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认 4 个生字。2.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背诗句是重点。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自主诵读;理解大意;难点点拨;引导背诵;兴趣拓展。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那些传统节日吗?(春节、元旦、清明、重阳等)古人写过许多与节日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二、指导自学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自主识字,检查认读。指导书写生字。再读
2、古诗,说说大体意思。三、新课讲授板书题目,并解题乞:乞求。巧:巧手。题意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1)知作者(2)知诗意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渡:横渡。诗句之意: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人们仰望浩瀚的天空,(似乎看到)牵牛织女再次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几万条:虚指,比喻多。诗句之意:家家户户的女子都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万条红丝线。(3)悟诗情(a)开头两句给我们写了一个怎样的民间故事?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b)后两句重点交代的是什么事?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让大家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c)归纳中心:乞巧这首诗通过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展示了古人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四、布置作业朗读古诗,并背诵乞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