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综合素质第 1 章 教师职业理念第 1 节 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一)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唯分是举,素质教育为提高国民的素质2、教育目的:应试教育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3、教育对象:应试教育重在“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重在普及、 “通才教育”4、教育内容:应试教育轻德、缼体、少美、砍劳,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5、课程结构:单一的学科教育;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必修、选修、活动几个模块
2、6、学生课业负担:“题海战术” ;内容适度、形式灵活7、师生关系: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尊师爱生8、教育方法:学生被动学习;双向参与、开放式的现代教育9、评价标准:“一刀切” 、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2应。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所在根本区别2、中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德智体美劳、心理发展三、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3、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人才观:对人才的基本问题所持态度的总称。指人们对什么是人才、人才的作用、人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教育质量观:对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包括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两方面。 学生发展的质量是核心 。本质属性:全面性;唯一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主要标准:学生素质;基本特点:发展性师生观: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地位。(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34、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连接(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基本途径教育内涵与地位: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不仅是学校办学水平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而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体现:1、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5、教学评估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6、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2)辅助途径(课外活动)5、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
5、要求(1)教育要面向全体(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就要求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如何认识这些问题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第 2 节
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1、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是相对物本主义提出的。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53、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性(2)学生是处于个体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个体的发展依赖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四)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五)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独立的主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
7、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理论渊源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标,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它是指人的劳动活动、才能、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2)概念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道德的发展(3)基本内容6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因材施教,个性发展(1)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指根据不同对象的特性,从
8、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教育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 (1)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2)能力性结构(3)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品质、意志、习惯等。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2、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1)教师学会与学生沟通(2)分析和观察(3)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有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3)与教学方法的关系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之一(1)注重差距,因成绩差异施教(2)注重男女差异,因性别施教(3)针对个性特点,长善救失7(2)实
9、施因材施教的措施1、教学要有针对性2、多引导、多表扬第 3 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职业概述(1)概念: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是专门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1、教师是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管理者4、引导者5、研究者6、课程开发者7、心理医生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8(2)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0、 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1、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2)注重实效性学习。教师教育是自身性教育,是自觉性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是教师根据工作的要求选择的教育。应注意避免盲目性和盲从性教育。(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侧重四个方面:1、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 2、提高课堂资源的开发能力 3、提高教学监控调整能力 4、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5)坚持工作中学习(6)成为反思型
11、教师。教师应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育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城镇2、强化创新精神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3、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4、教师要提高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3、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9(1)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2)履行教师职业承诺1、教师对于学校的承诺 2、学生 3、教学 4、专业 5、职业(职业的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丰富教师专业生活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2、
12、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 3、做一名有专业技能的教师 4、有学习能力 5、有约束力 6、有积极性4、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的核心特征)包括(1)教师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教师行为的转变1、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
13、赏学生2、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意反思(教学前、中、后)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10第 2 章 教育法律法规第 1 节 教育基本法律法规1、教育法(1)概述1、立法基础-宪法提供立法依据2、立法特点(1)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2)规范性与导向性相结合(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3、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4、法律地位11教育的根本大法。宪法下国家基本法律之一。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处于母法和根本大法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单行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应以教育法
14、为依据。(2)基本内容1、适用范围在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军事学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的原则制定。宗教学校教育由国务院另行规定。1995 年 9 月 1 日施行2、教育性质和方针社会主义性质;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2)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3)教育公益性(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5)受教育机会平等(6)帮助特殊群体和保护弱势群体(7)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8)鼓励教育科学研究(9)推广普通话,奖励突出贡献4、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
15、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5、教育基本制度(1)学校教育(2)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4)成人教育(5)国家教育考试(6)学业证书和学位(7)扫除文盲(8)教育督导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6、教育及其他教育机构12(1)设立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老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7、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8、法律责任(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
16、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侵占学校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3)明知校舍或教育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义务教育法(1)修订过程1986 年 4 月 12 审议通过,2006 年 6 月 29 日修订,2006 年 9 月 1 日施行。(2)立法宗旨(1)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3)提高全民族素质(3)立法依据-宪法和教育法13(4)制定目标明确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
17、性、义务性、公益性和平等性3、教师法(1)立法基础1986 年起草,1993 年 10 月 31 日通过,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单行法律(2)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3、指导学生的学习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5、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和培训(3)关于教师的资格和任用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取得教师资格证,已经取得的,剥夺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第 2 节 教育类的特殊法律政策1、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 年
18、9 月 4 日通过,2006 年 12 月 29 日第一次修订,2012 年 10 月 26 日第二次修订,2013 年 1 月 1 日施行。141、立法宗旨“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榜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家庭保护(1)监护人的监护职责: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2、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3、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四、禁止溺婴、弃婴(2)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1、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二、不得使未成年人辍学3、学校保护(1
19、)学校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2)教职员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尊重(3)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健康的保护等。4、社会保护(1)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得允许进入(2)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3)未成年人通信自由的保护155、司法保护(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2)办理案件时对其保护(3)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4)对未成年人继承权和受抚养权的司法保护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 年 11 月 1 日施行,2013 年 1 月 1 日(修订)施行(一)立法目的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预
20、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1、教育保护原则2、及时防治原则3、综合治理原则4、科学性原则(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特点1、预防对象的特殊性2、预防主体的多样性3、预防内容的双重性4、预防方法的复杂性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16(一)含义指学生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2002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2010 年 12 月 13 日修正(2)原则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3)意义我国第一部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全国性教育规章(4)主要内容1、过错责
21、任原则。由意外因素导致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以外发生的,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2、学生伤害事故总体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两大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大类。第 3 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工作方针171、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大方针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
22、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3、战略目标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4、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型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23、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教育。第二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18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3、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注重知行统
24、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1、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2、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实力科学人才观,建19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
25、依法自助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3)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1、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察综合能力和素质。2、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3、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4)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1)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2)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1、完善治理结构(校长负责制)2、加强章程建设(全面实行
26、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3、扩大社会合作204、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对高校专业、课程等评估;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4、办学体制改革(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1、完善独立学院运行机制2、依法落实平等法律地位,保障办学自主权3、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3)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民办学校依法设立董事会或理
27、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5、管理体制改革(1)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划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2)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21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3)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1、政府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2、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有效性3、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6、扩大
28、教育开放(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3)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加强师德建设(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23、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效教师队伍(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
29、高(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2、保障经费投入(详细内容见 p104)(1)加大教育投入(2)完善投入机制(3)加强经费管理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3)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4、推进依法治教(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3)大力推进依法治校(4)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1)组织实施重大项目1、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32、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3、推进农村学前教育4、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5、提升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民族教育7、发展特殊教育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9、教育信息化建设10、教育国际交流
30、合作(2)组织开展改革试点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4、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6、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7、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9、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10、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6、加强组织领导24(1)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1、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3、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4、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教、规
31、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3)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第 4 节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1)内涵1、教师作为一般公民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2、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权利(2)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内涵:教育教学权指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内容:(1)有权依据教学计划,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自主组织课堂教学(2)有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进度、不断完善教学内25(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在教学形式、方法、具体内容作出改进和实验。2
32、、科学研究权内涵:科学研究权指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管理学生权 内涵: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成绩的权利。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2、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5、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 5 节 学生的权利保护1、学生的权利1、 生存权2、 受教育权263、 人身权 (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
33、和荣誉权)2、家庭保护1、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2、受教育权3、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3、学校保护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德智体方面教育2、关心、爱护、尊重学生3、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生安全和健康4、工读学校要以思想教育为首要任务4、社会保护1、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2、创作、出版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和出版物3、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4、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5、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5、司法保护-教育为主、惩罚为辅1、减轻或免于刑事处罚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3、与成年人分开
34、关押4、不公开审理,不披露有关资料275、做好教育挽救工作6、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6、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28第 3 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 1 节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内涵1、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思和行为品质。2、内涵:揭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揭示基本内涵2、基本特征(1)强烈的责任性它是教师自觉、积极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2)
35、鲜明的继承性(3)独特的师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对学生行为转变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导作用。(4)严格的标准性学识教人、品质影响人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9(1)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学生观、创新观、终身学习(2)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有目的、有计划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品教育(3)教师的语言道德1、思想正确 2、以理服人 3、情真意切 4、以情感人 5、准确生动 6、引人入胜 7、礼貌文明 8、为人楷模(4)教师的交际道德1、热爱学生 2、平等待人 3、尊重家长 4、团结同事 5、善于协作 6、社会交往 7、公正无
36、私(5)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1、严于律己 2、宽以待人 3、勤劳俭朴 4、艰苦奋斗 5、精神充实 6、作风严谨 7、仪表端庄 8、文明礼貌 9、举止文雅 10、以身示范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社会职业道德的最根本的标志(1)教育人道主义的原则1、将学生当成真正的人看待 2、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身心发展的独特需求,平等友好地对待 3、关心学生(2)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核心内容(3)教育民主的原则教育民主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30的形成 3、教育者个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及教育者群体的特点决定5、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指社会个人、团体与组织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或传统习惯,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并据此对好的行为加以支持和赞扬,对不好的行为加以反对和批评(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及其功能1、作用(1)维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保证(2)教师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中介(3)调解人际关系的杠杆2、功能(1)评定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原则1、标准(1)教育发展利益-根本标准(2)学校发展利益-基本标准(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直接标准2、原则(1)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2)坚持手段和目的相统一(3)坚持理想和现实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