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59584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P31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其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或活动。(P32)练习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练习的游戏活动形式。(P33)象征性游戏: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境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P33)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P35)协同游戏:又称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

2、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游戏中往往因为材料的借人或借出而互有沟通,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对于材料、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P36)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创编的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P39)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游戏活动中,主体性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P48)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人机体内部的剩余精力的发泄与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P48)生活准备说:格鲁斯认为,儿童有天生的本能

3、,但本能不足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P49)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P49)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P50)“唯乐原则”: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指通过游戏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愿望,获得愉快和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是支配幼儿游戏的动机。(P51)“强迫重复”: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儿童在游戏中重复不愉快的体验是“强迫重复”现象,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体现。(P52)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

4、(P52)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原有动作图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P54)最近发展区:由维果茨基提出,认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通过成人帮助和自己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P63)玩物游戏:是指通过操作、摆弄玩具成材料进行的以发展肌内动作和认知发展为主的游戏,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P66)身体运动游戏:主要指以发展大肌肉动作为主的动作游戏。(P67)追逐打闹游戏:是以身体和动作为“材料”的游戏活动。(P70)角色行为:是包括了角色动作、语言、表情所构成的扮演过程,是角色扮演的

5、基本要素。幼儿最先出现的角色行为是模仿性的装扮性动作。(P70)扮演动机:角色的选择和角色的动作表演都有一种内部推动力,即扮演动机。一般有模仿动机、情感动机、认知动机三种可能的动机。(P71)角色意识:是指幼儿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和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P71)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它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生话经验有关,随角色扮演意识的日益清晰而逐步提高。(P73)模拟建构:是幼儿模拟实物进行的建构活动,这种实物只有主题形象的特征,没有结构造型特征,幼儿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

6、,是模拟与想象的结合。从幼儿建构活动的自然及展规律来看,模拟构造晚于任意构造。(P73)想象建构:是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品,以实现构造目的的建构活动。(P84)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其最基本因素是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P86)概念形成:是指儿童在与客观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或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属于发现学习。(P86)概念同化:是指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掌握

7、以词为标志的概念,使符号(词)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代表特殊的事物,属于接受学习。(P87)辐合型问题:是指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要求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来解决。(P89)发散型问题: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最终获得圆满解决的问题。(P90)亲子依恋:亲子关系是儿童生命中最早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建立在先天的血缘基础上,但后天共同生活中的亲情发展才是杀中子关系建立的关键。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称为亲子依恋。亲子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P93)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

8、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互惠行为,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P107)教学: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师生双向沟通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的一种互动的过程。(P107)课程:课程即教学科目,即学习经验,即有计划的教育或教学活动。(P110)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出现频率最高,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并且最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基本活动就是一个人某一个阶段最经常、最适宜最必然的活动。(P125)活动区:是投放有丰富材料,能够支持幼儿开展特定类型的学习与游戏活动的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在这空

9、间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事物。(P149)平行性游戏:是指所有游戏者在游戏中同做一件事情,有相同的动作要求,角色是平行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P149)互补性游戏:是指游戏双方在游戏中分别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关系是互补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P170)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手段来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游戏活动。(P174)角色扮演:是指儿童借助语言、动作、物品等媒介装扮他人或他物,是角色游戏的核心要素,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主题与情节等几个方面

10、的发展。(P192)建构游戏:广义的建构游戏指幼儿运用积木、插塑等较小的材料通过搭建、接插等动作组合成较大的物体的游戏活动。狭义的建构游戏指积木游戏。(P197)表征行为:指幼儿用组合在一起的积木来表示某个物体。表征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P197)搭建行为:是指幼儿把积木颗粒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起的行为,如把积木首尾相连拼接在一起。搭建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P211)规则游戏:是指至少有两人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组织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也属于幼儿园规则游戏的范畴。(P215)“动即快乐”: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

11、的第一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只是因为对仪式化的动作感兴趣而不断重复和模仿游戏的动作。这阶段,游戏规则不具有来自于外部的强制性约束的作用,着中国无意识的表现与儿童规则行为发展的第一阶段的表现是相对应的。(P215216)“规则神圣不可侵犯”: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开始注意到游戏的规则并模仿别人的规则行为。他们开始接受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P227)益智玩具:是旨在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某种概念或技能,具有一定游戏因素的操作性学习材料。(P234)益智游戏:是围绕任务或概念编制,借助玩具或玩法来发展幼儿智力、启迪幼儿智慧的游戏。益智游戏属于规则游戏。(P244)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计划,利用游戏的形式和因素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游戏性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