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 传媒规范理论,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本章主要论述第一个
第九章 传播环境Tag内容描述:
1、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 传媒规范理论,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本章主要论述第一个问题。,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传媒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
2、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 传媒规范理论,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本章主要论述第一个问题。,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传媒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
3、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受的类型和社会特征 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研究 受众信息接收研究 受众的媒介参与研究 受众研究的理论综述 受众信息反馈,【教学重点】 1、掌握受众的类型、特点和受众研究的重要理论。 2、了解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 3、掌握受众接受信息的机制。 【知识难点】 1、受众的选择性动机。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第一节 受众的类型和社会特征,概念 特征 受众细分 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受众与媒介的发展趋势,一、概 念,受众: Audience,指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 引入传播学后,泛指: 报刊、书籍的读者 广播的听众 电。
4、第9章 沟通环境与策略,主要内容,外部沟通环境分析的必要性 外部沟通环境因素与策略 技术环境因素与管理沟通策略 内部沟通的障碍分析 内部信息控制和沟通策略 组织内部沟通渠道网络,56分钟阅读案例P225。 问题1:家族企业的内部沟通环境有哪些共同点? 问题2:做好与家族成员沟通要避免哪些陷阱? 应采取什么措施做好与总经理、下属员工之间的沟通?,沟通环境分析的案例引入,9.1 外部沟通环境分析的必要性,对组织中沟通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情境和技能不同角度出发,Greenbaum和Falcione把它归纳为以下八大领域 (1)组织的人际沟通; (2。
5、第九章 营业场景与消费心理,第一节 营业场景外部环境 一、商店选址的心理分析 (一)区域与选址心理 1. 商场集聚心理 “马太效应”人口密集,商家聚集,是设置商场理想的区域。 当消费者在一处营业环境购买商品或消费时,他们可能同时会在附近的营业场所游览、观光或消费。像南京的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等,2. 购买便捷心理 交通条件越方便,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方便;交通条件越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难度越大,3. 最佳地段心理 在一条商业街内,其两端购物的人要明显少于其他地段,其他一些地段则相对比较优越 ,在接近黄金分割的地段消费者的。
6、第九章 公路环境保护,交通与环境,一、公路交通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施工期公路施工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二)营运期公路营运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1、空气污染2、噪声污染,交通与环境,二、交通环境保护原则(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三)技术、经济原则(四)实行“三同时”原则(五)加强环境管理,交通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一、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道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公路交通与水土保持水土保。
7、第九章 行车荷载、环境因素,9.1 行车荷载,路面设计中,以轴重作为荷载标准,重型货车与大客车起决定作用。评定路面表面特征时,如路面的平整度、防滑性,应考虑小客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车辆的种类,路面结构设计:考虑大客车与货车; 路面表面特性(如平整度、抗滑性):则考虑小客车。,二、汽车的轴型、轴载轴重是路面设计的关键。整车客货车:1、前轴:两个单轮组成的单轴占约1/3。极少数为双轴单轮。约占1/2。2、后轴:有单轴、双轴、三轴类型。大部分为双轴双轮。 三、汽车对道路的静力作用1、定义: 静止状态的汽车对道路的作用。
8、第九章 环境催化,机动车尾气净化 排烟脱硫、脱氮 催化燃烧 CO2和氯氟烃的催化治理 清洁燃料和环境友好催化,第一节 机动车尾气净化,1、汽油机尾气净化技术: 三效催化剂:同时催化转化CO, HC和NOx,1). 三效催化剂尾气净化原理 NO + CO N2 + CO2 NO + H2 N2 + H2OCO + O2 CO2 HC + O2 CO2 + H2OCO + H2O CO2 + H2,1、汽油机尾气净化技术: 三效催化剂:同时催化转化CO, HC和NOx,2). 三效催化剂组成 Pd-Rh-Pt/g-Al2O3/堇青石(Cordierite:镁铝硅酸盐) Pd, Pt:CO、HC氧化 Rh:NOx还原 助剂: CeO2:储氧功能 BaO:提高g-Al2O3热稳定性,1、汽油。
9、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九章 城市生态环境,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住房、交通、能源食品供应、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环境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律,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 城市生态环境,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生态结构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
10、,60-1,第一节 采矿工业对环境影响,采矿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开采沉陷影响、露天开采影响和固体废弃物影响三个方面。露天开采影响 从景观生态角度,60-2,采矿工业对环境影响,露天开采影响从圈层角度,60-3,采矿工业对环境影响,井工开采影响重点:开采沉陷的影响开采沉陷对景观的破坏开采沉陷对生物的影响开采沉陷对地质的影响,4,(一)开采沉陷对景观的破坏,1地表下沉盆地地下开采后,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最终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地表下沉盆地。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起伏与原有的地表。
11、控制流感传播的措施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当您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待在家中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上臂掩住口鼻 将用过的纸巾扔到废纸篓中 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要洗手 用肥皂和温水洗手,或用酒精为主要成分的洗手液 在进食或接触眼、鼻或口前要洗手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勤洗手,掩口鼻,2,当您出现流感样症状时,3,当您出现流感样症状时,4,带上口罩,保护别人,保护自己,当您出现流感样症状时,5,洗 鼻,当鼻腔黏膜温度下降到32左右时,局部血液循环便明显迟滞,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也随之下降,各种病毒便乘虚而入。,季节性流感,注。
12、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一、 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大众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是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工具、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
13、第九章,新闻传播与舆论,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一、何为“舆论”? 中国古汉语中,“舆”指的是“车子”,由此而有“舆人”,指的是“拉车抬轿者”,泛指“下等人”,“舆论”也就被视为“拉车抬轿者的意见”。 英语中,舆论为public opinion,即“公共意见”。,但要给舆论下个定义很难,以下列举的是关于舆论的不同所指: 民间意见 公开意见 评价性意见 流行观点 多数人意见 一致意见 综合意见 阶级意见 ,二、舆论的要素 虽然对舆论的定义有不少争议,但人们对舆论的基本要素是大致认同的。 1、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中有共。
14、教育学教程,第九章 教育环境,第九章 教育环境,第一节 学校生活 一、学校的定义 二、学校的功能 三、学校生活,一、学校的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二、学校的功能,学校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人类文明的。
15、第9章 环境物理,9.1 环境物理原理 9.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9.3 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 9.4 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 9.5 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 9.6 典型物理污染分析,啦昧向朋次淆糊梢秧涧班冰痈涯兼抚婪客噬广乱抿愈栖罚羹轧肩翟劣卑颇第九章 环境物理第九章 环境物理,9.1 环境物理原理,热力学定律,物质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可以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数量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增熵定律) 不可能用任何方式将热量从低温物体。
16、,网络传播情境中的网民,第九章,中国网民的构成,一、网民的性别构成,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初,男性网民占绝大比例。 随着网络的发展,上网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正在趋向平衡。 总体上来看,女性上网比例仍然低于男性。阅读网络新闻时,性别是影响内容选择的因素之一:男性网民更倾向于阅读体育新闻和IT新闻;女性网民则更倾向于阅读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二、网民的年龄构成,18-24岁的年轻人是中国网民的主体。自2001年以来18岁以下的网民比例激增。2009年,10岁以下的网民例超过1%。,中国网民的构成,二、网民的年龄构成,目前的网站并没有充分研。
17、传播学,第九章 受众,第一节 受众的形貌,受众: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 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参与者。,一、受众的角色 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二、受众的特点 1、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有以下特点: (1)众多性(2)混杂性(3)分散性(4)隐匿性,2、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具有四个特点:自在性 自主性自述性 归属性,三、受众的类型,(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众、。
18、第九章 传播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着环境,而环境也按着它所固有的形象、准则和文化塑造着每一个人。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征、形貌以及对传播活动的作用,而且要知道创造环境和营造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本章内容共有四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地理环境与。
19、第九章 传播环境,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和传播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 况和条件。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 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当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研究课程时采用“媒介生态”这一术语后,它才转变为正式学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媒介因素(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