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一、教材 二、学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理念六、教学方法、 七、学法八、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3、主要内容,2、写作背景,教材地位,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所选的诗文大多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些文章,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
2、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
3、能力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 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和积极进取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结合实例,掌握抓住特征,多角度 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体
4、会本文语言中蕴涵的感情,理解寓情于 景的写法,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2、联系现实生活,3、重视互动合作,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诵读教学法,3、探究讨论教学法,4、点拨法,七、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八、教学过程,第一板块 导入新课,第二板块 整体感悟,第三板块 精读课文,第四板块 教学小结,第五板块 拓展延伸,导入,说说心中春天的样子,对春天 所寄寓的感情。,整体感悟,1、听录音朗读,感受语言美,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春天美在哪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第一层总体勾勒(
5、2) 第二层 分别描绘(3-7)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精读课文,(一)生齐读春草图,思考: 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分小组讨论其他几幅图。体会语言的优美,提示: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如形声 色神等);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使用什么
6、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二)自主、合作、探究,(三)朗读课文,勾画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 并仿写一句。,五、教学小结,学习本文后,请同学们谈谈在写作写景文章上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的描写 3、寓情于景 4、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拓展延伸:用本课所学写景的方法,描绘秋天的美丽,板书设计,再见,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选择五幅图中春草图做范例精读,采用讲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