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36605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2021化学综合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 过氧化镁( MgO2)是一种镁精细化工产品。在医疗上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疾病。在环境保护方面,过氧化镁可用来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土壤。还可以用于牙膏,对牙齿有漂白和防过敏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过氧化镁的性质和制备等进行了以下研究。一过氧化镁的性质( 1)过氧化镁(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_)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其外观与物理性质与氧化镁相似。化学性质不够稳定,不溶于水,但逐渐的被分解放出氧气。过氧化镁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比较稳定,但是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气和氧化镁。请下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2)过氧化镁易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 MgO2+2HCl=MgCl2+H

2、2O2 同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热量 _(填 “放出 ”或 “吸收 ”)。二过氧化镁的制备下图是利用碱式碳酸镁(Mg2(OH)2CO3)和 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过氧化镁。(资料)碱式碳酸镁与碳酸镁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检测煅烧过程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_(写出具体的操作和现象);上述生产过程加入稳定的剂的作用是_。(4)用上述碱式碳酸镁在550、600、 650 及 700下煅烧一定的时间生成氧化镁。用上述条件制备的氧化镁分别与30%双氧水反应合成过氧化镁产率(见图1 和图 2)。碱式碳酸镁煅烧的温度适宜控制在_,煅烧的时

3、间适宜控制在_h。( 5)结果分析: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碱式碳酸镁能完全分解,并且得到的氧化镁颗粒表面积最大,能与 30%过氧化氢充分反应,所以产率高。推测700时,产率明显降低的可能的原因 _。三过氧化镁产品纯度检测在生产过程中,过氧化镁中常常含有少量的氧化镁杂质(其他杂质不考虑),以下是该小组进行纯度检测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样品质量为0.7g),调节刻度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刻度管度数为 10.0mL。打开分液漏斗开关,待瓶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开关。再次调节刻度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刻度管度数为122mL。(6)稀盐酸中放入的少量硫酸铜溶液目的是_。(7)根据

4、上面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实验条件下 O2 密度为 1.429g/L )。(8)该小组同学所测得质量分数比实际结果偏大,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_)A 生成的氧气有少量溶于水B 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 杂质与盐酸反应能产生少量的气体D 滴入的稀盐酸占了一部分气体的体积【答案】 1 价 2 MgO22MgO+O2 放热 取少量煅烧后的固体,滴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或防止过氧化镁受热分解650 2 700时,生成的氧化镁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与过氧化氢反应不充分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80% BD【解析】【分析】【详解】(1)过氧化镁中镁显+2

5、 价,设有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2+2x=0,的 x=-1,故过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过氧化镁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比较稳定,但是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气和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 22MgO+O2;( 2)过氧化镁易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 MgO2+2HCl=MgCl2+H2O2 同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检测煅烧过程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取少量煅烧后的固体,滴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上述生产过程加入稳定的剂的作用是: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或防止过氧化镁受热分解。(4)根据图1和图2,碱式碳酸镁煅烧的温度适宜控制在650,煅烧的时间适宜控制在2h。( 5)

6、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碱式碳酸镁能完全分解,并且得到的氧化镁颗粒表面积最大,能与 30%过氧化氢充分反应,所以产率高。推测 700时,产率明显降低的可能的原因是: 700时,生成的氧化镁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与过氧化氢反应不充分。( 6)稀盐酸中放入的少量硫酸铜溶液目的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7)设过氧化镁的质量为 x,反应后刻度管数为 122mL,故生成氧气的体积为 122mL-10mL=112mL,由 MgO +2HCl=MgCl +H O , 2H OMnO22H O+O 得:222222222MgO 2O211232x112mL1.429g/ L1000mL11232=x112mL

7、1.429g / L1000mLX=0.56g0.56g所以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00%=80%;0.7g(8)该小组同学所测得质量分数比实际结果偏大,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A、生成的氧气有少量溶于水,会使氧气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小;B、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气体受热膨胀,会使氧气体积偏大,过氧化镁质量增大 ,故样品中过氧化镁质量分数偏大;C、杂质与盐酸能反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D、滴入的稀盐酸占了一部分气体的体积,会使氧气体积偏大 ,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选BD。2 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欲测定该品牌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一)甲组同学设计如图

8、所示实验:(实验步骤)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_称取 13.0g 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称量装置C 的质量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_(填实验现象)为止。再次称量装置C 的总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实验分析)(1) A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 B 装置的作用是 _(3)如果没有B 装置,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填 “偏大 ”、 “偏小 ”或“不变 ”)(4)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3.0g,实验前、后C 装置(包含药品)的质量分别为61.2g、65.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_ (精确到0.1%)(5)针对上述定量实

9、验,下面说法错误的是_(填序号)A 可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B 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C 将 C 装置右端封住,可不要D 装置D 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E.D 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 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二)乙组同学采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_(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A 静置混合物 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B 向混合物 X 中继续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已过量。(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_(填序号),然后

10、观察现象判断A 氯化钡溶液B 稀硫酸C硝酸银溶液D稀盐酸(3)根据实验数据,乙组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认为_组(填 “甲 ”或 “乙 ”)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答案】装置气密性不产生气泡Na2 3 2 42422 吸收水蒸气偏大CO +H SONa SO +H O+CO81.5%ABC AC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解析】【分析】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详解】(一) 实验步骤 按装置

11、图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称取13.0g 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称量装置C 的质量;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再次称量装置C 的总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实验分析 ( 1) A 装置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2) B 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以防止水蒸气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影响实验结果;( 3)如果没有 B 装置,则水蒸气会被氢氧化钠吸收,从而导致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12、65.6g-61.2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x 1064.4g 44x=10.6g,10.6 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100%=81.5%;13.0 g(5) A、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流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盐酸具有挥发性, HCl 混在二氧化碳中,被 C 装置吸收后会影响纯度的测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不能将 C 装置右端封住,去掉 D 装置,这是因为如果将 C 装置右端封住,去掉 D 装置,会导致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目的是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该选项说法正确;E、 D 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

13、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说法正确;C 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该选项(二)(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静置混合物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 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沉淀,说明洗涤干净;实验反思 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3 化学实验课上,老师提供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用10%的稀盐酸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取待测氢氧化钠溶液50g 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

14、慢滴入1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请回答:“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的实验现象是_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共用了稀盐酸36.5g,计算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2)乙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绘制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 b 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_(填离子符号)pH 的变化图像。图(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 ”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_【答案】红色刚好褪去加快反应速度+2328% H和 Na2Na

15、OH+CO Na CO +H O【解析】【详解】( 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 ”溶液呈中性,所以实验现象是红色刚好褪去;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度;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36.5g 10%=3.65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则:x 403.65 g 36.5x=4g,4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8%;50g(2)由计算机绘制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图象可知,在图2 中 b 点溶液中稀盐酸是过量的,含有的阳离子有H+和 Na+;(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 ”激起了他们的探究

16、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 Na2CO3+H2O。4 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1)下图金属应用的实例,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_(填序号);(2)用一氧化碳和磁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3O4)炼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如果用 2000t含 Fe O 80%的磁铁矿,理论上能炼出含铁96%的34生铁的质量为 _t 。( 3)铝制品形成致密保护膜的化学方程式是_;(4)氢化镁( MgH2)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H2O 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

17、程式是_ 。(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实验 I :硫酸镁溶液和锌粉混合实验 II:硫酸亚铁溶液与锌粉混合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 I 和 II 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 _ (用方程式说明)。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_ (填写序号)。 Mg 2+ Mg 2+、 Zn2+ Mg 2+、 Fe3+ Zn 2+、 Fe2+ Mg 2+、Zn2+、Fe2+高温【答案】 B 4CO+Fe3 4222 322O3Fe+4CO1206.9 4A1+3O =2A1 OMg

18、H+2H O=Mg( OH)2+H2FeSO4+Zn=ZnSO4+Fe【解析】【详解】( 1)A、金属制成电缆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不符合题意;B、电热水壶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故符合题意;C、金属丝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故不符合题意;D、金属乐器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耐腐性和特殊光泽,故不符合题意;故填B;(2)一氧化碳还原Fe3O4 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故填4COFe3 O4 高温 3Fe+4CO2 ;设生成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4COFe3 O4高温 3Fe+ 4CO22321682000t 80%96% x232168=( 2000t 80%) 96%x解得 x

19、 1206.9t ,故填 1206.9t ;(3)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里层的铝继续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4A1+3O2=2A12O3 ;( 4)由题意可知氢化镁( MgH2)与 H2 O 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 MgH2+2H2O=Mg (OH)2+H2;( 5)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但比镁弱,锌粉和硫酸镁溶液混合后不反应,锌粉剩余,但实验中的锌和硫酸亚铁反应,能置换出铁,当实验结束后混合废液出现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锌和硫酸亚铁继续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方程式故填FeSO4+Zn=ZnSO4+Fe;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20、,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滤液中一定含有未参加反应的镁离子,反应生成的锌离子,可能含有剩余的亚铁离子,即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Mg2+、 Zn2+或 Mg2+、 Zn2+、 Fe2+,故填。5 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发生和收集O2 的装置,填写在下表中(填字母)选用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H2O2 溶液、 MnO_2KMnO4_(2)如果用2242_(填字母)MnO与浓 H SO加热制备O,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3)选用 F 装置收集气体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填序号)反应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开始反应后,等到气泡连续

21、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收集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4)实验室用KMnO4制备 O2 的化学方程式是_若需制备3.2g O 2,至少需要消耗_gKMnO4(已知 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答案】 BA D 或 FC 2KMnO4K2MnO4+MnO2+O2 31.6【解析】试题分析:( 1) H2O2溶液与 MnO2反应为 “固体 +液体,不加热型 ”,选用 B 装置。加热KMnO4 固体反应为 “固体 +固体,需加热型”,选用 A 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集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故D 或 F。( 2)MnO 2 与

22、浓 H2SO4 加热反应为 “固体 +液体,需加热型”,选用 C 装置(试管口向上倾斜)( 3)全部正确。(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注意配平的系数。2KMnO4K MnO + MnO + O 24222 15832X3.2g,解得 X=31.6g,故消耗 31.6g KMnO 4。考点:考查化学实验装置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操作掌握判断及有关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6 金属钴 (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某矿石中含钻的氧化物(CoO、 Co2O3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1)写出下列化合物中Co 元素的化合价 :CoO_, Co2O3_。(2

23、)酸浸时钴的氧化物发生如下反应:反应 ICoO+H2SO4=CoSO4+H2O反应 2Co2 O3+4H2SO4=4CoSO+O2 +4H2 O反应 Co2O3+2H2SO4+Na2SO3=2CoSO4+2H2O+Na2SO4反应后溶液中含钴元素的微粒是_ (填化学符号 ) 已知反应前矿石中CoO 的质量为 ag,Co O 的质量为 bg,则理论上可以生成23CoSO_g(用含 a、 b 的式子表示 )4(3)为探究最佳提取条件,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 4小时 ,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矿石用量硫酸用量Na2 SO3 用量钻元素浸出编号( g)( g)温度()率( %)( g)185.

24、7112.6208556.39285.716.3108549.98385.716.3106543.33485.716.310.436573.95585.716.310.866574.77 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_; 根据上表数据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 ,钴元素的浸出率_; 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答案】 +2+3Co2+【解析】【分析】_(填编号 )的提取条件更合理。155 (a/7583)+b/ 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温度增大4【详解】(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CoO 中 Co 为 +2 价, Co2

25、O3 中 Co 为 +3 价; (2)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后钴元素以CoSO4存在于溶液中,所以溶液中含钴元素的微粒是Co2+; 设 CoO 生成 CoSO4 的质量为x,Co234O生成 CoSO 的质量为 y,CoO+H2SO4 =CoSO4+H2O75155agx75/ag=166/xx=155 ag 752Co2 O3+4H2SO4=4CoSO+O2 +4H2O3321554bgy332/bg= 1554/y y= 155 4 bg 332则理论上可以生成CoSO4 的质量为: 155 (a/75 + b/83);(3)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对钴元素浸出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硫酸用量、亚硫

26、酸钠用量、温度; 根据上表数据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 ,钴元素的浸出率增大; 工业生产中应采用实验 4 的方案,虽然实验5 的方案中钴元素浸出率最高,但考虑到实验4 中亚硫酸钠的使用量接近实验5 方案中的一半,综合考虑选择实验4 的方案。7CaCO3 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1)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活性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为测定不同煅烧温度对 CaO 活性的影响,取石灰石样品分为三等分,在同一设备中分别于800、900和 1000条件下煅烧,所得固体分别与等质量的水完全反应,测得反应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 所示。可知:CaO与水反应会 _热量(填 “放出 ”或 “吸收 ”)

27、;上述温度中, _煅烧所得CaO 活性最高要得出正确结论,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_。( 2)以电石渣 主要成分为 Ca( OH) 2,还含有少量 MgO 等杂志 为原料制备高纯 CaCO3 的流程如下:进入溶液的某元素的质量如图 3 为 NH4Cl 浓度对钙、镁浸出率的影响(浸出率=原固体中该元素的总质量 100%)。可知:较适宜的NH4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浸取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流程中虚线内部分若改用_溶液(填化学式),可一步得到与原流程完全相同的生成物。流程中虚线内部若改用Na2CO3 溶液,也能得到高纯CaCO3,试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原流程的优点: a NH3 可循环利用;b

28、_ 。高温【答案】 CaCO32900 氧化钙的质量4CaO+CO 放出10% 2NH Cl+Ca(OH)2=CaCl2+2NH3 +2H2ONH4HCO3 可以得到化工产品氯化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高温CaCO3CaO+CO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900时所得 CaO 活性最高,要得出正确结论,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氧化钙的质量;(2)通过分析图象中氯化铵浸出钙离子的质量分数可知,较适宜的NH4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所以浸取时主要

29、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图中的流程分析可知,碳酸氢铵和氨水、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所以流程中虚线内部分若改用NH4HCO3 溶液;流程中虚线内部若改用Na2CO3 溶液,也能得到高纯CaCO3,除了氨气可以循环使用,可以得到化工产品氯化钠。8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 1)实验室依次编号为 1、 2、 3、4 的药品柜中,分别存放常见的酸、碱、盐和酸碱指示剂。小刚欲使用熟石灰,他需从 _号柜中取出。( 2)小刚发现盛放 Na2CO3 与 NaCl 两种溶液的试剂瓶标签脱落,为鉴别两种溶液,

30、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为Na2CO3_,则观察到溶液变为色。(3)小文从柜中取出标有 “10% NaOH溶液 ”的试剂瓶,取少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发现产生气泡,判断该NaOH 溶液中有 Na2 3NaOH 溶液C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质的原因: _。小文同学对变质的NaOH 溶液进行如下一系列实验,实现药品再利用。I测定 NaOH 溶液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取40.0g 10%的 NaOH 溶液样品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处理)所取用盐酸(溶质质量分数7.3%)的质量理论上不少于_g。如图中,反应前后天平示数相差1.1g,计算 NaOH 溶

31、液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_(写出计算过程)。变质的NaOH 溶液再利用小文将剩余NaOH 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经计算所需的熟石灰粉末,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到 NaOH 溶液和滤渣。充分搅拌的主要目的是_。(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倒入指定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溶液中除一定存在的溶质外,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同学们再次实验,确认成分后,对废液回收利用,绿色排放。【答案】 2 红 2NaOH+CO=Na2CO3+H2O 50 6.6%(过程见解析 )使碳酸钠与熟石灰粉末充分反应,把碳酸钠完全除去氯化钙【解析】【详解】(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他

32、需从2 号柜中取出。( 2) Na2CO3 与 NaCl 两种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为 Na2 CO3,则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 3)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 =Na CO +H O ;2232I设需要盐酸的质量为xHCl+NaOH= NaCl+ H 2 O36.5407.3%x 40g 10%36.5 =7.3%x4040g10%x=50g反应前后天平示数相差1.1g,说明生成了1.1g 二氧化碳气体。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Na2 CO3 + 2HCl= 2NaCl+ H 2O+CO 210644y1.1g106 y=44 1.1gy=2.65g232.65g100%6.6%NaOH 溶液中 Na CO的质量分数为40g充分搅拌,能增大接触面积,充分搅拌的主要目的是使碳酸钠与熟石灰粉末充分反应,把碳酸钠完全除去。( 4)将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倒入指定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应为碳酸钙;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显中性,可能会发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溶液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钙。【点睛】本题难度较大,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