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

21 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2、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大量应用判断句。4、把握文章的主旨。【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集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Tag内容描述:

1、21 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2、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大量应用判断句。4、把握文章的主旨。【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集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结果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醉翁亭记是其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滁州在五代长期战乱之后,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定生活,他守滁州,政事也较为清简。这篇著名游记,记叙了作者这时生活的一个侧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2、1醉翁亭记 助学目标 :1.疏通文言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2.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助学重点:1.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助学难点: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助学时数:3 课时助学课时:第 1 课时:一、自助学习:1.创设情境:说说关于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2.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3.解决生字词,注音。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句 读。5.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翻译全文。提出疑难并解决。二。

3、1醉翁亭记教案【教材说明】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

4、21.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与民同 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 的思想【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二、 走进作者欧阳修(1009-1072)。

5、第22课 醉翁亭记,导入新课,醉翁亭记碑刻,导入新课,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 点。 (重点),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难点),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著有欧阳文忠。

6、1二十一 醉翁亭记预习提示借助工具书和书本上的注释,自己解决生字词的形音义问题,做到读课文不读错字。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研讨和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了解本文写景的顺序及手法。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

7、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 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环 滁皆山也 (环绕) 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 (靠 近) B醉翁之意 不在酒 (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寄 托) C野芳 发而幽香 (香花)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凉, 冷) 。

8、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3、练习朗读,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式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 年”生会想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实际上 ,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

9、1欧阳修生平简介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 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

10、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 林壑 琅琊 饮少辄醉 岩穴暝 伛偻 酒洌 山肴 野蔌 觥筹 射者中 弈 者胜 颓然 阴翳 潺,预习与交流,(ch) (h) (lng y) (zh) (mng) (y l)(li) (yo) (s) (gng chu) (zhng) (y) (tu)(y) 。

11、1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2把握文章结构,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要牢抓“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并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

12、1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环滁( ) 琅琊( ) 林 h( ) 辄醉( ) 暝( )对 y( ) 伛偻( ) 酒 li( )山肴( ) 野蔌( ) 觥筹( )阴翳( )二、读一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三、想一想1.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2.质疑讨论释疑。 四、练一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朝而往,暮而归( ) 山水之乐( ) 归 云归而岩穴暝( ) 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微 斯人,吾谁与归( ) 太守之乐其乐( ) ( ) 泉香而酒 洌( ) 环滁皆山也( )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也 山之僧智仙也( )杂然而前陈者( )。

13、1有关“亭”的诗歌高亭 【唐】白居易 亭脊太高君莫拆,东家留取当西山。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江亭夕望 【唐】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曲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曲江岸北凭栏干,水面阴生日脚残。尘路行多绿袍故,风亭立久白须寒。诗成暗著闲心记,山好遥偷病眼看。不被马前提省印,何人信道是郎官?新涧亭 【唐】白居易 烟萝初合涧新开,闲上西亭日几回?老病归山应未得,且移泉石就身来。暮春日宴溪亭 【。

14、1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林壑尤美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饮少辄醉 (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7)苍颜白发 ( )(8)树林阴翳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B.负者歌于途。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2)射者中,弈者胜。_(。

15、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碑刻,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简介作者,读 准 字 音,滁 壑 琅 潺 酿 辄 暝 晦,Ch H Lng Chn Ning Zh Mng Hu,伛偻 佝偻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 翳,yl Gulu Li Li Yo S Gng Y,课文成语,1、水落石出 比喻真相大白。 苏轼在后赤壁赋。

16、1醉翁亭记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相关PPT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相关DOC文档
标签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编号:304320]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