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拳术意念 在拳术训练和实战中,每每见到这样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操拳者的技术动作虽已相当熟练,但精神涣散,动作脱节,肌肉僵硬。表现为敌情观念薄弱,喜欢卖弄“漂亮”招式,把握不住良好的战机,难以进行连续性的攻击。这些运动“病态”的根源是缺乏拳术中的意念。 意念并非是什么神秘或超高级的东西,它是精神上欲达到某种明确的目的而产生的一种愿望,是人体运动的趋向。假如把你的头部按到水中,你会体验到什么是向上的意念。拳术意念在竞技中称之为进攻意识。它不是思维的活动,而是精神的欲望,是一种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而置敌于死地的欲望。在训练中如果不具有这样的意念,只能独自在那做一些毫无主宰的空洞动作,这会严重阻碍技术水
2、平的提高。在交战中如果丢掉了意念,很可能遗憾地败给个实力较低的对手。 在拳斗中意念不足会使神经得不到充分的兴奋,注意力难以贯注,反应迟纯,从感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到肌肉做出相应的收缩,或者从发现了进攻的机会到完成进攻的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容易产生留情、犹豫和多虑等现象,导致打击速度、强度欠缺,造成打击无效或被敌所乘的被动局面。 但是意念过分强烈,神经系统反而处于抑制的状态,同时也影响了大脑敏锐的思维,从而使力度、速度和灵敏度下降。此外,容易产生锋芒外露、孤注一掷和快速疲劳等副作用。 拳术中意念的运用应以适中的意念强度贯穿于训练或实战的始终,并能根据客观需要在有意无意之间进行灵活的调整。在战斗
3、中,视较技为角斗,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把战胜敌手作为神圣的职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计日程功的容易事,这必须使自身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协和统一。 拳术意念的提高与人们的性格和意志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格刚毅、果敢的人在对抗中往往主动进攻,出手无情,并能经受困难的考验。智慧、精干的人遇敌冷静,反击凌厉。但是鲁莽好斗者或善良怕事者将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强烈的意念。其实性格是复杂的,许多人的性格难以捉摸。但是拳术的锻炼可以改善人的性格,变懦弱为刚强,化愚笨为聪颖。所以拳术意念的训练是拳术心理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作病点与实战禁忌 (一)动作病点三十四例:(1)歪斜:身体无中,不稳定(2)低头。(3)
4、软顶:无顶劲。 (4)瞪眼:故作怒容。(5)张口。 (6)寒肩:两肩耸起。(7)腆胸:含胸过度。 (8)弓背:脊椎极度前曲如驼背。(9)俯身:上体过分前探(10)仰体:身体后仰。(11)曲腰:过份塌腰,塌腰。 (12)脱肘:肘臂浮动,根梢脱节。(13)折腕。 (14)握拳:一味的紧握双拳。(15)分指:手指分张过大。 (16)扭臀。(17)曲膝:过多的下蹲。 (18)敞裆。(19)直立:膝关节完全挺直。 (20)老步:步子迈得过大,不能灵活收发。(21)软腿:腿不协调。 (22)不知放松。(23)不知用腰。 (24)双手齐出。(25)有去无回。 (26)妄发乱手。(27)摒息努劲。 (28)虚
5、实不明。(29)不相连贯。 (30)畏首畏尾。(31)动作空洞。 (32)神气间断。(33)求猛图快。 (34)走向极端。(二)应敌十三忌:(1)怯敌:慑于对手的名声,或临敌紧张,以及在挫折中丧失斗志。(2)轻敌:应敌前不作思想与技术上的准备,在战斗中轻举冒进。(3)轻试:喜欢同陌生为轻易地交手,毫无防人之心。 (4)酒后:饮酒或精神状态不佳时与人交手。(5)不识敌意:不观察对手,不揣摩对方,不了解对方。 (6)不量地势:不顾及环境的影响,忽视天时、地利、人和等作用。(7)不审强弱:不观察对手的长短之处,不能因人而异的实施对策。 (8)见空不入:缩手缩脚,消极对敌,失机误势。(9)着点不实:只
6、求悦目,不管实效。 (10)气浮力猛:心焦气燥、歇斯底里,昏头昏脑,一味蛮干。(11)心慈手软:进攻意念薄弱,瞻前顾后,思虑过多,注意力涣散,手下留情。 (12)使用成式:热衷效法正宗的招式,没有变化,没有创新。(13)招后无备:孤注一掷,绝力尽出,不留后路。进 攻 拳术发展至今,单凭防守取胜是极为罕见的,人们不能只是依靠对手的失误。要知道最为杰出的防御也不可能风雨不透,渴望战胜敌人就必须采取主动的行动-进攻。进攻就是积极地使自身的较坚硬部位与对方较脆弱部位相接触,并把一定的能量通过力的形式传递给对方,以达到威慑对方的心理及损伤对方的躯体为目的。实行进攻的训练与进攻的研究,无非是想增加能打败敌
7、手的那些富有实效的进攻在实战中出现的次数。因为:有实效的进攻次数=进攻次数*进攻成功率故提高有实效的进攻次数就需要在较量中想方设法创造进攻的条件,占据优势,以保证较多的进攻次数,但更重要的是要谨慎进攻,注意提高进攻的成功率。进攻成功率的提高才是“进攻研究”的首要课题。进攻的成功率取决于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命中率=命中次数/进攻次数有效率 =成功次数/ 命中次数发动进攻而未命中目标,就谈不上有效,更谈不上成功。因此, “攻则必中”是进攻的基本要求,可是只做到命中目标是不够的,那些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无效进攻即使命中,也算不上成功。所以, “中则必果”也是不容易忽视的。进攻成攻率=命中率*有效率
8、怎样提高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呢?提高命中率的两条途径是:其一,使进攻出乎对方的意料,让对方难以预测,不及变化。其二,提高在快速运动中进攻的准确性与精确度。然而提高有效率的方法是尽量把较大的能量施于对方较薄弱的部位。这就是要在明确人体要害及薄弱环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接触时的应力与纵深。怎样使进攻出其不意,敌莫能商量呢?一是要缩短攻击的进行时间。二是要提高进攻的突变性。进攻的进行时间是从发现战机到进击完毕所花费的时间。意欲缩短这一时间,就必须进攻快速、简捷。快速系指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短距离的动作。而简捷就是简化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多余动作,缩短进攻路线。进攻的突变性表现为进攻的发起、停止、转向和
9、变换要做得突然、急剧。即提高运动的加速度,同时要注意动作的无规性。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进攻的质量就要在训练与实战中努力使进攻快速、突变、简捷、准确。并要提高进攻的纵深,加强击打的力量、硬度、减少接触面、明确打击的部位。我们在保证进攻成功率的基础上应该多多地进攻,但决不能因追求进攻的高次数而降低了成功率。人体中能够产生较大速度的、坚硬的、尖锐的部分都可望成为进攻的有力武器。掌握进攻的基本打法越多,其格斗技术就越好。虽然一些拳术名家在他们的实战生活中只把一、二种进攻方法作为主要的武器,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拳手应掌握全面的技法。在全自由、全接触式的实战中主要的进攻包括击法、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
10、,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凶悍的膝击和肘击。进攻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佯攻、快攻、强攻和反攻等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与妙用,在攻战中这些形式相互组合,相互弥补,但不可相互代替。佯攻通常作为进攻的先锋,它可以用于进行“火力侦察” ,做到知已知彼;也可用于声东击西,造成对手的判断错误。佯攻是在保持着自己严密的防卫的条件下实施的,在佯攻的背后,快攻与强攻正严阵以待,一触即发。佯攻贵能以假乱真,它是运用模仿进攻的假动作和假神志而造成的全力进攻的假象,最忌讳在没有真正攻击
11、的配合下多次重复同样的佯攻。发动快攻必须捕捉住良好的时机,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往往使对手来不及防御,它是以小制大,以技巧战胜力量的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更为具体的探讨。面临已有所准备的敌手,就要以强攻突破或摧毁彼的防御体系。强攻是功力的抗争,素质的较量。这需要视死如归的斗志,果决的判断和高杀伤的招数。然而强攻之时是自己的防御状态的最低点,易被敌所乘。所以不要轻易地使用强攻,注意强攻的成功率,强攻一般是在对手处于无力还击的被动地位时使用。在防守是要始终保持着反攻的意识,正如以上所述,对手的进攻越强,其防守就越弱。只要能摆脱他的攻击,反攻就会很容易奏效。反攻与快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攻
12、就是防御加上快攻。拳手在格斗中可分为进攻型和防守型。进攻型选手重点追求实战中的进攻次数,而防守型选手并不是不重视进攻,而是更注意进攻的成功率罢了。对于一个矮个子来说应用卷缩式的架式,尽力钻到对手的内线去打,要贴着对方。而对于高个子,他则应放长击远,与对手保持一定距离。总之,进攻与进攻战术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防 御 每个人在遭到袭击时都会本能地去招架,防御就是这种自然防卫能力的发展。面对进攻能做出适当的保护性反应,则需要在实战中合理地运用防御的技术。传统的拳法中,因对“以静待动,后发制人”的曲解,多不愿主动出击,而讲究等待看清了对方的拳路后再施以对策,甚至寻求一种“我不欲伤敌,
13、敌亦不能伤我”的理想防御技巧。然而,经受实战考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采取进攻和反击,无论怎样防守,也只能是被动挨打,故此,防御最大的忌讳就是抱着“只凭防守去取胜”的念头。防御的要诀在于:不管你是想迅速打败敌手,还是与敌周旋,至少要使敌手时刻担心你的攻击。防御技术的运用远难于进攻,因为进攻是执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防御是应付对方想要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提倡在格斗中以攻为主,但不是说进攻高于防守,更不是说进攻可以代替防守。有时进攻者即使技高一筹,也难免败给一名优秀的防御者。请看我们师兄弟之间的一次较量:进攻者技术娴熟,出击凌厉。防御者阻挡闪躲,伺衰而击。进攻者想以刚烈的攻势速战速决,但是诱敌深入,扬
14、长避短的防御很快就使他上了当,从而使进攻者陷入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回顾、分析当时的情形,可总结出正确的防御对于实战有着如下几个作用:(1)能更明确地摸清对手击打的规律。(2)使自己的打法隐而不露。(3)使求胜心切的对方造成麻痹大意的心理。(4)造成对方防守的空虚。(5)造成对方的疲劳或心理压力。防守动作应是在快速、灵敏的直觉(预感)反应和瞬时思维的支配下,进行自然的、本能的防护性动作。它没有时间去按照拳法对号入座。不存在万能的防御方法,其种防御方法可轻而易地把一种进攻化解无形;而对另一种进攻就可能束手无策。防守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使对方的攻击偏离我要害的格挡防守;有通过自我移动避开或滑过
15、对方打击的躲闪防守;有在对方出击之前,就将其遏止的封堵防守;还有紧紧跟随着对手,或紧紧贴切着对手的距离防守。另外,在比较艰苦的交战中,还可能用到:以身体中较坚固的部位去承受对方打击的阻挡防守,以卷曲、收缩身体的姿势减小被打击面的卷缩防守。甚至还要学会挨打时怎样减轻或避免损伤。无论哪种防守都贵在:速度快,动作小,并能与反击配合使用。在防守中不要一味后退,更不可转身逃跑。在我们进攻时,自己的防御处于最虚弱的状态,因此,恐固进攻中的自我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进攻中一旦发手就要见效果,不可狂发乱手,或如蜻蜓点水一样的出击。防御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在步法的移动、跳荡、腾挪,身法上的俯仰、回旋、拧翻、手法或
16、腿法上的拦截、吸空、化解等各方面都必须下一番苦功,并要培养出精确的距离感、方向感、时间感和劲力感,必须牢记的一条是:不要在防守失败或挨打后气馁,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去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论快攻 高水平的格斗与其说是较力,倒不如说是斗智。其实,每个人都具备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的本能,人们之所以渴望学习拳术,其原因是他们想要战胜比自己更为强壮的对手。人并非完美无缺,再高明的技艺也不可能无懈可击,面对一名强手,要善于权衡敌我。不但要客观地认清在那些方面我不及对手,更要积极地寻找优于彼方之处。从而设计并采用一系列巧妙的办法来扬长避短。以智慧战胜膂力就是总把自己的优势与对方的劣势相较,并且使对方的优势无
17、从发挥。 一名粗壮、有力、攻击性很强的人,就很可能在速度、灵活等方面存在着欠缺,这正是快攻得以大显身手之处,快攻是在实战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最为积极的进攻战术。 如果说强攻能使对方防守不住,那快攻就使敌人根本来不及应付,其运用通常是在对方防守未固,进攻未果,或退避不及之时出其不意的进攻。表现为在对峙,攻进或防御中通过骤然的变化或乍然的侵袭而出奇制胜。这种闪击战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行动突然,迅速和简捷。 快攻虽是一个统一的行动整体,若深入剖析其结构,可把快攻战术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动机、行动和结果三个阶段。 动机阶段是快攻的形成阶段,其间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快攻时机的掌握。这一时机是对方对其本身要害的护卫出现
18、了瞬间的空虚,能否发现并抓住这一瞬间是实行快攻的前提条件。能够捕捉这一瞬间就能发动快攻,如果错过了这一瞬间就只能进行强攻了。欲利用快攻的战机首先:是要发现这一战机,这需要我们能有效地控制心理以保持强烈的进攻意念、冷静的头脑和舒畅的心境。只有这样注意力才能集中,感觉才能敏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技中发现对方的破绽。动机阶段就是从发现时机到开始行动的阶段。而战机不能靠侥幸和等待,要靠积极的创造和争取。创造战机应在激烈的攻防变化中,特别是在防守中具有强烈的反攻意识,并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行动阶段是快攻的发动和加速阶段。发现了快攻战机并不等于利用了战机。利用战机就要采取行动,并在对手回防、躲避或还
19、击之前完成行动。鉴于这种特点,速度是整个快攻行动的精髓,也表现了“快攻”二字的真正含义。快攻的行动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时机的出现几乎就是行动的完成。这样,快攻行动的动作应是那些最为自然,最为简便,能达到极大速度的动作。对这些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应达到无意识支配的自动化。 结束阶段是给予敌人以最终的打击阶段。快攻的动机阶段使我们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快攻的行动阶段使我们占据了优势。在掌握了时间、空间之后,就要注意到能量的运用。因为优势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很大的危险。以险招取胜就是要把这种暂时的优势变为永恒的胜利。这需要在快攻的结束阶段以无情的手段沉重地打击敌人。任何同情、犹豫的心
20、理都会使全部快攻战术前功尽弃。 应该承认,发动快攻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所以不能把击中对方作为快攻的最终结束,而应在击打之后迅速恢复原来临战的姿势,加强防御并在意识上做好再次发动快攻的准备。瞬击术 “在百分之一秒内闪现杀机,在十分之一秒内爆发攻击,在一秒钟内结束格斗”,这就是瞬击的风格。但是,不要认定瞬击行为就是一个快字,更不要单纯地把瞬击想象成一通雨点般的暴打,或者冷不丁一次点击。瞬击是强力攻击的一种,只不过是,让对手防守不住的猛烈攻击叫做强击;使对手来不及防守的凌厉攻击叫做瞬击。一次有效的瞬击非但使敌手受重创仍晕头转向,使旁观者看得稀里糊涂,就连出击者本人事后也对自己的举动懵然无知,惊诧异
21、常。 如何学习、应用瞬击?要学习瞬击术就不得不找些对手拳脚入肉地真杀实砍了。较量无论输赢,切不要因为害怕受伤或保持脸面的光彩而点到为止或者跑跑打打。重要的是在拳斗时把你自己想象中的瞬击术在实作中反复进行实验。那么,怎样实用“瞬击术”呢? 为了叙述明晰,我将瞬击术分割成动机、行动和回凑馊 鼋锥危 诓 分芯霾荒苋绱朔指睢?span lang=“EN-US“ 动机是进攻比较容易产生效果的那些散在着的时刻,以及因为感觉到了这些时刻而萌发的进攻冲动。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动作速度相差无几。尤其是对抗双方皆为训练有素的高手,手脚的快慢并不是最重要的。所谓“手快打手慢”的真义其实是“心快打心慢”。换句话,瞬击行
22、动中运转最慢的步骤不是肢体,而是心意,只不过心理动机的迟延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四肢出击的缓慢罢了。一般认为在动机阶段是通过视觉的“审敌”和通过触觉的“听劲”,突然发觉对方的空档或破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急速选择恰当的招数与劲路进行出击。这需要对方的一举一动首先被感觉器官接收,并不断地传输向大脑,由大脑的高级分析系统来根据以往的经验择拣出哪些是机会,哪些不是机会,并把那些确认为机会的信号传达给大脑另一处指挥身体运动的区域来决定如何应付。然后,再由神经把作用的决定通知随意肌内进行收缩,从而产生了攻击的动作与力量。但是,如果真的如此行事,对方的空虚或许早已变成了坚实,破绽也许早已变成了陷阱。不仅如此,如
23、果按“感知筛选决策传送”这条长链走下去,动机很难造成时机。一名出色的瞬击选手并不是靠发现对方的某个空档或破绽来生成动机的。他在平时训练中必须获得这样一种能力,即在与对方交手仅一二个回合中,甚至只在与对方的对峙或试探中,就能立即适应了对方的意念和节奏,凭借自我的模糊预感能猜测对手下一步的行动,宛如自己的灵魂与对方的行为已溶为一体。瞬击术就是要求瞬击行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敌人即来行动的本能的预先直觉,而不是来源于对敌人现行动作的细微观察。如此“猜”法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像赌博一样靠不住,可一旦感觉形成就能够超越一般审时度势的精确程度,其准确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由于对方的空档或破绽是在出现以前被预知的,简
24、短的神经系统的本能应变反射也并没有占用追踪对方空虚的丝毫时间。瞬击术的打击行动是与对方的空档或破绽同时出现的,即所谓看到了对方的破绽,也就完成了针对这个破绽的打击。这里就好似根本不存在那个迟缓的“动机阶段”(实际上动机阶段被提前了)。因此,对手在挨打前也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防御动作和避险动作。然而,猜测是下意识的。它不是有意地去思考,而是混混沌沌的,根本说不清怎样猜测或为什么这样猜测。我们唯一能够去努力作的只是维持强烈的瞬击欲,这种欲望是一种充满着杀机的心痒和挣脱渴求。它并不是来源于愤怒或假想的仇恨,因为这会迷乱我们冷静的神志;也不是像面对山珍海味的那样垂涎,因为这样的冲动是经受不住挫折和疲劳的考
25、验的。瞬击欲是超强度的进攻欲望。其一,它需要虔诚的信仰支持,无论你坚住什么,即使迷信也无关大局,只要切实感觉到有一股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催促你,在保佑你即可。其二,它需要一种暂时的、类似于“自虐的心理状态。就是说,临敌时除了具备致敌死地和与敌同死的意念外,还特别强调感受在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激荡着一种狂躁、只有挨打、承受外力的冲撞而感到疼痛或震荡后才觉得舒适和开心,即便是面临受伤甚至死亡的威胁也幻觉着有痛快淋漓的发泻与壮丽的图景将临。请不必担心这样的人会故意地任人殴打,相反他会极度亢奋而冷静地面对极大凶险。当然,这两种近乎变态的欲境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应是坚决避讳的。 行动阶段在时间上是包含在
26、动机阶段之中的,是用动作和劲力来最后表达动机。瞬击术决不允许将珍贵的时间浪费在带有警告性质的低杀伤力的行为上,也决不许有等速的、修饰性的动作出现。动作之快慢在于它的变化,这里指的不是招法的变化,而是指速度的变化(可以认为是某种可变的加速度)。这种在刹那间由极慢到极快或者由极快到极慢的大幅度变速的效果应该使对手产生一种轰然失足,脑前一片空白的暂时呆怔状态,或是导致一种使对手气短自馁的非呼吸性窒息的压迫感。而恰恰在对手处于这种短时的状态之中时,无论动作的快慢,只要具备足够的摧毁力即可达到瞬击的目的。减小动作的幅度相当于减小了攻击了时间,但是,微小的动作也同时减小了可催动对手重心的进攻纵深,并且由于
27、减少了肌肉的拉伸而削弱了打击劲力。然而瞬击术要求作为打击武器的人体出击部位的运行距离尽量缩短,而重量较大的根节部位与整体重心则应根据时势有较大的变形和移位。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时间、纵深和劲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瞬击行动是需要使身体的各个运动环节的总体平均移动距离趋向极小。一个部位在空中划一段长长的弧线很可能使另一个部位发射出一种致命的寸击。瞬击行动是全方位的打击,打击点应多而分散,其冲击目标是人体任何易破坏环节、易震荡组织和易驱动部位。出击的武器也不仅限于手脚,自身任意坚硬的部分都可能成为瞬击的弹头。 回复阶段应理解为是下一轮瞬击行动的预备。瞬击虽为大力的冲击,但并非竭尽全力,孤注一掷的猛扑。瞬
28、击术的使用者不管面对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仿佛置身于群殴的环境中而不能与某一个人纠缠不休。倘若有人问:瞬击的打击力量应该用到全力的几分之几?回答是应该是用到使随即而来的下一次打击不被衰减的最大劲力。虽然要求拳手尽量能在任何姿势下,包括非常别扭的姿式下,包括非常别扭的姿式下发动瞬击,但同时要求拳手在瞬击行动结束时尽量能立即回复到自己惯用的警戒姿势。点穴一说 在拳术里有“点穴”一说,数十年中我只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这样做过,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道途所闻无非是点穴、点穴!依照他们的说法与做法,是根据时间以两个指戳点在人身的不同部位,就能使这个人失去动作的能力,不能自我控
29、制。任人捉弄,并且是轻重随心,收发任意,甚至可以置人于死地。说起穴道有三百六十之数,大概分为死穴、活穴、哑穴、哭穴、笑穴、麻木酸痛等到穴。按时辰寻穴,一点即得,极尽玄妙之能事。我未尝学过点穴,不知其中的奥秘,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他们从未拿出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这一论述,这就使我不无疑惑了。我们学习拳术,具有数十年的纯功,与同道较技,尚且不能发而必中,即使击中又不敢说一定能致人至伤。因为对方也是处于运动变换之中,攻守之间或隐或现,举动无常,捉索不定,收到预期的攻击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像是一旦学习了点穴术,便立即能够使用。点到与时辰相对应的穴位上,就能使对方失去控制自我的能力,而任其摆布,似此
30、已近幻想,荒唐之甚。按时辰点穴的说法,竟似人体内有一个“活东西” ,它循着周身运转,某个时辰必行至某处。所以,点穴要点到这个“活东西”上,不然的话是不灵验的。我不知道,如果两个点穴者相遇,他们都知道某时某穴之所在,预先有了防备,谨护持之,则又将如何?我们数十年间耳闻目睹,人与人在游戏竞技或相互年扑打时,有没有偶然击中点中对方的穴道以致失去控制能力而呈现种种姿态呢?如此多的人,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机会,尚且没有一件事可以证实他们的说法,还毋庸说“点穴”没有科学根据,仅此已足以否定了它。在中医学里有以按摩、掐穴以人体的穴位疗疾治伤的,据籍载我国古时对病患的原始疗法是砭法,尔后针砭并用。后来又出现
31、了灸法,到明朝针灸才得以完备。所举穴道,图文并茂,有兴奋、抑制、疏通、化解等作用。明代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墓志铭等内家拳说,绘制出一个铜人,其中标明穴道有:死穴、哑穴、晕穴、咳穴、蛤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合谷、内关、三里等。其中有无法根寻的,有异名的,也有人体的生理弱点,这恐怕就是点穴所依此夸大的材料。按铜人图法所示的人体穴道在医学上并非全部具有价值。拳术据此为用显有不妥。许多穴道即使击中也没有任何效验。所以说点穴是为了迎合那些幻想用某种毫不费力的绝技得到意外效果的人的心理,而凭空编造出来的。人体虽然不存在那些周身运转的穴道,但却有许多生理上的薄弱环节。如果这些要害部位遭受打击,必然影响到大
32、脑、神经和内脏,故打击部位是拳术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包括以两个手指或并拢五指戳击对方的柔弱部位,同样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以手指戳击对方具有打击范围大,接触面小,收效速度快的优越之处。但也存在着力量小,手指的坚固程度低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能准确地击中对方的薄弱柔软部位,并能与其他的打击方法相互配合,这才是点穴在实战中真正的含义。兵 器 兵器(指冷兵器)的产生早于拳术。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就已懂得了运用石块和木棒比赤手空拳更有效地对会野兽和敌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材料由石器变为铜器,继而又被铁器取代。兵器的制造亦逐渐精良多样,其威力也随之提高。古时人们把械斗用于训练士兵,至今仍留有刺枪劈剑等军事课程
33、。为了减少兵刃训练中的伤亡,拳术作为一种使用兵器的准备技术孕育而生。习武者多先拳术而后兵刃。后世甚至弃兵刃而不顾,仅习拳而止。直至近代,流行于世者多是套路,兵器的实战用法堪为凤毛麟角。兵器种类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刃”之说,但实际种类远非止此。一般归纳为:长兵(枪、棒) 、短兵(刀、剑) 、超短兵(匕首) 、软兵(鞭)和抛射兵刃(弓箭)等。可这些都不外乎由锋利或尖锐的金属物件配合长杆或手柄形状的木质物件所构成。所以,只要精熟一、二种兵器,余者皆可触类旁通。兵器的威力大于拳脚,其原因在于:兵器有更大的打击空间范围,有很高的硬度,并有极小的接触面使力量集中。另外,由于杠杆的原理使兵器的末端具有较高的速度,从而增加了挥搠冲击力。但兵器的使用也有不及拳脚之处。由于兵刃是人体运动的一件身外之物。其擎执运掣总不如空手便捷自如。故兵器的练习与应用远难于拳术。另外,在贴身近战中,有些兵器则难以发挥效能。但鉴于上述比较,兵器那些久经沙声的招数无非是刺、劈挑、抹等简单几下。毋庸说复杂的招式,就是这简单几下也需要刻苦的磨练才能掌握。重要的是在运用中使精神和气力贯穿于兵器,使兵器与身躯融为一体。好似自己手臂的延长。达到手忘器、器忘手、运用操纵两不相知的境界。拳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兵器的运用,而兵器操习水平的进步又能促使拳术技击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