇妙的夜晚 ,这 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 变 得像神奇的童 话,古 镇 悠 的 史和 缤纷 的 ,都 漾在被竹篙和木 橹搅动 的水波之中。1 段文字描 绘 的是具有 “中国第一水 ”之美称的作者,是选 自,。2.黑体字部分从描写的
20、角度看是运用了 来描写。从 角 化上看是由_从, 到 来观 察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使用的是 。到3.你如何理解 “古 幽 远 的 史和 缤纷 的 ,都 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参考答案 :一 .1.lan xuan ji cen ci di xian shun cui can 2. 抚 摸 听 漾 动 二.1.周庄 赵丽 宏 周庄水韵2.听 觉 远 近 上 ( 天上 )下( 水中 ) 比 喻 3. 周庄古老的建筑 ,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 风 与 、五彩 缤纷 的现实 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 辉 映,我 由此看到古 镇焕发 出来的勃勃生机 ,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和 外开放的意 。这 一切不能不 人感到面 的就是一个 “神奇的童 话 ”。1.通 过阅读 ,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 ,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 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3.学生能否在 实际 写作中得以恰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