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题: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答:“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了古丝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实现了对话与
2、交融。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近 5 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顺应各国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推动共同发展和全球化再平衡开辟了新的路径。政策协调方面,截至 2017 年底,中国已同 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同
3、30 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与许多国家进行政策协调,实现战略对接。设施联通方面,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与各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这些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
4、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
5、态划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第二题: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6、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
7、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题:什么是文化自信?文
8、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秉赋的充分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传承、弘扬、践行,进而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的被动承担,其基本路向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目的是文化自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树立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三种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同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倡导这三种文化,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抵触。文化自信既是传承和弘扬这三种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定方向的基本遵循,在不同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现实背景中,站稳脚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心理凭借,因而最终有利于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文化自信不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它直接影响到对古今中外文明历史及其成果的价值评判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对现实社会实践及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价值评判和选择,直接影响到人们在
10、既有道路上实践创造的力度和速度。因而,文化自信属于与实践处于对立统一关系的精神世界的自信,必然要落实到个人自觉、民族自信和国家自强的现实奋斗当中。当代中国人树立和强化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树立和强化文化自信,是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带来的复杂局面,着眼于更好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提出来的。中国的发展使自己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开放与全球治理的关联性前所未有。但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并没有改变。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差异,中国现实的文明发展道路仍然延续着“
11、受疑”甚至“挨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树立和强化文化自信,不只是一种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且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需要,是保持和筑牢理想信念定力的前提。所以,习近平同志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具体说来,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来树立和夯实文化自信,厚植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土壤,进而靠文化上的觉悟和底蕴,来滋养、夯实理想信念,使之深沉而执着,让人们更加从容坚定地在中国道路上前行。第四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脉络;
12、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实践主题;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的人民性;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的民族性;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世界性;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
13、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第五题: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
14、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
15、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第六题:结合你对中美贸易战的认识,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答:美国以提高关税施压,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减少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反唇相讥,指责美国开全球化倒车,对中国单边封锁高科技,怀疑美国想阻遏中国和平崛起。在指责美国单边提高关税的同时,中国也提出自己的加税清单,还以颜色。这次影响巨大贸易冲突中,甚至有人想到“修昔底德陷阱”是否为人类的宿命?然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可能会想,这些国家层面上的事情和我们又没有什么必然
16、的联系,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对此漠不关心。的确,我们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园里面,这些家国大事可能与我们只是有一些间接联系,但是,这就是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由吗?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上,习总书记就曾经说:“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总书记也曾经说:“青年一代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确,随着中国经济去实向虚情况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转向金融,会计行业,甘于从事理工科的同学逐渐减少。此外,我们骄傲的新四大发明,除了高铁,哪
17、一项是完完全全依赖于自身?若非中兴公司出事,我们怕还是做着虚拟经济的美梦。中国制造 2025 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 10 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 2045 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当代优秀大学生岂能不参与其中?关注此次贸易摩擦的进程,不是让我们去和美国去争论,辩解,甚至去放言辱骂,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明白哪一行哪一业还有欠缺,就算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尽己之力,为国争光,立鸿鹄志,下踏实功,为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第七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強調
18、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大會的主題也明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1921 年,在嘉興南湖的紅船上,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1925 年,毛澤東同志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寫下“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
19、濟的幸福”。建黨九十六年來,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全黨同志一定要牢記初心和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第八题:改革开放 40 周年(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 极大解放和
20、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通向现代化的新道路;3 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4 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5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风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在改革开放进行 40 年的今天,为什么要强调“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和“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1 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 改革开放从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3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以改革开放
21、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才能应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才能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改革开放始终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动力源泉。(3)为什么改革开放“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或:为什么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1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2 我国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22、路。4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让改革开放始终契合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改革开放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第九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3、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切实弄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对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质变或者说历史性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新情况新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紧紧扭住、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科学把握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