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权威考试重点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 GDP(或 GNP)的含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境原则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原则【2 GDP(或 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 这种
2、方法称为生产法。支出法: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 C)国内私人总投资( I )政府购买支出( G)净出口 NX(出口 X进口 M) GDP=C+I+G+NX收入法: 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GDP=工资 +利息 +租金利润 +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统计误差折算系数: 名义 GDP和实际 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 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名义 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实际 GDP:按基年价
3、格核算的GDPGDP折算指数 =名义 GDP/实际 GDP实际 GDP名义 GDP GDP折算指数【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 GDP) =总消费 +总投资 +净出口 =总消费 +(净投资 +重置投资) +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 NDP) - 是指经济社会 ( 一个国家或地地区 ) 在一定时期内 ( 一年 )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NDP = GDP-折旧额( 3)国民收入( NI ) -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NI=工资 +利息 +租金 +企业利润NI = N
4、DP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注: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4)个人收入( PI )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PI = NI -(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 +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5)个人可支配收入 ( DPI)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DPI = PI- 个人所得税【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 :用 Y 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
5、资(I ),即:Y C+ I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 等于总收入。 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 : Y C+S由于 : C+IY C+S,就得到C+IC+SIo S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注入量o 漏出量(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 储蓄 - 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政府的经济活动是: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转移支付)。税收( T0) 政府购买支出(G) 转移支付( Tr ) 净税收( T): T= T 0- Tr支
6、出角度: Y=C+I+G收入角度: Y=C+S+T(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 - 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进口(M)和出口( X)净出口出口(X)进口( M)支出角度: Y=C+I+G+(X-M)收入角度: Y=C+S+T+K第三讲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一)消费函数分析法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y=c+ic=a+yI=i(自发投资)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只要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二)储蓄函数分析法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
7、)i=s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s=y-c=-a+(1- )y解方程组得:均衡的国民收入:【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三部门经济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从总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即:Y=c+i+g从总收入角度看, 国民收入则包括消费、储蓄和净纳税额 (总税收政府转移支付)Y=c+s+t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c+i+g=c+s+t削去两边的c,得:i+g=s+t此式即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定量税
8、: 即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用t来表示;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 即随着收入量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 用 ty 来表示。为简便起见,凯恩斯只讨论定量税的情况。【 3.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其几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存在着一条基本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 (y)消费曲线或c=a+ y线性函数储蓄函数: 储蓄:没有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储蓄函数的推导:设消费函数c=a+?y因为 s=y-cs=y
9、-a-?y所以 s=-a+(1-?)y (线性储蓄函数)其中, (1- ?) 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储蓄随收入增加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C)同可支配收入总量(Y )的比值。APC= C / Y 是 MPC, a因cyAPC=和 y 都是正数,因此,a/y 0,所以 APCMPC。随着收入增加, a/y之值越yyy来越小 , 说明 APC逐渐趋近于MPC.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量 (c)同可支配收入增量 ( y)的比值。( 0S 会导致收入上升 ;iM会导致利率上升,L0 :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紧缩性)不能简
10、单地将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作为判断政策是紧缩性或扩张性的标准。是经济情况变动本身引起的。? 影响预算盈余的两个因素:财政政策的变动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而可能?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在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为使预算盈余成为判断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而提出)?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ty -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 二者相差: t ( y -y ) y,则, BS y,则, BS? 如果: y BS如果: y BS?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紧缩?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财政政策扩张? 意义:消除了经济波动对
11、预算状况的影向。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为政策判断提供依据。【 4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1?K=D/R=1/r d或D=R/rd?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r d 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结论:设原始存款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原始供给量的1/ rd 倍。? 意义:货币供给不能只看到央行最终投放了多少货币,必须更为重视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即由于货币创造乘数作用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 2)加入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2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
12、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d 为 20%;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率 r e实际准备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银行超额准备金率red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如果银行有超额准备金Re,超额准备金率为r ,即 r =Re/D1ee?则乘数为:kr dre? 超额准备实际上作为漏出,减小了货币乘数。? 因准备金不能生利 , 因此市场贷款利率越高 , 银行越不愿多保留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率从而实际准备率随市场利率升高而下降.?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使用的利率称贴现率( 再贴现率再贷款率 ), 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越高, 从而会多留准备金, 实际准备率会提高, 贷币乘数相应变小。(
13、3)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 现金 - 存款比率rc) 的货币创造乘数 3当客户抽出部分现金时,即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r c ) 的货币创造乘数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活期存款乘数为:k1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乘数将变得更小。rd re rc(4)考虑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基础上的货币创造乘数4(扩展的乘数)存款扩张的基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Rd 和超额准备金Re)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H=Cu + Rd+ R e? 基础货币 H(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 可派生出货币?基础货币量( H)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 (指狭义的货币供给的倍数,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扩展的货币创造
14、乘数:H Cu + R d+ R eM1C u+D)增加? M1=通货 +活期存款(它是最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定义)? M= Cu通货 + D 活期存款总额McuDMrc1H cuRdReH rcrdre小结(货币创造乘数) :?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D/R=K=1/rd1?2、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k?3、加入现金 - 存款比率 r c 的货币创造乘数:k1rd rerc?4、扩展的货币创造乘数:Mrc 1rdreH rc rd re【 5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与运用。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政策:商业银
15、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 再贴现率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会诱使银行增加借款, 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 商业银行作为紧急救援的手段 , 弥补临时准备金的不足? 是不具有主动性的政策,要诱使,作用有限,不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经济萧条时,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经济过热时,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在
16、经济萧条时, 为刺激经济的复苏, 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 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下降给银行带来了多余的准备金, 使他们得以增加贷款; 这样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将发生一轮一轮的增加, 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降低了利息率, 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通货膨胀时期, 中央银行可以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方法减少货币供给, 以抑制投资的增加,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时滞性,作用猛烈,一般不会频繁使用第七讲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含义、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净出口)。AD=C+I+G +NX 影响因素:价
17、格、收入、预期、政策等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AD)。总需求曲线反映社会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相关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不同变动情况。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利用IS-LM 模型):在 IS-LM 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
18、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 和 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 ( 产量 ) 水平。因而 , 对应于每一个特定的价格 ,IS 和 LM曲线都会有一个交点 , 即均衡的收入 ( 产量 ), 这样用 IS-LM 图形可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 3三种性质的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 :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 古典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是垂直的,理由有二:一是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 W)和价格水平( P) 可以迅速自行调节, 使得实际工资 ( 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
19、而产量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二是古典学派研究经济的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 W 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从而总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线。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 甚至通货膨胀. 因此 ,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 “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Yf之前,由于经济存在巨大资源的闲置,企业愿意在现有的价格上出售它所有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 都不会变
20、动,因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Yf 之后 , 社会已经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从而,不可能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增加产量的需求不但不会增加产量(y),反而会引起价格的上升。凯恩斯供给曲线具有水平形状的原因有二:第一 , 货币工资 (W)和价格 (P) 均具有刚性 .第二凯恩斯所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由于时间很短, W和 P 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3) 常规总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 在通常的情况下 , 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总供
21、给曲线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 CC的斜率代表着 W和 P 的调节速度。斜率由 0 到 , 表示从凯恩斯极端到古典极端。第八讲失业与通胀【1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劳动力正常流通而产生的失业(具有短期的、局部的特征) 。如换工作或找新的工作。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 2)结构性失业: 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原因: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 而与此同时, 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22、不适当的政府政策 (如政府为保护某种行业的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减少失业,但从长期看,这种经济政策会降低受保护的行业的竞争力, 从而失去同国外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最终加重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2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N代表劳动力, E 代表就业者人数, U 代表失业者人数,则有N E+U,失业率 U N以 L 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失去工作的就业者的比例;以f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
23、。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或者说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找到工作的人数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即: f U=LE因 E N-U,上式变为: f U=L(N-U)解得 U/N L( L+f )上式给出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L 和就职率 f 。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也是估计自然失业率的有效方法。自然就业率: 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的比率。按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因此,知道自然失业率就可推出自然就业率。【3奥肯定律】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 GDP相对于潜在 GDP将下降 2%。或说,相对于潜在的 GDP,实际 GDP每下降 2 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 个百分点。宏观经济中, GDP偏离其潜在值的百分比被称为GDP缺口。奥肯定律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y - yfa(u - u )yf式中, y 为实际产出, yf 为潜在产出, u 为实际失业率, U*为自然失业率, a 为大于零的参数实际 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4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 】通货膨胀(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