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浅析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四川省武胜县秀观初中:雷秀波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包含三个层次:一核心层,即语感和思维能力;二表面层,即听、说、读、写能力;三外围层,即道德判断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一个完全融合的整体,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用。然而,在现在的语文教育现实中,我们大多只注重对表面层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外围层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现在,我主要从下面四方面谈一谈
2、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一)在教学情境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春暖
3、花开的三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2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一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
4、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二)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体验文中的情感美呢?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朗读”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 、 “春花图” 、“春风图” 、 “春雨图” 、 “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
5、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3此外,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三)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
6、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如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教师可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去感染同学们。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 “赶趟儿” 、 “红的像火” 、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等语句,让
7、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 、 “仿佛” 、 “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 、蝴蝶“飞” ,衬托出花美、花香, “树上” 、 “花下” ,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课堂中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4(四)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
8、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 ,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的“瀑布” ;那“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
9、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每一朵盛开的花, “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毫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稠;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那“浅紫色的” “香气”等通感的运用,使花的色与花的味联系了起来。但是,这仅仅是表层的美,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 “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却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5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