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如何教学古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教学古诗关键在于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一、读采用乐曲,带入诗境对事物的认识,是先感性而后理性。故应该先让学生会读而后理解二、讲师生共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重点词稍加启发,学生就能把诗人描述的画面口述出来。( 二 )1、读通是什么意思2、归属哪一类诗3、描写了什么:人事景理4、是一种怎样的感情5、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 三 )每一首古诗都更多体现诗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诗里面,作者会用几句或几个关键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
2、、阅历,尤其是个人品格和文学功底更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唐时的边塞诗就是最好的例证。当诗人把诗词创作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当时的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或歌颂人民的勤劳善良或表达对战争战乱的厌恶,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高适、岑参、龚自珍等就是这方面代表人物。有的属于“小资”派的诗人,仅表达个人或腐朽或繁华的小资生活,尽管辞藻华丽,流传范围就要小得多。 有的诗人文学功底好但与世无争,所写诗词意境美好也能流传千古,如柳永等。古诗文,到底该怎么教开栏语名师,代表的不是一种封号和荣耀,而是 一种教育精神追求专业精进、享受职业幸福、完善人生境界的精
3、神。每位教师的心中,都会有自己崇拜和学习的名师;每位教师的心中,都会有成为名师的愿望。从本期开始, 课改导刊一版开设名师有约栏目,约请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撰文,从个人专业发展历程和感悟、给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教育现象评述、专题讲座整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不同名师的专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时,该栏目还设有“名师连线”环节,老师们在阅读了名师的文章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收获、问题和困惑,本报编辑会把您的这些问题反馈给有关名师,并约请名师作出解答。交流的内容将在本版刊发。欢迎老师们关注并参与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师,最终成长为名师! 武凤霞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
4、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 古诗词 47 首,古文 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 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 36 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 12%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
5、很容易把诗词解偏。比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了解了 些 西以后,我 再来 首 ,前两句是不是 有一种面 月流逝而生 的无奈?当然,
6、于小学生来 不一定 得 么清楚,但老 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 理解的:象,指客 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 、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 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 海中呈 出 明的形象,称 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 。例如:“ 雁”象征着“思 ,信使” ,“杜 ”象征着“薄命佳人、 国志士,哀惋,至 ” ,“ ”比 “出 脱俗之境” ,“菊花”象征着“高 品 ” 的意象是构成 美 篇的基 。通 文中各种的想象和 想,学生才能体会到 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 的意 解偏。理解 文中所 涵的情感要想真正理解 文中的情感,必 学生走 当 的社会背
7、景和作者的生平。第一,把 文放在文化的背景下 。古人写作 不喜 直抒胸臆, 所以,要想 懂一篇文章、一首 ,必 了解当 的 史背景、文化背景。只有以 的背景打底,我 才能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在文中到底在 什么。比如 氏之子一文中, 氏子和孔君平斗嘴,如果你仅仅以为是他们关系太近了逗着玩,那就绝不能说读懂了。要想真正懂得这篇文章的奥妙所在,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诸如“杨氏子面对一个长辈和客人怎么一点也不礼貌”“孔君平为什么和一个孩子在开玩笑”等疑问,并以此为契机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篇文章记录的是魏晋南北朝时士族阶层的闲情
8、轶事。当时有很多小国家,这些国家之间经常打仗,百姓的生活极端困苦,以至于当时的皇帝没有精力用儒家礼法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那个时期的人行为自由、 思想解放、 崇尚智慧、善于辩论。人们相见总要辩一辩,赢的人无论长幼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如此,简洁的时代背景的引入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也随之走进另一个高度。第二,了解作者的生平。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都流露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想法。写人,记事的如此,写景的也是如此。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学中,在理解了美丽如画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后,深入体会诗词
9、所包含的情感:1 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这里的“归”可以组成什么词?(归去,回归,归家)3 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4 介绍张志和的爱好,唤起学生了解他的欲望:“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鱼钩上往往不挂鱼饵。”5 出示张志和的介绍: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 16 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
10、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都没有找到。6.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吗?(回朝做官,回到滚滚红尘里)如此,了解了诗人,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也就跃然心中了。古诗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中国的古诗文教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所以,古诗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好的朗读就是分析,好的背诵就是理解和鉴赏的前提。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的王财贵博士把这种教学方
11、法很风趣地叫做 “填牛” 牛的胃很大, 你一直给它填下去,它什么时候消化,你不要管它,总有一天它会反刍。诵读对于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在古诗文教学中很多人不会用。我想,古诗文的诵读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读正确。这一步一般出现在初走进古诗文的时候。因为古诗文的言语习惯和现在不一样,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字,所以,上课之初,我们只能要求学生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后面的环节才能有根基。第二,读出节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关注古诗文本身的节奏。世界万物都有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古代,诗歌、舞蹈、音乐,原是为混合的,他们的共同命脉就是节奏。诗歌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音乐,
12、它就会有纯形式的节奏;是语言,他就有语言的节奏。我们老师一般很关注诗词的形式节奏。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分别有着不同的节奏模式。一般情况应遵循如下规律:四言 “二二” 奏:“关关/ 雎 ,在河 / 之洲”“所谓/ 伊人,在水 / 一方”。五言有“二二一”及“二一二” 奏:“大漠 / 孤烟 / 直, 河 / 落日 / ”“春去 / 花 / 在,人来 / 鸟 / 不惊”。七言有“二二三” “二二二一”以及“二二一二” 奏:“商女 / 不知 / 亡国恨,隔江 / 犹唱 / 后庭花”“春蚕 / 到死 / 丝 / 方尽,蜡炬 / 成灰 / 泪 / 始干”。当然,文字本身也有 奏,所以,朗 我 要关注文
13、字的 奏。第三, 出情感。 一 必 在学生理解 文的基 上 行。我 常在 堂上听到 的要求: 来有感情地朗 首 ? 能把 里美 的景色 出来? 能 出 人 的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往往 不出来,于是老 就一个个叫,一个个 。最后, 得 老 意的往往 是那些朗 能力 的学生。要想 学生朗 的情感和 吻合,教 在引 学生了解 文大意的基 上,帮助他 准确把握 的情感基 。不同的 有着不同的情感基 ,例如,春望 国 民、 沉郁 挫, 家傲 壮志 酬、 凉悲 , 零丁洋气壮山河、慷慨悲壮在把握好基 的基 上,我 要 到不同的学生因 生活 、思想情感、学 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即使学 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但我们老师往往要求孩子们对诗文情感的理解达到相同的高度,这的确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我们不妨把要求这样提:谁来读,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此,就把“读出作者的心情、读出这里的美丽”这样的替别人表达变为替自己抒发,学生当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