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班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某一活动区域内观察或操作材料进行探究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但是幼儿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特点必须通过活动中一定规则的约束加以保障的。所谓的区域规则,就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常规,是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家在活动中都遵守了,才能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序、有效操作,自主、自由探究,才能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区域常规是幼儿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所以,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活动开展的同时,培养幼儿区域的规则意识和遵守区域规则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2、但是,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由于活动常规未明确建立,幼儿遵守常规未养成习惯,经常会出现混乱的情景,这在小班表现的更为突出,以下是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情况:情景一:娃娃家里新添置了夏天的衣服、泳装和救生圈,凉席,驱蚊用品等,孩子们都很新奇,10 多位孩子迫不及待地冲向娃娃家,你推我挤,嘴里大声地喊着:“人满了,挤不下了,不要再进来了”,“哎呀,你推我干嘛”,“你踩我脚了”,“这是我的呀,还给我”说着只听见哗的一声,娃娃家里的桌子被挤翻了情景二:探索区中老师新添置了七色彩米、碗、调羹、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引导孩子将碗中的彩米分别舀入两个容器中,从而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明明拿起托盘,看了
3、看,大声喊:“烧饭啰,香喷喷的饭谁要吃呀?”接着,好奇的孩子都涌了上来,叫喊声、喧闹声混成了一片情景三:活动区结束的音乐响起来了,创作区中的孩子连忙扔下手中的剪刀、浆糊、手工纸,搬着椅子急忙的走了出来,区内却一片狼籍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意识到一个良好、有序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如何才能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区域常规呢?一、要明确区域活动的主要规则1、进区规则具有隐形引导的特点,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意图和价值。进区规则是区域活动的第一条规则,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进区人数,从而保证幼儿活动的选择权与互让权的作用。但这条规则往往隐形地呈现在进区时提供的材料上,例如
4、生活区、美工区、娃娃家等区域,要求进区人数限定七人,区内就提供七件围兜,要求孩子们进区要穿围兜,而区内围兜都被穿走了,表明人数已满,其他幼儿只能选择转移到其他区。又如阅读区提供七张阅读卡,建构区提供七个地垫,科学区提供七双拖鞋,幼儿进区要换拖鞋这样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进区规则的良好习惯。2、自觉收放材料、爱护玩具,材料规则用图示表征,要求幼儿按图示表征取放玩具材料,不乱扔材料,不敲打、甩撞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得到爱护,延长材料使用寿命。3、操作(或观察)的程序规则可提供流程图示引导孩子理解遵守,有序操作,保证操作的有效性。4、鼓励幼儿和谐相处、互动合作的规则,可蕴含于材料提供的数量之
5、中。例如,很多倡导孩子们互助合作的操作对象,我们可以只提供一份,让幼儿共同使用一套材料,进行探究。二、要多形式建立规则区域活动规则,即便是在小班也不单单只靠教师单方面的建立。一般来说,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初期由教师单方面确定规则:小班幼儿入园不久,对什么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有哪些规则,都不理解,更不会去遵守。因此,活动初期应由老师向幼儿宣布几条规则,如:进区人数有限制,进区活动不吵闹、不争抢,活动过程要爱护玩具、材料等。但是宣布规则时要结合规则的手段进行教育引导,让幼儿理解明白规则的行为要求,还要多形式让幼儿复述,如:活动前复述规则,活动中提醒规则,活动后评价规则的遵守情况等来进行强化。2
6、、中期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修改区域规则。区域活动开展二三个月后,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修改区域规则,以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讨论后教师要加以梳理,形成幼儿共识,要求幼儿共同遵守。3、小班下学期,可组织幼儿讨论制定区域活动规则。在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区域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遵守规则意识。教师可以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区域活动规则,使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进一步增强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要适时地帮助与指导幼儿主动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区域活动中强调让幼儿自主游戏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遵守规则。在教师
7、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有序地活动、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区域常规的整体情况。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幼儿是否有序入区,在活动中是否专注,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孩子们是否频繁地窜区了,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适当调整常规约定,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2、控制活动音量,稳定幼儿情绪。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它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在活动前,幼儿虽然明确了规
8、则,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醒、提示、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在活动前通过讨论幼儿已经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的环境的好处,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执行时,由于受活动方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如每个区都有五六个小朋友一起操作;有些区中内容需幼儿集体合作;又如语言区都是需要幼儿讲述或表演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吵闹现象。为了较好地控制活动的音量,单凭老师一味的喊只会让氛围更加浮躁,孩子更无法安下心来活动
9、,于是我们做为老师的要以身作则,放轻说话的声音,用音乐声来控制幼儿的音量。并且几个老师商量好,每个人负责几个区,分工明确进行指导,保证活动的质量。对个别比较闹腾的幼儿采用了让他们延迟入区或鼓励表现好的幼儿可以优先选区。并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只讲悄悄话。如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或老师听到;有事要请求帮助,不能大声叫喊,而要悄悄地走到老师身边拉拉老师的衣角,然后再轻轻地跟老师说话。有了这些具体的执行方法,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每一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小朋友应及时给
10、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3、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引发孩子们自发的交流和思考,共同制定属于自己的区域活动常规。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小班的幼儿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了争着去娃娃家互相推挤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
11、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礼让,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你们这样大吵大闹,把宝宝吵醒了怎么办?”等,留给幼儿自我评判或和同伴交流的空间,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这样,我们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自我发现、总结,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
12、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区域活动的常规从孩子们自然的表达和流露中去总结和归纳,而这样的规矩自然就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了。4、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是让区域活动常规在孩子们心目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评选最佳区域,包括规则遵守的最好的
13、、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等。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遵守规则有序活动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提供了榜样;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小组评价,个别谈话等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差,还经常影响别人。教师就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提高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优
14、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进步。四、要建立良好常规的注意事项:区域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规则”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活动的保证。让“规则”说话效果的确好,但在运用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规则的制定应体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受年龄的特点,孩子的注意分配不可能很广,师生在共同制定规则的时候不宜过多、过细,要求过高,而应是让孩子跳一跳,摘得到的,规则的制定应体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所定的规则不但能达到预期的要求,还能激发孩子内在的遵守规则的动机。2、规则的制定应体现孩子的参与性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
15、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自觉地遵守与执行。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伙伴关系的活动规则,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订出图文并茂的区域活动规则图表。由于孩子是规则的制订人,因此他们非常乐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3、规则的制定要注意表达的简洁性规则要求不可罗罗嗦嗦说上一大堆,使孩子难以从大量的词汇中找出要点,产生不理解或不愿听。记得我在一次活动中提要求时,
16、前思后想,面面俱到,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们好象把我说的话全忘了。那次以后,我每次都要把规则订在三条之内,所用的词汇都是孩子们能理解、易记住的,这样效果非常好。4、规则的执行要注意奖惩分明规则是对幼儿活动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做到有表彰鼓励,有教育批评,奖惩分明。如:在玩科探角时,有些孩子由于过度兴奋,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
17、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 3 次。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们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6、规则应具有隐性的教育意义21 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更是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时代,一个不懂得遵守活动规则,不懂得遵守集体约定俗成的规则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因此,在建立活动规则的同时,教师应考虑规则本身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学习和发展。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为孩子们建立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活动规则,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