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从政治史视角解读程朱理学——《朱熹的历史世界》阅后启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15716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从政治史视角解读程朱理学——《朱熹的历史世界》阅后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从政治史视角解读程朱理学——《朱熹的历史世界》阅后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从政治史视角解读程朱理学——《朱熹的历史世界》阅后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叶髫原文数学参考 栏目主持人渭艳 “宋明理学”是中学历史教学 中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的一部分 内容。我认为,教师难教、学生难 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对宋代政治文 化特色和理学家的人生经历的了 解不够,难以抓住儒学理论核心。 如果我们单纯围绕理学命题进行 “去情境化”的解释,会把历史课 上成思辨式的“哲学课伦理 课”。学生无从知晓这些命题与当 时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自然 感觉空洞、艰深。带着教学中的疑 问,笔者拜读余英时先生的巨著 朱熹的历史世界(以下简称“余 著”),感觉豁然开朗。“余著”的 重点集中在理学派士大夫、官僚集 团和皇权三者之间的互动,中心突 出,耐人寻味;重在宋代文化史与 政治史的

2、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 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朱熹为中心视 点呈现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整 体面貌。阅读给我带来的教学启 示是:引导学生用政治史学习经验 解读思想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 动关系构建对宋明理学的全面 认识。 视角一:回向“三代”。重建 秩序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在第 一目“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 动”中有这样一段史料:唐有天下, 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 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 28 2015年第10期(总第373期) 书林一时 从政治史视角解读程朱理学 一朱熹的历史世界阅后启示 。卢晓华 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 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 扈,陵夷有五代之

3、乱。(宋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这段史料反映 出北宋士大夫推崇春秋中的 “尊王攘夷”观念,认为唐末五代 混乱的政治局面出现的根源在于 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所以,复兴 儒学就成为题中之义。那么,北宋 儒学复兴运动的方向与目标是什 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教科书语焉 不详。“余著”认为,方向与目标 就是回向“三代”,将宋与三代的 道统衔接起来。“余著”引用朱熹 所言:“千五百年间尧、舜、三 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 得行于天地之间。”(朱子文集 答陈同甫六)“国初人便已崇礼 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 如唐人,但说未透在。直至二程 出,此理始说得透。”(朱子语类 卷一二九)也就是说,汉、唐在

4、历史 上虽是盛世,但却与“道”脱了节, 一直要到宋代理学家才重新接上 了三代的道统。故宋史太祖 三云:“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 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 无让焉。”以“声明文物道德仁 义”而论的话,宋是“三代”之后, 但并不是“汉、唐”之续。王夫之 对宋代政治颇多批评,甚至创造 “陋宋”一词,但他对宋代文化史 上的成就也高度评价:“宋亡,则举 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 而亡之也。”(宋论恭宗、端宗、 祥兴帝)这句话和顾炎武“亡天 下”的说法如出一辙,认定宋继承 三代道统衣钵,是儒学正宗。 那么,宋代士大夫为何提倡回 向“三代”论呢?“余著”引用多家 议论,其中与教科书相关的是欧阳

5、 修的观点:“尧、舜、三代之际,王政 修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 时,虽有佛无由而入。”(欧阳文 忠公集本论上)认为排佛的有 效方式是重修三代政教之本。由 此可见,回向“三代”不仅可以捍 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抵制佛 道冲击,而且使宋代士大夫发展出 以革新者自任的心态,有利于变法 改制。庆历与熙宁两次变法都是 这一运动的直接后果。“三代之 说”确是宋代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 的论述,为前代所少见。在教学 中,抓住这一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现 象进行分析与阐述,对学生整合教 材知识,全面理解“宋明理学”创 立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不无裨益。 视角二:党争与士大夫的分化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设置 了学习思

6、考题:“朱熹的理学思想, 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 宗,为什么?”观摩、交流中经常会 听到老师这样解释:朱熹认为儒家 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要设法 “正君心”,这就触犯了皇权,所以 被官方诬为“伪学”;程朱理学倡 导“三纲五常”的思想有利于维护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所以后来又被 官方奉为儒学正宗。这样的解释 运用了教材文本,似乎无可挑剔。 但是笔者读了“余著”后,才发觉 如此解释似是而非。 朱熹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 的天然权利的观点并非大逆不道, 恰恰是宋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 大夫集体意识的反映。与皇帝“同 治”或“共治”天下是宋t-t,士大夫 始终坚持的一项

7、基本原则。熙宁 三年(1070年)神宗正式接受了 “共定国是”的观念,则象征着皇 权方面对这一基本原则的认可。 所以,朱熹理学被官方诬为“伪 学”并非因为触犯了皇权,而是另 有隐情。 “余著”引用宋史孝宗三 淳熙十年(1183年)条云:六月戊 戌,监察御史陈贾请禁伪学。此所 禁者即是“道学”,其背景见以下 两条记载。宋史王淮传云: 初,朱熹为浙东提举,劾知台州唐 仲友。淮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 陈贾为监察御史,俾上疏言:“近日 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革之。” 其后庆元伪学之禁始于此。同书 郑丙传所论可以与此互证:丙 雅厚仲友,且迎合宰相意,奏:“近 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 盗名,不宜信用

8、。”盖指熹也。于是 监察御史陈贾奏:“道学之徒,假名 以济其伪,乞摈斥勿用。”从淳熙十 年(1183年)王淮执政集团开始发 难,下至庆元二年(1196年)正式 禁“伪学”,反“道学”运动先后持 续了十几年。究其原因,反“道 学”运动绝不能仅仅看作是思想上 的冲突,它同时也掩藏了一个持久 而广泛的党争。 书林一时 叶髫原文教学参考 党争大都起于士大夫社群的 思想分化和权力竞争。当时士大 夫分化为“朋党”有三个主要方 式:即权力关系以宰相的进退 为转移;地域关系同乡的结 合;学术思想的关系道学之士 与非道学之士的对立。这三种关 系往往互相重叠交错。例如,理学 家“恃学傲人”,念念不忘重建理 想的秩

9、序与职业官僚集团“得过且 过”,看重一己的得失的心态水火 不容,职业官僚型士大夫对于惯用 道德语言的“道学”型士大夫自然 会产生深刻的抗拒心理,更不愿意 看到所谓“道学之徒”进入权力核 心。这两大“朋党”的最后冲突可 以说是无法避免的。党争基本上 是士大夫的“自相倾轧”,所以对 党争中失败的士大夫进行政治迫 害的是宰相而不是皇帝。正如叶 适论述宋代这一特有的政治现象 时说:“前世之臣,以谏诤忤旨而死 者皆是也,祖宗不惟不怒,又迁擢 之以至于公卿其后章悖弄权, 尝欲兴刘挚之狱以杀党人,而哲宗 不从;蔡京当国,又欲杀天下士,而 徽宗不听。绍兴初,误听宰相,诛 谏官二人,寻复自悔,下诏责躬以 谢天下

10、。故虽权臣用事,二十年 间,予夺惟意,而无杀士大夫之 祸。”(水心别集进卷国本 中)而且,孝宗晚年还将革新构 想的实践寄托在理学型士大夫的 身上。淳熙十四年(1187年)开 始,理学家进入权力中心的人数忽 呈激增的趋向。由此可见,历史是 复杂的,对宋代皇权与理学发展的 关系不能简单化理解。历史发展 并不是线性的,特殊情况很多,不 能陷于思维定式。加强阅读、加深 学养是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当务 之急。想当然地将史实或观点裁 剪给学生,提供所谓标准答案,以 讹传讹,贻害大矣。 视角三:“内圣”与“外王” 之间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曾有学 生就教科书中朱熹编订“四书”这 一史实提出疑问:朱熹为何编订

11、“四书”,并将大学置于“四书” 之首?说实话,对于这一细节问 题,我当时没有深究,因而就用孑L 子删修春秋做类比,以便于传 承儒家文化为理由来解答学生的 疑问。读了“余著”后发现,释疑 没有那么简单。 “余著”认为,大学在朱熹 心中分量之重是因为这是唯一的 经典文献,在“内圣”与“#t-王”之 间提供了一往一来的双轨通道。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这是从“外王”逐层进入 “内圣”的一轨。但紧接着又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

12、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这显然是从“内圣”重 回 王”的一轨。“内圣”与“外 王”贯通为一体,这是朱熹要人先 读大学的根本理由。因此,理 学家的贡献虽在“内圣”之学,但 他们并未脱离宋代儒家政治文化 的主流。他们都深信王安石的失 败主要由于“学术不正”;在这一 理解下,他们努力发展“内圣”之 学,以为重返“外王”奠定坚固的 精神基础。“外王”必自“内圣” 始,终于成为南宋理学家的一个根 深蒂固的中心信念。“内圣”与 “外王”的关系既可以看作是“知 行相须”,也可以认为是“体用一 源”。理学讲“修、齐、治、平”,最后 2015年第1O期(总第373期)

13、 史里史夕卜 乔治I华盛顿I谦逊与智慧的典范 。刘俊利 刘靖文 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是一座“富矿”,令 人心存敬畏。无论从哪一视角看,他都能为人们的 成长提供丰富养料。全面了解华盛顿其人,是我们 汲取丰富养料的前提。笔者阅读了英美学者编著 的华盛顿文集、华盛顿传记以及有关华盛顿的哲学 类著作等。本文即依据上述三类资料,尝试厘清华 盛顿的史实逻辑,以求为实现华盛顿的教育价值提 供一些帮助。 一、不同视角下的华盛顿形象 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华盛顿扮演着“独一无二 的角色,他不仅是美国的国父,也是谦逊与智慧的 典范”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验、环境、学 术水准、价值观等不同,他们眼中华盛顿的形象

14、也 不尽相同。品味风采各异的华盛顿形象,理解不同 的视角,是了解华盛顿的重要渠道。 早在华盛顿青年时期,时人就有其形象记录, 如1758年,年仅26岁的华盛顿返回家乡时,已被弗 吉尼亚人称为英雄。这时的华盛顿形象,主要是外 表体格方面的形象:高大、伟岸、优雅、坚毅、庄严 等。年轻有为,是当时人们对华盛顿的深刻印象。 这些描述,体现了当时弗吉尼亚人心中“成功人士” 的理想形象。 在独立战争、解甲归田、担任总统期间,华盛顿 的形象,在崇拜者眼中,是“庄重威严” ;在 其他开国元勋眼中,是优劣参半 ;在反对派眼中, 是“虚伪糊涂专制” 。这些形象,反映了评 价者的心理和观念,这些观念决定了他们的视角

15、。 崇拜者眼中的华盛顿没有缺点,如威廉皮尔斯眼 中制宪会议上的华盛顿形象: “过去,他领导这些邦取得了独立与和平;现 在,他又出面来协助设计一个政府,使人民幸福。” 他是“这个国家的催生者政治家兼国务活动家”, “在赢得邦联的最高荣誉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农庄, 做一个普通的公民,怡然自得。现在,他只想以自 己的道德和服务,寻求他的国人予以肯定。” 反对派眼中的华盛顿,似乎只有缺点,他的每 一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华盛顿“告别演 说”发表后,威廉杜纳就发表了致乔治华盛顿 的信,对告别演说逐段解释,最后结论为华盛顿是 一个正在玩弄罪恶党派阴谋的“暴君式怪物” ”。 华盛顿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他的

16、形象逐渐由 目的就是要重建合理的秩序,即所 谓“行道”。通过“内圣外王”以重 建秩序,是孑L子最先为儒家创立的 整体规划。宋代儒学的复兴基本上 便是这一古典规划的复活。孔子不 肯多谈的“性与天道”在宋代得到 空前的新发展,这是理学家对儒家 “内圣”之学的重大贡献,但这一突 出的成就不但没有改变孔子所创始 的儒家整体规划,反而加强了它。 因为理学家之所以建立种种宇宙 论、形而上学系统是为了破斥佛教 鳓30 2015年第1O期(总第373期) 以世界与人生为空幻的理论,从士 阶层中吸收人才,共同进行秩序重 建的事业。他们仍然遵守孔子的规 划,认定士由“修己”得来的“内圣” 不能据为己有,必须逐步推出去,从 “安人”以至“安百姓”。这一中心 观念贯穿于宋明理学之中。若非如 此,程颐如何会说“君子之道未 及乎物,犹无有也”? 解读宋明理学视角的选择应 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考 量。笔者试图从学生学习的困惑 出发,通过学术著作与教科书的对 比阅读,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 解,从而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 增、删、换、合、立,帮助学生构建全 新的认知框架,为落实课程标准要 求“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中 的关键词“说明发展”提供抓手。 课堂需要教师的个性、独创,多读 些学术著作能帮助我们找到适合 的课程资源。 (作者地址浙江省平湖市当 湖高级中学,314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