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03661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病人挠动脉搏动的情况。中医的把脉,往往要把上好一会时间,不仅要了解脉搏的强弱、跳动的频率快慢、节律的齐整等一般变化,还要了解脉管内血液充盈的程度、血流的通畅情况,以及脉搏波动的幅度等等变化,以了解病情,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医把脉为什么可以诊断疾病呢?脉搏的周期性起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影响下,动脉管内压力的突然增加和降低而引起的。因此,通过脉搏的跳动变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如心脏每搏动 1次,挠动脉也搏动 1 次;心脏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量强,脉搏也强;心脏

2、有病时,心律不齐,心脏搏动时跳时停,脉搏也相应地出现不规则。中医对把脉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脉学”的理论,并把最常见的脉搏归纳成 28 种类型,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脉,指示什么样的内部变化,叉将手腕上的桡动脉以挠骨茎突为界、分成 3 段,每 l 段代表 l 个内脏,从这段脉搏的变化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关于“把脉”的问题,受到了中西医务人员和其他学科学者的重视,目前已应用电子计算计等精密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资料: 太极医疗保健网 回答者: suifeng216 - 二级 2007-1-6 17:04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

3、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 )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 6090 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

4、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 ,夏季的脉象微洪 (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 、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 。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 “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 21 脉、24 脉、27 脉或 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

5、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 60 次) 。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

6、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 。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一般

7、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

8、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 。主气郁、寒痰、瘀血

9、 (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 “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 。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 。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多种心脏病) 。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心肌损害

10、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促脉:数(快速)脉中歇、歇无定数。主阳盛实热(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气血郁结,痰饮、食积。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 、 “沉迟” 、 “沉细弦” ,“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 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 (见于疼痛性休克时 ),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 ),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 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