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51505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1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物学课后习题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述生物圈中的植物对自然界的影响? 1) 植物产生的 O2,维持生物正常的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层 2) 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 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育 4) 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煤,石油 5) 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使分散在岩石圈里,水圈,和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像土壤中聚集 6) 植物影响水分循环,热量循环,因而影响各地气候的形成,地表径流,土壤侵蚀 7) 植物具有净化作用 2.试述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的基本特征 植物 种类举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在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关系 藻类 衣 藻,水绵 大多数水中 无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

2、 1.释放氧气2.食用 3.药用 4.鱼饵 苔藓 葫芦藓,地钱 阴湿陆地 有茎叶,有假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 孢子 检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蕨类 卷柏,满江红 阴湿陆地 有根茎叶,输导组织 孢子 1.酿酒和食用 2.药用 3.观赏 4.绿肥饲料 a.藻类植物 基本特征:藻类植物包含原核植物和真核植物,属于自养原植体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生殖细胞多数为单细胞;无胚,到处都有分布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在植物整个发育阶段,有 1 个或几 个同形或不同形的个体相继形成 1 个有规律的循环 有性生殖分为: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接合生殖 b.菌类植物 基本特征

3、:菌类植物包含原核植物和真核植物,但是它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差别很大,彼此没有亲缘关系,不具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不能自制养料,典型的异养植物。孢子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营养体除单细胞外,大多数的真菌是由菌丝构成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三种;生活史是没有世代交替,但有核相交替 c.地衣植物 基本特征:多年生植物,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共生体),喜光性 植物,大多耐旱,有的耐寒;形态分为 3 种:壳状、叶状和枝状;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有性生殖 3.试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苔藓植物: 1 比较高级的种类,及其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跟的分

4、化。 2 没有像维管束那样真正的输导组织。 3 有性生殖由多个细胞构成,雄性生殖器官叫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 4 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不能离开配子单独存活。地钱,葫芦藓 蕨类植物: 1.有根茎叶的分化。 2.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 3.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能独立存活。卷柏,满江红 种子 植物: 1.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 2.孢子体进一步分化,配子体渐渐退化,配子体极为简化不能离开孢子体体独立存活。 4.单双子叶植物区分: a.子叶 b.根系(直根系 须根系) c.叶脉 (网状 平行脉) d.花 ( 5或 4 的基数 3 的基数) 第二章 1.光对植物的作用及其生态类

5、型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发育 光对果实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植物生态类型(植物对光强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阳生植物 特点:耐阴阳生植物生存幅度最广,广域性 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 最大,阴生植物远低于阳生植物。耐阴阳生植物介于两者之间 阳生植物、耐阴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为全日照 阳生树种 阴生树种 阳生树种 阴生树种 枝叶 稀疏 浓密 叶面积 小 大 枝下高 长 短 叶比重 低 高 树皮 较厚 较薄 叶片 小、厚 大、薄 叶色 较淡 较深 叶细胞排列 密 松 生长 较快 较慢 栅栏组织 发达 不发达 寿命 较短 较长 气孔 闭 开的 光周期现

6、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果食的影响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中日照植物 中间日照植物 2.氮磷钾对植物的 作用及缺乏时,植物的症状? A.氮 氮素缺乏时,明显表现在叶子上,叶子成为淡绿色,当大量缺乏时,叶子几乎呈现黄色,而叶脉呈现淡红色,较老的下部叶子受害较早。 b、磷 磷是核苷酸和磷脂的成分,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并和细胞膜的透性有关 缺磷时,地上器官和根部的生长都会受到显著的抑制,叶变为暗绿色或暗灰色,并有紫色素 出现,使叶带紫红色,然后逐渐死亡并脱落。这种现象从植株下部的叶子开始发生种子萌发初期和开花结实阶段时缺磷最为敏感 c、钾 钾与细胞原生质的多种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 缺钾时

7、最初下部的叶子出现斑点,叶边 缘和尖端开始变黄,以后变褐色,最后干枯,这时叶 子好像被火烧过一样,逐渐叶脉间的叶肉也干枯,生长的植株节间变小,叶呈簇生状,这些 症状最初出现在下部较老的叶子上 3.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陆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a、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借助形态上和生理上的一些特征忍受较长时间干旱而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发育的植物 形态结构: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腊层发达,表层毛密生,气孔凹陷叶片向内反卷包藏气孔,结构可遗传 生理特征:加强吸水能力、储水能力 旱生植物根据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

8、物和多浆液植物 旱生植物类型: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小型叶和无叶型超旱生植 b、中生植物:生活在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 根据环境中水湿的差别,可以再划分为:湿中生植物、中生植物、旱中生植物 在干旱气候中还有两类特殊的避旱植物:一年生的短命植物和多年生的类短命植物 C、湿生植物: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长时间水分不足,抗旱能力最差 湿生结构:叶子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根系 不发育,位于土表层,分枝少,渗透压不高 根据环境特点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 d.水生植物 特点:根、茎、叶内形成一整套相联结的通气组织系统 植物水下的叶片常分裂

9、成带状、线状 异叶型 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划分水分生态类型的方法 a、生态分类法(环境梯度法)(野外使用) b、形态结构分析法 c、生理生态特征分析法 4.土壤酸碱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酸性土植物 中性土植物 盐碱土植物 盐碱土植物:聚盐性植物 (真盐生植物)泌 盐性植物(耐盐植物)不透盐植物(抗盐植物) 5.温度对植物的作用,及其植物生态类型 a.影响植物吸水,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b.与种子萌发,开花,结实,以及产品品质有密切关系 c.温周期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d.温周期对产品品质有影响 生态类型 生态类型 高温植物 亚高温植物 中温植物 微温植物 低温植物

10、 冰原植物 主要分布区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温带 寒温带 高 山 冰 雪地带 6.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直接影响:寄生 共生 附生 机械影响间接影响:一种植物通过改变环境影响另一个植物 植物之间的化学影响:植物彼此通过各种不同分泌物 而影响 7.生态因子的作用 1)生态因子间常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缓冲性能和诘抗作用 2) 生态因子 在时间上具有 周期性,影响植物 也出现相应的 周期性 现象 3) 生态因子的作用对不同的植物器官 , 处在不同发育期的植物个体不同 4)影响植物的两种基本发展趋势:趋同进化,趋异进化 第三章 1.植被的分布区和分布中心 一 1)按照分布区的形状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1、: 连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 2)按照分布区的范围可分为: 世界性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 二 多度中心:在一个植物种的分布区内,该种的个体数最多,最密 集的地方。 发生中心:指某一植物或更高级别的分类单位在地球表面的发生地点,有更古老和更原始的种系,在系统地位上孤立存在。 变异中心:一个植物在迁移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种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这些新产生的小种在距起源地不远的地方数目最多,相对于原来的发生中心来说,这个次生的发生中心就是变异中心。 多样化中心:在某一个分类单位分布区内种类数量多,这些种类有其种系演化的各个阶段。 残遗中心:一个种原来有较大的分布区,因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使该种的植

12、物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残存,后来遇到适宜的条件 ,又从残遗的地方重新侵移,形成新的分布区,这个残存的地方称残存中心。 2.间断分布的成因 1) 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某种植物原来是连续分布的,后来由于分布区个别部分的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引起该种在这一部分死亡造成隔离,或者在这个变化地区原来的种发生变化变为其他种,也就是种系过程中发生了地理变化而造成隔离。 2) 由于某些植物分散迁移以及植物原来的分布区范围内死亡而发生 3) 由于陆地下沉而引起植物分布的间断 4) 大陆漂移 5) 跳跃式传播引起间断分布 6) 人为影响 第四章 1.试述如何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命名? 2.简述波动与演替的关系? 1

13、) 从时 间上说,两者总是同时发生的。波动性变化是可逆的,但植物群落的复原只能接近原来的状态,因而带有一定的演替因素在内。 2) 演替的变化受波动的影响,波动可以促进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 3.以淡水中的演替系列为例,简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1)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扎根植物阶段 3)浮叶扎根植物阶段 4)挺水扎根水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阶段就是湖泊被填平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中央而顺序发生的 4.比较单元顶级理论,多元顶级理论 演替顶级理论 1、单元演替顶级理论 :认为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级。一个地区的所有演替将最后

14、向着一个唯一的顶级群落趋同,这种顶级群落是由该地区的气候所决定的 2、多元演替顶级理论:认为在每一个气候带内,不仅有一个演替顶级类型,而且有几个演替顶级类型,这些演替顶级的类型决定于土壤、气候和其它局部条件,该地区的稳定群落中分布最广的一个顶级群落,就是该地区的演替顶级 3、 演替顶级格局理论:这是多元演替顶级理论的一个变型。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著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来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 第五章 1,比较热带雨林,季雨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的环境特点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全年雨量充沛而且分配均匀,常年湿润 季雨林 : 年平均温度 25

15、,降水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阔叶林(照叶林) :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年降雨量在 1000mm 以上,最大降雨量多半在夏季、潮湿;冬季降雨量虽然较小,但没有明显的干季 常绿硬叶林 : 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无特别寒冷的天气。年降水量为 500 750mm,集中于冬季降落。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 夏绿阔 叶林 : 环境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雨量在 500 1000mm 之间,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温带海洋性气候 针叶林: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年降水量 300 600mm,全年超过 10 度以上的只有 1-4个月,而寒冷月份 2 个月,

16、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 2.比较稀树草原,草原和草甸 草甸:生长发育在中等湿度条件下,具有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的特征,为隐域型植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它是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分为河漫滩草甸,大陆草甸,大陆草甸又分为旱生草甸,低地草甸,山地草甸,亚高山草甸,高 山草甸。 草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受气候,地貌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差异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稀树草原和草原 草原在广义上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 狭义上的草原

17、。 3.红树林有哪些特点? 1) 由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红树科,其次为马鞭科,海桑科 2) 红树属有胎生现象,很多红树植物有支柱根,红树植物有呼吸跟。 3) 红树林植物具有一些旱生结构,如叶肥厚,革制化,有光泽 ,气孔。 4) 具有一些盐生植物的生理特性,他们的渗透压很高,叶上有泌盐腺,有泌盐作用。 4.苔原的基本特征: 1)基本现象:无林现象 2)植物种类贫乏,无特殊的科 3)结构简单,层次少,不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可分出 1-2 层,最多不会为 3 层,即小灌木,矮灌木层,草本层,藓类地衣层 5.比较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草甸草原:最喜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多年生的中旱

18、生植物 典型草原:建群种为典型的旱生植物,建群形成中旱生丛生禾草层片占最大优势。 荒漠草原: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旱生小半灌木形成群落 中的稳定层片。 第六章 1.试述北美,欧亚大陆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 1大陆东岸太平洋沿岸系列:植被由北到南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 这里的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作用,沿岸又有韩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耐寒旱的植物组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入发展。 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由于受到夏季强烈的东南季风的作用。 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部广为发育的夏绿阔叶林和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

19、明的对比。 2) 大陆西部西伯利亚 -中亚 -阿拉伯系列,植被由北 到南更替的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性气团难以到达内陆有关 3)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纬度地带性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分布。 北美大陆 1大陆东部大西洋沿岸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亚热带雨林呈一定的纬度的分布,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范围内,出现了植被从 东到西有规律的更替,表现出经度

20、地带性,这主要与从大西洋温润气团从东到西减少的原因。 2) 大陆西部太平洋一侧: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却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2.我国的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从大兴安岭 -吕梁山 -六盘山 -青藏高原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1) 纬度地带性 a.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到南随着气温的逆温,植物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他们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赤道雨林带。 b.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 ,使它的水平地带性表现的不太明显,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有南北分异,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天山

21、以南,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2) 经度地带性 a.北部的温带,暖温带地区,植被从东到西,从东南到西北,从沿海湿润区到内陆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植被的经度分异状况如下: 东部亚热带: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 西部亚热带 :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 热带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 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 热带西部: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3.试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答: a、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 ,垂直带中的基带就是就是当地典型的植被带。 b、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条件下以深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和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植被类型 c、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况与他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况有相似之处 ,但不完全一样,有各自的特点,有些植被带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组成成分,却不见于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所特有的,植被带(高山灌木丛,高山草甸 ) , 是 水 平 地 带中所 没 有 的 。 d、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 纬 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森 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规律 e 、 高 大 山 脉 走 向 垂 直 于 盛 行 方 向 时 , 植 被 垂 直 带 谱 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