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文 学 史,唐代文学,第十四讲 杜甫和中唐诗歌,一、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到了中唐,首先可以看到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加强了。,但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种关联的加强常常伴随着诗人个体意识的削弱和对于国家的依附意识的加
中唐诗坛Tag内容描述:
1、中 国 文 学 史,唐代文学,第十四讲 杜甫和中唐诗歌,一、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到了中唐,首先可以看到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加强了。,但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种关联的加强常常伴随着诗人个体意识的削弱和对于国家的依附意识的加强,伴随着儒家文学观念的加强。这在杜甫已不能免,在元结、白居易等诗人那里则更突出。,三、而另一方面,作为盛唐诗歌主要特征的激情的表现,在中唐诗歌中也受到了抑制。杜甫诗的“沉郁”,实际就是激情受到理性的抑制的结果。,。
2、第七章 晚唐诗坛与李商隐,褥鼓怪秦楔甫括钒塞系晃拯踩搀雌签阂狡非恃与腔雨烙妄浩师垃液柬拟们第七章 晚唐诗坛与李商隐第七章 晚唐诗坛与李商隐,晚唐诗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 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 ,风格日渐华靡纤巧,宛掠岸脂趾垦讥讶稍瞅和茂榷闺虫阐庙分缅映委丙先拥断趁住锤揪针安贝第七章 晚唐诗坛与李商隐第七章 晚唐诗坛与李商隐,朦胧诗人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中唐诗概述,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 。“创新”与“求变”中唐的社会背景: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中唐诗歌大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历至贞元):韦应物、刘长卿山水田园诗元结、顾况新乐府(先驱)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卢纶、李益边塞诗盛唐诗风的余响,后期: 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新乐府运动 韩愈、孟郊韩孟诗派(奇崛险怪) 孟郊、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 李贺游仙诗(奇谲怪诞的写精神上的苦闷与追求) 刘禹锡怀古诗、巴蜀民歌 柳。
4、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五章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1、韦应物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
5、第七章,晚唐诗坛 刘永良编写,第七章 晚唐诗坛,晚唐是唐诗晚霞余照,不及中唐繁荣。杜牧、李商隐,或忧时悯乱,或抒发政治怀抱,或写身世际遇,但流露浓厚感伤情调;艺术有新发展,古体近体,都有成就,杜牧七绝,李商隐七律,一时之秀。温庭筠、韦庄等,诗风渐趋华艳纤巧。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等,继承元白新乐府现实精神,描写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诗风朴素,语言浅近,显出异彩。,第一节 杜 牧第二节 李商隐第三节 写实诗人第四节 温韦和司空图,第一节 杜 牧,第一节 杜 牧 1,一、生平思想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6、第六章中唐贞元元和诗坛,(中唐诗歌后期),一、中唐元和诗人刘禹锡、柳宗元(略) 两人都是政治革新派,政治际遇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 1刘禹锡个性刚毅,政治诗充满反抗性斗争性,一些诗多以讽喻笔法,立意深刻,含蓄尖锐的抨击政敌,“深于影刺”(王夫之)。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些生活感兴之作也俊爽明快,充满激越昂扬的情怀。如秋词、扬州初逢乐天。
7、“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中唐诗概述,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 。“创新”与“求变”中唐的社会背景: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中唐诗歌大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历至贞元):韦应物、刘长卿山水田园诗元结、顾况新乐府(先驱)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卢纶、李益边塞诗盛唐诗风的余响,后期: 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新乐府运动 韩愈、孟郊韩孟诗派(奇崛险怪) 孟郊、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 李贺游仙诗(奇谲怪诞的写精神上的苦闷与追求) 刘禹锡怀古诗、巴蜀民歌 柳。
8、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韩 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李 贺梦天,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西望族,仕途顺利。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以五言见长,所作山水田园诗较多。在人品和诗歌上学习陶渊明,诗品高洁,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人比之陶潜,后世或以陶、韦并称,或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韦应物因出身贵族,。
9、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唐代社会因“安史之乱”黯然了它的光辉,诗歌也随之又了重大的变化。盛唐过后,唐诗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低谷,韩语、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又掀起了文学史上唐诗的另一次高峰。唐诗由此进入了又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诗人以异乎寻常的探索和创造,开创了新的途径,展示了新的诗美风帆,继盛唐之后出现了“中唐之再盛”的繁荣局面。诗坛流派很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原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
10、第五章 中唐诗坛,本章内容,第一节 从大历、贞元到元和 第二节 韩 愈、孟 郊 第三节 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第一节 从大历、贞元 到元和,一、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是以大历时期十位诗人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十才子”之名起于姚合极玄集,指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江 、夏侯审。 十才子的诗大都写得精致工整,但在情思格调上表现出冷落萧瑟的气象,体现出大历诗坛特有的韵味。 江南的地方官诗人群,他们的作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虽深受盛唐王、孟诗风。
11、第三节 中唐诗坛中唐诗坛 中唐是唐诗重要转折期,也是继盛唐后诗歌又一繁荣时期;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追求新变 盛唐诗歌,盛极难继,中唐诗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 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2.多元化2.多元化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李益等边塞诗人 元白诗派与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 柳宗元、刘禹锡一、大历。
12、.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摘要:刘禹锡,中唐诗人。他虽然不是唐代诗人中最优秀的,却是非常独特的。他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到评论家传统评论思想的影响,刘禹锡历来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研读刘禹锡有代表性的诗歌,走进他的创作世界,探讨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从而认定他在中唐诗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唐是一个动荡又特殊的时期, “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盛唐繁荣的局面。而刘禹锡的命运始终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特殊的时代塑造了特殊的刘禹锡。本文首先探讨在特殊的历史背。
13、,中 唐 诗 坛,一、中唐诗坛概况,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中唐诗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