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心得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 ,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 。仁爱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追求有“术”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目标。 医者仁心,医院是见证信仰、希望和爱的地方,在这块圣土上坚守一生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们的职业精
施施蛰存Tag内容描述:
1、仁心仁术仁爱”六个大字,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也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心很容易变得浮躁浅薄,变得急功近利,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医疗环境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茫。
尽管如此,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从我们穿上白大褂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
仁心、仁术、仁爱,这是我们医务人员内心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一生的行医之路上勇敢前行。
以仁心温暖人心。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有仁心。
我们曾经宣誓: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而今天,这一原则被我们更加丰富,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则赋予了当代社会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内涵。
如何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呢?“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解除病人生理和精神的痛苦,让患者早日获得康复。
仁心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不仅是耐心和细心,更是责任心和同情心。
在我们病区,有这样一位主任,每天上班之前提前一刻钟到病房,看望他的病人,询问病情,和病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当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如此时,他说:“其实每天早到一刻钟不是很难的。
2、 作者简介:李松, 延边大学讲师, 古代文学硕士,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
主编大学基础语文.文学鉴赏篇大学基础语文.口语写作篇两部教材。
2015年 11 月上旬现代语文上发表了谈“纤秾”隐含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内涵;在大众文艺2016 年第 21 期上发表了一笑释人生;在现代语文 2016 年第 21 期上发表艺术冲动的取象描摹等文章。
一、弥足珍贵的刚性纪念傅雷是施蛰存在 1986 年 9 月 3 日写的一篇纪念友人的散文, 在 20 年前的这一天, 正是文革时期, 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自杀了。
历经世事沧桑八十多岁的老人施蛰存, 经过 20 年的情感沉淀, 让这篇纪念的文章显出一种平淡、冷静、内敛的“气质”。
文章以倒叙的时间顺序组织全篇, 简笔勾勒出与傅雷相识后的几个片段, 特别抓住了傅雷易“怒”的突出个性, 塑造了一个刚性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傅雷的成就作者并没有高颂赞歌, 只是把事实列在那里让人去判断。
写法上颇为巧妙, 开头部分说自己就是对着书架上十五卷的傅雷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悼念。
3、人。
但他的诗名著闻于上元、宝应年以后,因此文学史上把他列为中唐诗人。
其实在中唐诗人中,他是前辈了。
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
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 。
这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
现在选讲他的三首五言诗:两首五言四韵律诗,一首五言十韵律诗,即元明时人所谓排律。
馀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馀干是江西省的一个县。
他住在馀干旅馆中作此诗。
起联说明时候是暮秋傍晚。
天空非常幽远,秋风摇落,青枫树上经霜的树叶已很稀少。
第二联写眼前景色。
水滨的孤城已闭了城门,孤独的鸟正在背人飞去。
孤城、独鸟,从写景中透露自己的孤独。
第三联仍是写景。
此时,渡头已升起了明月,旅舍旁边渔家的人,还在捕鱼,没有归来。
尾联点出主题:在这秋暮孤独的情景中,怀乡之情正要达到极度;然而非但没有什么东西来安慰此心,反而听到不知什么地方有捣洗衣服的砧杵声,使我的乡心更加沉重。
这一联结句写得非常凝炼。
我们必须补充许多话,才能解释清楚。
而这些补充的话,都是从“正欲”二字中体会得来的。
这首诗似乎很平淡,可是音调和修辞都很工稳,为当对传诵之作。
我们看张籍。
4、新心理主义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作者: 宋琛;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年: 2009期: 04页码: 118-120关键词: 施蛰存;川端康成;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摘要: 分别作为中国与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施蛰存与川端康成,先后完成了向新心理主义的转化。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以平行比较研究,其二者具有类比性和共通性;以影响比较考察,施蛰存于川端康成有着承继性和受启性。
在施蛰存和川端康成文学转型的背后,体现着文学思潮流变的必然规律。
3、题名: 论施蛰存对外国文学研究与传播的贡献作者: 王立明;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年: 2006期: 02页码: 146-148关键词: 施蛰存;翻译家;外国文学;传播业绩;借鉴与创新摘要: 施蛰存集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编辑家和学者于一身,是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家。
在七十余年的创作和翻译生涯中,他为国人留下了一笔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侧重论述了施蛰存先生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和特点,探讨了他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小说创作中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4、题名: 论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意象以。
5、勉侪至苏州任两级师范学堂书记。
不久章钰继陆勉侪任,其父改任检察。
一九 0 八年(四岁)其父改任书记兼管理藏书,随父母迁移至苏州乌鹊桥弄沈氏赁屋居住。
一九 0 九年(五岁)农历正月初一,大妹绛年出生。
全家移居醋库巷赵氏新屋,凭得南屋三间。
是年,其父兼任学务三所稽核(督学) 。
一九一 0 年(六岁)农历元宵节,其父为他行开蒙之礼,教读“天地君亲师” ,命讲诵三遍。
次日即入邻居徐老夫子私塾,始读千字文 。
一九一一年(七岁)是年,辛亥革命军兴,两级师范学堂暂停,其父被推任管理校舍什物,年底辞职。
一九一二年(八岁)农历正月,其父就任松江履和袜厂总会计之职。
秋,全家迁至松江,赁居府桥南金氏宅,小室二间。
一九一三年(九岁)秋,入松江县立第三初等小学,与浦江清同班,过从甚密。
是年,其父升任履和袜厂厂长。
二妹泳沂出生。
一九一四年(十岁)全家又迁同里俞氏赁屋,此屋三进,大小十一间,独门独院。
一九一五年(十一岁)三妹灿衢出生。
课余时间与同学常在松江名胜古迹地游玩。
一九一六年(十二岁)春,从松江县立第三初等小学毕业。
秋,升入松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一九一七年(十三岁)开始阅读小说水浒传等,并常到东岳庙书。
6、作施蛰存(19052003) ,原名许德普,1905 年 12 月 3 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 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 8 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 ,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 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 老画师 ,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
1922 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 ,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 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7、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 1933 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 19 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