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2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形状篇Tag内容描述:
1、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2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弹性与弹力的概。
2、第二课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1、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弹簧 20 根、橡皮筋 20 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钩码 20 个(每组五个) 。塑料尺 24 个。拉簧 4 个。健身器一个,录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3、 上学期七年级数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 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学重点: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提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盲人得出不同的大象形状?认识物。
4、课题: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课标与教材:从不同方向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我们生活在图形世界中,准确地说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因此,新教材一改老教材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第一章就采用身边的几何体丰富的图形世界入手来研究图形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发展直觉思维和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自己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
5、 上学期七年级数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2. 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上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和左视图。3.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俯视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视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脱离模型,画出相应的视图。教学难点: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正方体模型 5 个,教师准备边长 5的正方体 20 个。教学过程出示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
6、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2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弹性与弹力的概。
7、-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 -1-2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2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弹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
8、课题:辨认组合的实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教案序号:授课时间 :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
9、青岛版:辨认组合的实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观察生活中的物体。(2)预习教材,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物体模型(纸盒)等。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从上面,右面和正面观察生活的具体物体,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与交流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信息窗选取了冰箱、冰柜展,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经验,想象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同时获得。
10、辨认组合的实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信息窗 1教材简析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的素材是生活场景,这样的素材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同时获得美的体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11、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2.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3.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竹片、娃娃跳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你们呢?那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2、出示娃娃跳。3、指名表演。4、教师谈话:刚才两位同学在玩跳跳鼠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问。
1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青年路小学 郭丽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能够弹力与弹性的不同能够知道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知识与技巧: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 态度 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教师:弹簧称 钩码 钉有钉子的木。
13、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1、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弹簧 20 根、橡皮筋 20 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 、钩码 20 个(每组五个) 。塑料尺 24 个。拉簧 4 个。健身器一个,录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互动。
14、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1、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弹簧 20 根、橡皮筋 20 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 、钩码 20 个(每组五个) 。塑料尺 24 个。拉簧 4 个。健身器一个,录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互动。
15、(物体形状篇)圆 :円圆形:円形圆:丸圆的:丸半圆:半円椭圆:楕円四角形:四角四方的:四角三角形:三角长方形: 長方形椭圆形:楕円形线:線点:点叉号,错号:直角:直角曲线:直線直线:直線十字线:十字箭头:矢印直径:直径半径:半径菱形: 菱形圈,箍,环,车轮: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