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 国 的 地 形 教 学 重 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 学 难 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 学 媒 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新人教版Tag内容描述:
1、 2.1 中 国 的 地 形 教 学 重 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 学 难 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 学 媒 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 时 安 排三课时板 书 设 计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
2、1.1 辽阔的疆域课 题主备课人 年级 备课时间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3、第 10 课 木兰诗教案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 13 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 20 世纪 90 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制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2学。
4、第 6 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学 情:本课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 , 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要求:要学生通过阅读训练,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3、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4、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
5、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了解先贤哲人关于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古人敢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依据教学目标(一) (二)制定【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读出韵味,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比校。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多媒体应用与分析一、情。
6、3.3 水资源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1.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
7、3 蜡烛教学目标为: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感受两国人民军民的深厚友谊。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感受两国人民军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 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
8、第 21 课 桃花源记教案【学情】: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来制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9、第二节 人口课题名称主备课人年级七年级备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重难点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教学过程活动目的 师生活动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一、人口分布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
10、1.3 民族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2、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4、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5、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
11、第 1 课 新闻两则教案学 情 本课为新闻体裁,学生对这种体裁有一种好奇心理,但并不了解,同时,对语言的品味也是一知半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进行实践创作。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4、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依据教学目标 1、3 点制定教学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
12、第 25 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学情:初二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来制定【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4、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依据教学目标 1、。
13、第 22 课 短文两篇教案学情: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陋室铭刘禹锡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来制定【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3体会作者安贫。
14、第 24 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学 情: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字词,这篇文章虽然内容较深,但篇幅较小,相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并不太难理解。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来制定【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了解先贤哲人关于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古人敢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
15、第 9 课 老王教案 学 情:善良、热情、积极、富有同情心是九零后学生的普遍特征,他们都同情弱者,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2、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3、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2、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感悟爱的博大,关。
16、第 7 课 背影教案学 情:现在的学生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被疼爱,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让他们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比较有一定的困难。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
17、第 3 课 蜡烛教案学 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能力,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感受两国人民军民的深厚友谊。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感受两。
18、第 9 课 老王教案 学 情:善良、热情、积极、富有同情心是九零后学生的普遍特征,他们都同情弱者,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2、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3、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2、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感悟爱的博大,关。
19、第 8 课 台阶教案学 情: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很优越,文中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讲课是这一方面是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2、理解父亲形。
20、第 10 课 信客教案学 情:学生对作品分析有一定的基础,对新的东西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但是在对记叙文语言的局部赏析上存在说话不流畅、表述不准确的现象,这可能是一个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2、把握人物的形象,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依据教学目标 1、2 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