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2通过学习 破阵子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 志未酬的心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 容的基础上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课件Tag内容描述:
1、复备 一、导入新 课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板书课题。
)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 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 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 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 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
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认真读课 文,可以。
2、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
3、 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板书课题。
)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 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
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
4、号稼轩, 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题解:,wu,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
5、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食,姑荷箪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 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 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 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 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 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
6、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食,姑荷箪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 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 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 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 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 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
7、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孔子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文。
,观刈麦 【唐】白居易劳作艰苦 赋税 不劳而获 生活困苦 苦 愧 舒适富足 命运悲苦 对比 同情关心,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8、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题目解说,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朗读,思考,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2.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思考,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