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 “疏” ,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Tag内容描述:
1、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 “疏” ,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
2、1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 ( ) 2、当:当神器之重 ( )3、景:承天景命 ( ) 4、董:虽董之以严刑 ( )5、克:克终者盖寡 ( ) 6、作:将有作 ( )7、牧:则思谦而自牧 ( )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 ) 10、简:简能而任之 ( )二、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古:(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古:( )今:尽情。 )则思虚心以纳下(古:( )今:谦虚的美德。 )则思三驱以为度(古:( )今: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 ) 。
3、第 1 页 共 2 页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特殊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也”表判断。 者:辅助性代词, “的人”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所:辅助性代词, “所”字结构, “的”2、被动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堵塞,受蒙蔽。 语意被动。3、省略句(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省略介词宾语(2) (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 省略主语4、介词结构后置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5、固定句式(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一般译为“难道吗?”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反问句。
4、谏太宗十思疏一 、 通 假 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振”通“震” ,威吓。 ) 2.简 能而任之(“简”同“拣” ,选拔 )二 、 古 今 异 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本 (古 义 :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 2.既得志,则纵 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 3.虑壅蔽,则思虚 心 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 肉 为行路 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
5、谏太宗十思疏 (一) 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二) 虚词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 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 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 盖: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6、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一、字音求木之长(zhng) 浚(jn)其源 塞(s)源 载(zi)舟 壅(yng)蔽 谬(mi)赏二、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震慑)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 ,不要)三、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 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4、承天景命 景,古义:大 今义:环境的风光5、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古义:帝位,国家 今义:神异的器物四、重点实词1臣闻求。
7、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2感受本文说理的逻辑力量,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先后结合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背诵全文。【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2.、 “疏” ,即奏疏、奏议,疏是分。
8、1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 “疏” ,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
9、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2感受本文说理的逻辑力量,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先后结合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背诵全文。【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2.、 “疏” ,即奏疏、奏议,疏是分。
10、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一、语音疏浚(jn) 壅(yng)蔽 谬(mi)论 黜(ch)恶 堵塞(s)二、 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 疏通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主持3. 永保无疆之休 美好 福祉 4. 承天景命 大5. 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6. 则思谦冲而自牧 谦虚 约束,修养7.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错误地 8. 宏兹九德 扩大,弘扬9. 代下司职 管理 10.亏无为之大道哉 毁坏 ,减损三、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 形作动 长得高2. 欲流之远者 形作动 流得远。 3. 必固其根本 使动用法 使牢固4.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形作名,重任 5. 居域中之大 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6. 貌。
11、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一高考再现: 默写名句: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 。 (福建卷)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所宜深慎。 (05山东卷),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载舟覆舟,高考延伸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 。 忧懈怠,_;虑壅蔽,_ _; 总此十思,宏兹九 德, , , _, , _ ,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则思慎始而敬终,则思虚心以纳下,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一、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2、,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巩固, ,读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的字。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浚其泉源 3、虽在下愚 4、将崇极天之峻 5、福祉 6、莫不殷忧而道著 7、忧懈怠 8、虑壅蔽 9、正身以黜恶 10、无因喜以谬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三个“之”的意思; 2、“固”的意思; 3、“根本”是否古今异义; 4、“流”的意思; 5、“远”的用法和意义。,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 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 而滥刑。1、“正”的用法和意思。
13、1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一课文翻译臣闻 求 木之长 者, 必 固 其 根本; 欲 流之 远者, 必 浚 其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固定;希望使河水流得远,一定得疏通它泉源;思 国之安者,必 积 其 德 义。 源 不深而望 流 之远, 根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恩德道义。水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不 固 而求 木之长 , 德 不厚 而思国之安 ,臣虽 下愚, 知 其 根没有扎牢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恩德道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但还知道这不可 ,而况 于 明 哲 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
14、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第一节:一、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3. 永保无疆之休 4.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 2. 欲流之远者 3. 必固其根本 4. 人君当神器之重 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节:一、重点实词1.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 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词类活用貌。
15、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2.载舟覆舟,覆,使动用法,3.则思知止而安人,安,使动用法,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宏,使动用法,6.何必劳神苦思,劳、苦,使动用法,7.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5.宏兹九德,总结巩固古汉语知识,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9.惧谗邪,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0.当神器之重,11.居域中之大,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2.择善而从之,13.貌恭而不心服,14.则思江海下百川,15.乐盘游,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貌,名词做状语,下,名词活用做动词,乐,意动用法,通假字,振之。
16、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 ,不要。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三、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17、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同“ 震”,震慑。2.简能而任之: “简”同“ 拣”,选拔。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不要。5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4.承天景命 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亲人。今义:自己的身体。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 古义。
18、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一、重要成语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
19、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浚其泉源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固:使牢固 本:树根),(浚:疏通),(治:治理得好,太平),(凡百:大凡、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忧),(实:的确 克:能够),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1、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13、信者效其忠,(傲物:傲视别人),(董:督责 振: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