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教材在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从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前者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教材在分析上述地域分异规律后,还提出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以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设计思想:本节具有丰富的探索性内容,教师应创设情境,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读图、
2、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2)掌握自然带概念及地域分异规律。(3)举例说出地域分异规律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
3、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2、将地域差异的分异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 powerpoint 课件,视频资料、景观图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 学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活 动设 计意 图导 入新 课【视频 1】帝企鹅日记片段【视频 2】动物世界撒哈拉沙漠【视频 3】动物世界亚马孙雨林【提问】动物们生活在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当中?【归纳】视频 1: 气温低,降水少,没有植被。视频 2: 炎热干旱,植被稀少
4、视频 3:动物世界亚马逊雨林炎热潮湿,植被茂盛【承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第二个特点差异性。【探究活动 1】就视频 2 中的沙漠和视频 3 中的雨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发言。从身边说起,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感受地理差异就在身边。- 3 -新课林提出问题:(1)上述两地的自然环境存在哪些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然带,它和气候又有什么样的关系?(3)完成下面“自然带”的纲要图。【归纳
5、】自然带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一般气候为形成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植被为自然带的主要标志,自然带是以植被类型命名的。(板书)一、自然带1、概念2、分布【承转】自然带分布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 2】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说出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提问】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思考讨论,填充图表,并归纳自然带的概念。学生代表说出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地理概念。引导学生图图对照,观察气候与自然带关系。- 4 -新课【归纳】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
6、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教师强调说明气候与自然带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探究活动 3】通过“森林之旅”,一起来探索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 组由赤道出发,沿亚欧大陆东岸一直到北极;(A 组活动)(1)世界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景观各异,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你能设计一条“森林之旅”的旅游线路吗?(2)为什么选这条路线?(3)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4)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B 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
7、到亚欧大陆西岸;(B 组活动)(1)这条路线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2)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3)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4)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景观的变化?【归纳】刚才 A 组的旅行是从赤道到北极的,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看出从赤道向南北认真读图并带着问题思考,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并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旅游”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 5 -新课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为
8、了帮助大家的理解,播放一个视频,让大家真实体会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差异及其规律。【承转】我们请出 B 小组的团队,看一下他们的旅游成果。【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课本图 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
9、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为了帮助大家的理解,出示沿陇海铁路线和兰新铁路线沿途拍的图片,体会一下风景的变化及其规律。【承转】爬过高山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山区由于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进而产生垂直地域分异。【探究活动 4】(幻灯片)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观看视频。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教师及时引导、评价。运用直- 6 -新课分异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提问:(1)为什么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2)降水量有何差异?(3)山地雪线南北坡有何差异,为什么?(4)你将从南坡还是北坡登山,为什么?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10、【提问】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越丰富呢?【讲解】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探究活动 5】设计一幅坐标图,表达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的相似性。结合图片材料,观察讨论回答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学生作
11、图。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加深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的理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的关系培养图文转换的能力。- 7 -新课课 堂练 习【承转】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因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规则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探究活动 6】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2)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巴塔哥尼亚荒漠。(3)南美大陆西海岸 3-30S 之间形成狭长的热带荒漠带。(4)天山、昆仑山麓的绿洲。教师引导学生从非地带性因素如海陆分布
12、、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板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赤道 两极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热量沿海 内陆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水分垂直地带性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水热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活动】1、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_的地域分异。学生代表回答分析资料,小提高学生对非地带性的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培养理论联系- 8 -课 堂小 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的地域分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的地域分异。2、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曾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做合适吗?教师强调地域分异规律要求我们在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归纳】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可见,差异性无处不在。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同学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唯一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对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在回顾中巩固知识。姓名:高慧荣单位:深州市职教中心邮编:053800电话:1513086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