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群体,第一节 群体的普遍性 第二节 群体的要素和类型 第三节 群体中的社会关系,第一节 群体的普遍性,一、群体的定则 二、群体的两重本性 三、准群体,一、群体的定则,群体的定则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群体性有哪些定律。这些定律是我们观察群体时的出发点。 1人是群居性的动物 2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规模不等的各种群体 3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所属群体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4人与群体隔绝就会片面发展生物性,而失掉人的类属性 例1:野兽群中长大的孩子 例2:13世纪欧洲的弗雷德里克二世做过一个试验 例3:在与世隔绝中长大的孩子 例4:半隔绝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二、群体的两重本性,
2、1.互助是群体的内向本质。 2.互争是群体的外向本质。 任何群体都具有互助与互争的双重本质。互助主要表现在群体内部,互争主要表现在群体之间。互助把人们往群体中吸引与凝聚,互争把一部分人分离开来。群体的力量主要通过互助发挥出来,群体的界限主要通过互争显现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体的内向本质会外化,群体的外向本质会内化,出现群体间的互助与群体内的互争,使互助与互争两种性质交织在一起。群体进步的标志是群体内向本质外化的扩大,以及群体外向本质内化的缩小。,三、准群体,1、准群体的定义 2、准群体的水平分类 3、准群体的垂直分类 4、对准群体的分析,1、准群体的定义,准群体(quasi group),它
3、是指人与人之间已有某种联系,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关心点,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形成集团,但目前还没有组织起来的人群。 准群体不是一种组织结构,其成员只是具有某种松散的联系。,2、准群体的水平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 (1)群众 (2)大众 (3)公众,(1)群众(crowd),即面对面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临时聚集的人们。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把人群分作四种类型: A.偶集人群,又称临时人群(aggregate),它是所有人群中结构最松散的一种,它只不过是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B.常规人群,又称传统人群, 是按照一定活动目的集合在一起的人群,其结构相对严谨;“常规”是指,它们遵照已经建立的
4、社会准则或常规进行行动。 C.表现人群,又称抒情的人群,通常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它是一种随着活动的终结而结束的人群。 D.行动人群,又称暴众,这是有一定的目标作为行动的指南,正在行动的人群。,(2)大众,大众(masses),指基于间接的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人们。,(3)公众,公众(public),指基于间接的相互接触,以理性判断为纽带的人们。,3、准群体的垂直划分,(1)种姓,指同一人种,世袭统一的家族。封闭的等级制度称种姓制度。 (2)阶级,指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因而具有不同利益的集团。 (3)阶层,具有许多相似性的社会地位群体。,4、对准群体的
5、分析,准群体没有内在的群体的组织结构,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一种极为松散的、临时聚集的或并没有相互接触的,具有混沌状态的人群。准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实的群体 。 准群体通常是虚拟群体,可以不是真正的群体。它是一种具有某些相似性的社会特征的人群,即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y),便于统计学上进行分析的群体。,第二节 群体的要素和类型,一、群体的构成要素 二、群体的类型 三、小群体,群体概念的层次,群体概念按照群体结构性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核心层次,称正式群体,即组织; 第二层次是非正式群体,即初级群体; 第三层次是准群体,即没有组织结构的,仅有某种松散联系的人
6、群。 社会学者定义群体,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在第一与第二层次上进行定义;第二种是内涵更为广泛,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意义的定义。,一、群体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动因,1、群体的构成要素 2、群体的形成动因,1、群体的构成要素,(1)要有共同的活动 (2)要有相似的群体归属意识 (3)要有相互作 (4)持续较长的时间 群体是具有共同评价与情感、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与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2、群体形成的动因,群体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这些需要主要是: (1)生物性需要 (2)工具性需要 (3)表意性需要 (4)互助性需要,二、群体的类型,1、古尔维奇(G. Gurvitch
7、)的分类(一) 2、古尔维奇(G. Gurvitch)的分类(二) 3、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4、内群体与外群体 5、参照群体,1、古尔维奇的分类(一),(1)内容:单功能、多功能、 超功能; (2)容量(成员多少):小、中、大、巨; (3)持续时间(存在的时间):暂时的、持续的、永久的; (4)律动(有规律的活动):缓慢、一般、快速; (5)分散程度:远离、人为接触、定期集合、经常结合; (6)形成基础:实际组织的、任意组织的、强制组织的; (7)接近方式:公开接近、神秘接近、 有条件的接近; (8)外部化程度:非组织化、部分组织化、完全组织化; 非组织化等于非结构化;,2、古尔维奇的分类(二
8、),(9)功能:第一类是亲族、血缘、地区经济活动;第二类是经济的、 营利性的与非营利性活动; (10)定向:分割、联合; (11)对来自社会渗透所采取的接受程度:抵制、部分接受、完全接受; (12)群体间的一致程度: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不一致、排他性; (13)约束方式:有条件的、无条件的; (14)控制组织的原则:控制、合作性的(契约性的); (15)统一的程度:一元化的、联邦性的、同盟性的。,3、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1)什么是初级群体? (2)初级群体的功能 (3)什么是次级群体? (4)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1)什么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它是个人在
9、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 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arles H. Cooley)1909年时首先提出,把那些具有在少数人之间有亲密持久关系特征的群体定义为初级群体。 家庭、邻里、同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的主要形式。后来,社会学者将朋友、老乡、正式组织中具有密切关系的同事等,也视为初级群体。 这种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人数较少等特征。,(2)初级群体的功能,A.提供社会资源。 B.交流情感与思想。 C.初级群体可以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个人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桥梁或缓和冲突的地带。 D.安排闲暇消遣。,(3)什么是次级群体?,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指
10、非个人性的、规模较大的、成员很少直接接触的、功利性的群体。它的形式就是工厂、机关、学校、军队。次级群体的关系是一种个人进入社会后必须加入的群体。次级群体是为了特定的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这个特定目标是预先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质。,(4)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A.从形成的途径来看,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基于社会的某种需要,按照社会的契约人为地加以组织的。 B.从成员对其活动参与的性质来看,在前者的活动中,个性可以任意展示,情感可以充分投入,而在后者中重视的是角色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轻视情感。 C.从成员互动来看,前者没有明确的规范约束,个人活动余地较大,在后者中成员的互动要按照严格
11、的规章进行,而且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规章制度就越多。 D.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前者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关系。在后者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公事公办的业缘关系。 E.从功能上看,前者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如家庭能满足生育、消费、感情、教育、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后者的功能则往往是单一的、专门化的。,4、内群体与外群体,(1)内群体 (2)外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的界限,(1)内群体,内群体(in-group),也称“我们群体”,指成员之间具有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它不一定是要个人加入的群体,是根据成员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及与群体所持态度来划分的
12、一种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民俗论中提出,根据群体成员对待群体的立场和态度,可把群体划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的归属感强的群体,就是内群体。,(2)外群体,外群体(out-group),也称作“他们群体”,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的界限,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划分,是以群体成员的主观态度为标准的,是一种准群体的划分方式。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区别涉及到界限(boundaries),即互动发生的范围与限制。内群体与外群体的界限,在次级群体之间是有形的、正式的、明确规定的,有会员证、工作证
13、、徽章、旗帜等。而在准群体之间是无形的、模糊的,如病人与健康人之间、不同种族成员之间等。,5.参照群体,(1)参照群体的概念来源 (2)参照群体的含义 (3)参照群体与相对剥夺感 (4)有关参照群体的研究假设 (5)选择参照群体的原则,(1)参照群体的概念来源,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也称标准群体,一种实际存在的或想像存在的,可作为个体判断事物的依据或作为行为楷模的群体。 美国社会学者希曼(Herbert Hyman)在1942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自己的行为的群体。,(2)参照群体的含义,参照群体的含义有: (1)它可以给人们提
14、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人们按照这个标准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不仅用它评价别人,也用它来评价和要求自己。 (2)参照群体也是人们的心理期待与依托,是一个人渴望加入的群体。 (3)参照群体既可能具有正功能,也可能具有负功能。,(3)参照群体与相对剥夺感,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的功能群体。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Samuel Stouffer)和他的助手们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写了美国士兵一书,他们发现,只有极少晋升机会的兵种(如宪兵),比起有许多晋升机会的兵种(如空军),对提升机会有更强的满足感。斯托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即指与某个参
15、照群体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一种挫折感。,(4)有关参照群体的研究假设,有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中提出了假设: A.内群体越是团结,排斥外群体的倾向越大,越少以外群体为参照群体。 B.成员所属群体中所得到的满足越大,以外群体为参照群体的可能性越低。因此,以外群体为参照群体的人,一般都是群体中的游离分子或异己分子。 C.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有多个群体存在,那些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优于其它群体的,作为榜样的可能性就较高。 D.社会流动比较活跃的社会,以外群体为参照群体的现象比较普遍,因为上升的途径既然开放,对上层群体的渴望与期待便是很自然的事。,(5)选择参照群体的原则,人们在选择参照
16、群体过程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遵循着“相似性原则”: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类似的人作比较。 (1)类似性。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密切交往关系的群体或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相似地位的人作比较, (2)邻近性。人们倾向于选择相近的人或群体作比较。,三、小群体,对小群体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但通常是下限不少于2人,如家庭,上限应在10人以下的群体。西方社会学者流行定在“72”。 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凝聚力与积极性。 1二人群与三人群的比较 2二人群中的关系式 3小群体的特点,1二人群与三人群的比较,社会学的先驱齐美尔(George Simmel)最先对二人群(dyad)与三人群(triad)间的
17、差别进行了分析 。 (1)依赖性。二人群的存在,依赖两位成员的共同参与。任何一人的退出,足以造成该群体的瓦解。 (2)无匿名性。两人群的成员,对于群内发生的事,无法推卸责任。 (3)无中间人。在三人群中,其中一人可以协调别人的冲突,但在二人群中,假如在冲突时,就没有人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4)无帮派性。二人群不可能出现“结盟”或“多数”的情况。,2二人群中的关系式,二人群中,有三种程度的关系式,分为吸引、排斥、漠不相关。 相互吸引,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相互排斥,这是一种负选择。 漠不关心,这是无选择。,3小群体的特点,(1)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与决策风险有关。有学者研究
18、发现,群体比个人更容易作出冒险决定。“小群体思考”(group think),这是小群体成员的一种倾向,他们为了维持小群体的一致性,而忽视决策上的某些重要问题。 (2)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潜在的关系越多。 美国学者葛福达(William Kephart)提出了一个公式: X1/2(3n-2n+1+1)(为潜在关系数,为人数。) (3)群体规模大小,影响群体成员的参与度。 在一定时间内,群体越大,每个成员平均所能参与的群体活动就越少,个人越倾向于收敛和拘束,以致影响参与度。,第三节 群体中的社会关系,一、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二、群体偏见与歧视 三、群体关系的类型,一、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吸引其成员
19、聚集于群体中并将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我们称之为群体凝聚力。 1.压力因素。 2.安全因素。 3.利益因素。 4.认同因素。,1.压力因素。,当群体成员或整个群体受到外部环境压力时,群体内的凝聚力就会增加。 外部压力分为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 社会压力通常来自于群体间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发生时,群体内的凝聚力会明显强化。,2.安全因素。,人们加入群体是希望通过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与安全。群体越能为成员提供安全的条件与可能,它就越能增强人们在本群体内的合群倾向。如果一个群体为自己的成员提供的安全条件减少了,那么,其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合群倾向就会降低。,3.利益因素。,一个群体越能使成员受
20、益,就越能使成员靠拢它。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些群体,是由于他们从这些群体中能满足需要和得到利益。高度受益的人比低度受益的人更愿意合群。一个群体内受损害以致受打击的程度越高,受打击的成员越多,那么这个群体内的合群倾向就越低,那些受损害以致严重打击的人一般会与该群体离析以致脱离。,4.认同因素。,认同是双方的事,有群体对成员的认同和成员对群体的认同。这里强调的是群体的认同,即群体对成员态度的接纳,群体对于成员行动的肯定。群体对成员认同的强弱,决定成员对群体的投入程度。高度得到认同的人比低度得到认同的人会更多地接受本群体的价值与规范的评价标准,更多地参加群体的共同活动,更愿意合群。,二、群体偏见与歧视,
21、1、什么是偏见?(一) 2、什么是偏见?(二) 3、什么是歧视? 4、偏见态度与歧视性为 5、日常生活中市民对农民的歧视,1、什么是偏见?(一),“偏见”(prejudice)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判断在前”,因此从字面上理解偏见就是超前判断。偏见包含两个成份:信念和态度。偏见的信念成份叫刻板印象,即关于一个类型中所有人、物或环境的简单化的或未加证实的概括。态度部分是由对于偏见对象的评价性判断构成。 “因此,也许可以把偏见正式定义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对人、物或环境作出判断。一种偏见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 。 偏见是在缺乏足够证据的基础上根据某个人的群体身份而下的定论。 偏见本质上是一种不
22、符合事实的态度与看法,可以是袒护的,也可以是敌视的,但总是固执的,即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总是难以改变的。,2、什么是偏见?(二),偏见是一种归类过程,是一种错误而僵死的概括。“错误”在于它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僵死”在于它对与其刻板印象相反的信息具有免疫力,“改变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就像让阳光照入瞳孔瞳孔会本能地收缩起来” 。 偏见与误解不同,误解是基于错误事实上的认识,当人们发现了新的情况后会主动纠正。但偏见却拒绝新的事实、拒绝改变自己的观点。 偏见对于持有它的群体有特殊的作用:首先是“替代”,即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在另一并不相干的群体身上。其次,持偏见的人
23、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身上,这种“投射”是偏见的真实内容的来源。再次,是提高自己的地位。通过对偏见对象的贬低、打击,给自己找一个更低的参照群体,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不平衡。,3、什么是歧视?,歧视(discrimination),是指某人以优越群体的成员的身份,不平等地对待另一群体的人的心理与言行。“歧视是指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的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偏见是一种基于某种信念上的认识态度,歧视则是一种基于偏见上的外显的行为。不能说有偏见的人必定有歧视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连。,4、偏见态度与歧视性为,默顿在研究美国种族主义偏见时曾指出,偏见态度与歧视行为有四种可能结合: (1
24、)非偏见非歧视者,称全天候无偏见者。 (2)非偏见歧视者,或称良好气候下的无偏见者。虽然他们自己并无偏见,但由于社会尊严、选举、生意等原因而支持歧视。 (3)偏见非歧视者,或称良好气候下的持偏见者。他们勉强执行非歧视政策。 (4)偏见歧视者,称全天候的偏见者。大多数人属于第二或第三类型,即属于那些行为受到社会压力约束的人。,5、日常生活中市民对农民的歧视,(1)语言轻蔑。对所谓“低等”的人出言不逊,表现出反感和敌意。 (2)有意回避。也就是不惜麻烦千方百计地回避躲藏他们所讨厌的人。 (3)职业排斥。有的城市或单位,制定和奉行保护城市居民,排斥农民工的政策,明确规定福利待遇较高的职业农民工不得进
25、入。 (4)人格侮辱。在日常生活中,城市执法人员或市民对农民工的人格不尊重。,三、群体关系的类型,群体个人个人,群体等于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总和,即群体不是个人的简单的汇合,而是个人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条件的特殊总和。个人彼此直接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具体的、生动的体现,是社会关系的载体。人际关系的参加者都具有两重性质。一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性,二是作为非个性的社会角色的承担者。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表现在作为独一无二的个性的相互作用之中,而是表现在社会角色相互作用之中。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或媒介。社会的力量与规范,正是通过群体而起作用,个人正是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与社会发生联系。现代社会生活中,群体纷繁复杂,群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交叉和多级重叠的状况。个人的社会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群体中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有:,(1)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按照层次分有:种族、宗族、家族、家庭。 (2)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我国的地缘关系分为七个等级,基本上与行政区划相吻合。从小到大是:邻里村(或居委会)乡(街道)县(区)市省国家。 (3)业缘关系。它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以职业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