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预习案一、文本助读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新城道中教案Tag内容描述:
1、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预习案一、文本助读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案【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教材分析】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2. 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丧尽礼 祭要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看一看,。
3、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赏析(二)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
4、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赏析(一)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赏析】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绵绵春雨多日不。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四、教学时间:一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百胜镇中心小学校:周显锋一、教材简析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二) 、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
7、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8、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9、- 1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预习案一、文本助读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
10、新城道中(其一)教案、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
11、学科: 语文 年级:高二版本:开明版 期数:2340本周教学内容:新城道中 登快阁 书愤 关山月第十九课苏轼新城道中黄庭坚登快阁第二十课陆游书愤 关山月重点、难点: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一诗,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新城道中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 ,是苏轼写景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当年春天诗人出巡,出新城路上经过,连日的春雨恰巧停了。春风如此帮忙,诗人自然高兴。诗人走在山路上,看到白云、旭日、桃花、溪柳,诗情画意,生机盎然,心中无比喜悦,便写下了这首为人们久久传颂的写景名作。这首描写山村风光的七律,既。
12、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释】东风:春风。吹断:吹停。积雨:长久的雨。晴云:晴空中的云彩。披:戴着。絮帽:棉帽。铜钲(zh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野桃:野生桃花。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yn):西山,夕阳落处。饷:用食物款待别人。【译文】东风知道我要到山中行走,为 我吹停了泛声檐间连日不断的雨。晴空下的浮云给山岭戴上棉帽。
13、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 ,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
14、1新城道中(其一) 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 疏通大意。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 竹篱 西崦 饷 絮帽 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ng l yn xing x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 积雨 铜钲 饷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_,号_,北宋_、_,在_、。
15、新城道中(其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诗句,把握写景角度、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体悟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3、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教学方法:问题导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他,如雨中浮萍,经历多年的宦海风波和人生荣辱;他,如风口磐石,应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与悲欢离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通观古今的气度胸怀;。
16、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
17、新城道中(其一) 教案-教学设计确山二高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李 俊 使用人: 【教学主题 】 新城道中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
18、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词,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新城道中,体会他的另种情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
19、新城道中(其一) 教案周红青 2013 年 9 月 4 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教学课时:1 课时一、作者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
20、新城道中教案篇一:苏轼新城道中教案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潘志敏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