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金融市场监管,引 言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作为金融活动载体的金融市场,能否保持高效、安全、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对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金融市场失灵会引致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下降,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消除或部分消除由金融市场机制本身所引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以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第一节 金融市场监管理论,在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垄断、外部性、产品的公共性、信息的不完整性、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分配的不公平都会导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价格信息的扭曲,这种情况被称为金融市场失灵。它引致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下降,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消除或部分消除由
2、金融市场机制本身所引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以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一、金融市场监管的涵义,金融市场监管包括金融市场管理和金融市场监督两方面内容,金融市场管理一般指国家根据有关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以达到引导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稳定发展的目的;金融市场监督则是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市场运行恪守国家法规。,二、金融产品的特性,与一般商品不同,金融产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这类产品具有价值上的预期性,即产品的价值与其未来的状况有关; 第二,这类产品具有价值上的不确定性 ;第三,从
3、某种意义上讲,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性,其成本的决定和效用的实现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第四,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基本上是一种信息产品 。,三、金融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或者说,正是由于金融市场失灵,才会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一)金融风险理论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其运行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特别大。金融业的风险性亦即具有负外部性,而解决金融市场负外部性问题只有依靠政府的管制,因此,金融市场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在一般市场中也普遍存在,但在金融市场上尤为突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
4、市场的不公正。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信息不完全性,即信息供给不充分、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等情形。由于信息对于金融交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导致金融市场交易的不公正和效率损失。对此,也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制监管才能解决。,(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悖论,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企业的自由竞争原则。首先,金融业的特性决定了金融业必须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才能达到一定的效率。其次,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但是金融部门的特性决定了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能像一般工商企业那样随便倒闭,关闭金融机构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和程序
5、,否则很容易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四)公共利益论,公共利益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认为,金融监管通常发生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公共利益论。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其一,市场本身是脆弱的和有缺陷的。其二,政府的干预可以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五)俘获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会越来越被监管对象(即被监管者)所支配,监管者会越来越迁就被监管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所谓的“公共利益”,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监管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些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认为这些集团为了逃避市场竞争和保护自己的利
6、益而要求政府提供监管。,(六)经济监管论,经济监管论(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提出了可检验的假设和一系列较为合乎逻辑的推理,是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该理论把监管现象看成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受供求关系的支配。根据经济监管论的原理,监管之所以十分必要,一是因为金融市场监管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武器。二是因为金融市场监管是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三是因为金融市场监管是促使金融市场步入安全、健康、高效轨道的重要手段。,四、金融市场监管的经济学分析,(一)市场缺陷与金融市场监管金融市场的运作中客观上存在着外部效应、垄断和信息不完全等市场缺陷,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7、的不断冲击下,金融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为维护金融业安全,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利益,客观上要求对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垄断与价格扭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造成市场价格扭曲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垄断、外部性和市场信息不完善。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两种情况:自然垄断使得经济的产出效率实现了最大化,但却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分配效率,导致分配效率和产出效率之间的根本性冲突以及严重的价格扭曲。因此,为了协调产出效率和分配效率之间的矛盾,自然垄断式的市场就需要政府的干预。非自然垄断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总的情况与自然垄断相似。一方面,生产的集中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
8、的集中又容易使得厂商形成操纵价格和产量的市场力量,引起价格扭曲,从而损害经济的分配效率。,外部效应与价格扭曲,制度经济学认为发生市场价格扭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外部经济效应的极端情形是所谓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和“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 Goods),即某些产品的效用(正的或负的)是由全部经济个体或者某一部分经济个体所享用,因而其成本也是由全部经济个体或者某一部分经济个体所承担。,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会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产品成本失真;二是效用失真。当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仅靠自由竞争就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保证正常的
9、经济效率。出现外部经济效应时,如果社会具备产权明晰的条件,那么供应商可能会走到一起协商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问题。但如果协商的成本太高,就会导致协商不成功。因此,在存在外部经济效应的情况下,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政府监管来消除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效用分摊不公以及由此造成的价格扭曲和经济效率降低问题。,信息不对称与价格扭曲,信息经济学认为造成市场价格扭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存在的事实要求揭示更多有关产品和劳务的信息,使消费者能把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区别出来。因此,经济学认为,当公司内部的信息太专门化,不能及时披露,或者是披露代价太大时,政府监管可能就是修正信息不对称性的一种有效
10、办法。,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单个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可能是非理性的。单个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集中流向风险较小和利润较高的产业,风险较大、获利前景不能确定的产业,金融资源则不会流入或少量流入。由于金融体系的自由配置资源的低效率,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监管手段加以调整。,(二)均衡与金融市场监管,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原则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最有效机制,也是满足经济效率正常发挥的最佳机制。 传统经济学对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描述,是通过对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形也就是不存在政府监管的市场情形的考察来实现的。,一般均衡模型,传统
11、经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模型就是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条件可以归纳如下: 全部产品都是私人产品,消费者能够完全掌握全部产品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中剔除了生产规模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收益增加;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之下,消费者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在给定的生产函数之下,生产者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除了价格之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其他因素如外部性等都被剔除在外,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只对价格做出反应,价格决定一切;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竞争性的均衡,确定使得所有市场都得以结清的一系列价格。,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在上述条件之下建立起来的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均衡被称为帕累托均衡。帕累托
12、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所有的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一般均衡模型满足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情况被称为帕累托效率,传统经济学将它简称为经济效率。它给我们提供了衡量政府监管效果的第一个原则帕累托效率原则,这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因为某种政府监管措施而使自己的景况变好(或者至少有一个人因此而景况变好且没有人因此而景况变坏),那么,该监管措施就被认为是一种好的监管措施。,局部均衡与补偿原则,一般均衡模型描述了所有市场都达到竞争性均衡的情形,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因垄断、外部性、产品信息不完整等原因而可能引起的价格扭曲现象。因此,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型局部均衡模型。
13、同时,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会因为某种政府监管措施而受到损害,人们很难用帕累托效率原则来衡量政府监管的效果。因此,传统经济学又提出了另一个衡量标准补偿原则。,(三)监管供求与金融市场监管,根据监管经济学的观点,之所以会存在对监管的需求,是因为国家可以通过监管使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地位获得改善。企业可以从政府监管那里获得至少4个方面的利益: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竞争者的进入、获得影响替代品和互补品的能力和定价能力。而监管的供应则来自于那些千方百计谋求当选的政治家,他们需要选票和资源。监管已经超出了纯经济现象的范畴。,(四)监管成本与金融市场监管,监管经济学认为,监管的成本除了维持监管
14、机构存在和执行监管任务的行政费用之外,还会带来4个方面看不见的成本。其中第一个方面的成本是所谓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变化而引发的私人部门行为的变化,进而产生有害的、而且往往是消极的作用。除了道德风险之外,监管还可能产生其他不利后果。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可能因为监管而增加其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第二,合规成本与经济福利损失。所谓的“合规成本”,即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而额外承担的成本。就金融监管而言,这种“合规成本”的数额可能非常之大。所谓“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失”是由于在存在监管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的产量可能会低于不存在监
15、管时的产量。第三,动态成本。监管经济学认为,监管有时起着保护低效率的生产结构的作用,因而会成为管理和技术革新的障碍。,(五)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与金融市场监管,1、金融机构的公共性与金融监管。 2、金融业的内在不稳定性与金融监管。 3、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与金融监管。,第二节 金融市场监管的内容与手段,一、金融市场监管的主体一国的金融监管主体是历史和国情的产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和金融的监管是由两类主体完成的:第一类主体是所谓的“公共机构”,通常被称为“金融当局”,其权力是由政府授予的,主要负责制定金融监管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
16、章制度,就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第二类主体是各种非官方的民间机构或者私人机构,其权力来自于其成员对机构决策的普遍认可。出现违规现象并不会造成法律后果,但可能会受到机构纪律的处罚。,二、金融市场监管的对象,笼统地说,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人类的金融行为和金融活动领域.根据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过度竞争等容易引起价格信息扭曲以至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往往发生在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风险型和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行业,金融业中的商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正是属于这类行业。对于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经济学提出了3种手段,经济监管只是用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3种手段之一,但显然不是唯一
17、的手段。市场机制、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可以用图15.1表示。,金融市场监管的对象,从图上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人类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但并非人类全部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都属于金融监管的内容,只有金融市场失灵的部分才有可能成为金融监管的内容;而金融监管也不是解决金融市场全部失灵问题的唯一手段,它只是解决金融市场某些失灵问题的手段。一般来说,对于通过政府财政经济金融政策引导金融市场就能解决的金融市场失灵问题,通常都诉诸于财政经济金融政策;在政府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比实施金融监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时,就采取直接提供的做法;只有在上述两种方法失效或者成本太高的情况下,才考虑采
18、用金融监管的做法。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机制之间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金融市场监管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集中在经济领域,而金融活动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监管的对象往往也集中在经济方面,以经济监管为主。而在全部经济监管中,又以金融监管为主从。金融市场监管的实践来看,金融市场监管的具体内容,因各国经济金融体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说来,主要是对金融市场构成要素的监管。1.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监管2.对金融市场客体的监管3.对金融市场中介的监管,三、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金融市场监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监管的动因。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
19、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这是金融市场监管的微观目标;二是降低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金融危机,避免系统风险的产生和扩散;三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规范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打击各种非法交易、非法投机、金融欺诈和其他金融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五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可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区分,大致上有以下几种:1.按目标的大小来分类(1)宏观目标。保持金融市场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转,以此来
20、促进经济稳定发展。(2)微观目标。促使金融市场良性运转;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利益。2.按传导的先后顺序来分类(1)中间目标。保持金融市场安全、健康、良性运转;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保护市场参与者利益。(2)最终目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四、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三公”原则公开原则公平原则 公正原则(三)自愿原则(四)政府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风险控制原则 (六)审慎监管原则,五、金融市场监管的手段,(一)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经济立法和司法来管理金融市场,即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金融市场行为,以法律形式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的运行秩
21、序。 (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政府以管理和调控金融市场为主要目的,采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间接调控金融市场运行和参与主体的行为。 (三)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指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系统,通过命令、指令、规定、条例等对证券市场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 (四)自律管理自律管理即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过自愿方式以行业协会的形式组成管理机构,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管理规章,以约束会员的经营行为。,第三节 金融市场监管的制度变迁,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国外金融市场监管的逐步形成阶段。金融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并非一开始就为人们所认识,它是伴随金融市场发展中问题的充分暴露而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
22、重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与股市大崩溃,彻底扭转了金融市场监管的方向。市场机制的缺陷被实践证明,“看不见的手”的神话被打破,完全放任自流已不能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从此开始了严格广泛的金融监管。,一、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的兴起,(一)国外金融市场监管的兴起1.美国金融市场集中统一监管的确立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金融法律,并开始对金融市场实施集中统一监管。 2.大危机之后其他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监管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法制化逐渐普及,各国政府纷纷颁布规范金融行为的法律。,国外金融市场监管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23、的金融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证券化和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的自由化思潮影响,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表现在对银行、证券业分业制度的调整上。,(二)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逐步形成,中国现行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属于分业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概括起来就是“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二、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各国由于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管理理念不同,法律及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长期的金融市场
24、监管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制模式。(一)集中型监管体制集中型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是指政府制订专门的金融市场管理法规并针对不同的金融工具设立全国性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管理金融市场,而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等组织只起辅助作用的一种管理体制,也称集中立法型监管体制。美国是集中型监管体制的集中代表。,(一)集中型监管体制,实行集中型监管,具有监管体系更加集中,监管机构更加专业,监管方法更加有效等优势;能公平、公正、高效、严格地发挥监管作用,协调全国的金融市场;能统一执法尺度,提高金融市场监管的权威性;监管者的地位相对独立,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实行集中型监管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监管者独立于金融市场,可能使监管
25、脱离实际、缺乏效率,当市场发生意外时,可能反应较慢,处理不及时;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对证券市场的过多干预。,(二)自律型监管体制,从出现英国证券市场直到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局(FSA)成立并运行的长时间里,英国一直是自律性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自律型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是指政府除进行某些必要的国家立法外,很少干预市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由交易所及交易商协会等组织进行自律监管的监管体制。,自律型监管体制,自律型监督体制能充分发挥市场创新和竞争意识,有利于活跃市场;更贴近金融市场实际运行,监督灵活,效率较高;自律性组织对违规行为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自律型监管的缺陷在于:偏重维护市场的有效运作和保护
26、会员利益,投资者利益往往不能提供充分保障;缺少强有力的立法做后盾,监管手段较软弱;没有统一监管机构,难以协调,容易造成市场混乱。,(三)中间型监管体制,中间型监管体制是既强调立法监管,又强调自律管理的监管体制。中间型监管体制是集中型监管体制与自律监管体制相互配合与协调的结果,又称为分级管理型监管体制,包括二级监管和三级监管两种模式。前者是中央政府和自律机构相结合的监管;后者监管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自律机构相结合的监管。实行中间监督体制的国家有德国、泰国等,很多以前实行集中型或自律型监管体制的国家,正逐渐向中间型监管体制过渡。,三、金融市场监管的发展趋势,1.金融市场监管理念的新变化2.在实施
27、合规性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3.在不断完善对金融机构风险监管的同时,强调对创新业务风险监管4.强调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5.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金融市场监管的发展趋势,6.强调并表监管与资本控制7.强调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8.强调根据各国国情选择不同的监管模式9.强调审慎会计原则与审慎性监管10.各国监管当局加强协调与合作,第四节 金融市场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一、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的金融市场监管的做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需求了。跨国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和迅速扩张使金融资本呈现出多向性和纵横交错的特征。因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28、难以靠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抵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更加全面的、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来控制跨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二、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形式,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国的金融制度、监管方式与政策措施均呈现多样性或各具自身的特色,因此,金融市场监管协调和合作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说,这种协调与合作离不开两种形式,即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形式,规则性协调,是指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包括原则、协定、条款从其他指导件条文等)来指导各国采取政策措施从而达到国际间协调的一种协调方式。相机性协调,
29、是指有关协调主体根据世界经济变化趋势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不明文规定各国应采取何种协调措施的规则,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协商确定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应采用的政策组合和共同行动措施。,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具体形式,(一)从协调与合作的地域范围来看1.全球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2.区域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二)从协调与合作所涵盖的内容来1.综合性质的国际协调与合作2.专门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三)从协调与合作的频率来看1.经常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2.临时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具体形式,(四)从协调与合作的主体来看1.机构协调与合作 2.政府协调与合作 3.民间协会的协调与合作
30、(五)从协调与合作的途径来看1.协议、规则性国际协调与合作 2.制度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六)从协调与合作的程度来看1.绝对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2.相对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三、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实践,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前(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三)20世纪第二次大战以后至1973年的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四)1973年至今的金融市场监管协调与合作,经济学家的主张,第一,托宾税方案。托宾税方案是托宾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他当时主张要“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掷些沙子”,提出对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
31、交易税。该税的功能:一是抑制投机,稳定汇率。 二是为全球性收入再分配提供资金来源。,经济学家的主张,第二,麦金农恢复固定汇率制方案。麦金农主张恢复固定汇率制的主要理由在于认定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按照麦金农的观点,浮动汇率制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汇率的波动除了增加各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并不能自动实现调节经常账户的目的。二是汇率的频繁波动意味着各国货币价值的不稳定,由此引发的货币替代及各国资产之间的转换活动会使一国的货币需求难以确定。,经济学家的主张,第三,汇率目标区方案。汇率目标区方案是在1987年由威廉姆森和米勒(M.H.Miller)将汇率目标区制从政策协调角度进行扩
32、展而形成的,它又被称为“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方案”。汇率目标区方案主张: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汇率变动范围达到中心汇率上下10。中心汇率的确定应依据威廉姆森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来确定。,卢浮宫协议,广场协议之后,尽管美元对日元等非美元货币大幅度贬值,但由于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自身财政状况,同时由于货币贬值存在“J曲线效应”,在广场协议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少,反而继续恶化。为了稳定国际外汇市场,阻止美元汇率过多过快下滑,通过国际协调解决发达国家面临的政策难题,在美国主导下,1987年2月,G7国家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
33、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 卢浮宫协议强调G7国家加强“紧密合作”对维护美元汇率稳定和世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全球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在促进国际间外汇收支平衡中具有中心作用,实际是指美国贸易伙伴加快经济增长有助于解决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协议主要约定包括: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等等。,国际社会的实际行动,第一,在汇率、汇率制度协调与合作。第二,在银行业活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在证券市场交易与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第四,国际保险监管合作。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对金融业在世界范围内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