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 赏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石窟艺术是 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Tag内容描述:
1、 第 24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 赏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石窟艺术是 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二、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
2、 第 10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 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 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 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
3、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鲁教版第 9 周 1 课时 总第 17 课时 课 题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课 型 新授课备课组 历史 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二、过程与。
4、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 能力方面: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和影响三、教学思想:制作。
5、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 18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鲁教版第 9 周 2 课时 总第 18 课时 课 题 第 18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 型 新授课备课组 历史 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1知识与能力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
6、第 19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习目标: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手段:佛教传入。
7、初 一 科目历史 课时教学设计第 9 周 1 课时 总第 17 课时 10 月 11 日课 题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课 型 新授课备课组 历史 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
8、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A.古埃及人的纸草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C.欧洲以羊皮作纸 D.“蔡侯纸”2.“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3.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的制造者是A.蔡伦 B.张衡 C.班超 D.张仲景4.下列人物中,开世界麻醉医学史之先河的医学家是5.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人是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6. 据东观汉记载:公元 2 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因为他A改进和。
9、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习目标: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手段:佛教传入。
10、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复习,目的,收获,原因,作用,意义,意义,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言,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往来频繁,以及当时有了中外交流,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尤其是在造纸术、医学、数学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秦汉时期的科学殿堂,来领略一下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吧!,小故事,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
11、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上)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
12、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习目标:1、掌握秦汉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概括本课设计的科技和医学成就。,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灞桥纸,西 汉 最 早 的 纸,蔡伦,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原料的洗涤、切割、浸渍沤制,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蒸煮、舂捣和纤维与水混合,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蔡伦在监督造纸,蔡伦受封龙亭侯,二、九章算术 和地动仪,九章算术有一些内容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张 衡,地 动 仪,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学以致用:,分组讨论: 如果将地动仪放在。
1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目标了解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体会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艺术鉴赏 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
14、第 18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
15、初 一 科目历史 课时教学设计第 9 周 2 课时 总第 18 课时 10 月 14 日课 题 第 18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 型 新授课备课组 历史 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1知识与能力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
16、第 18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1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2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是A春秋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宋书3我国洛阳有一座著名的白马寺,它属于 A佛教寺院 B道教观 C基督教堂 D清真教堂4道教兴起于A春秋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5指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 ,批判迷信鬼神的东汉杰出思想家是A华佗 B张仲景 C王充 D司马迁6中学生丁忞和丁澄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开展了历史考察,他。
17、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复习,地位,好处,意义,内容,地位,作用,作用,地位,作用,春秋战国之际:扁鹊 望闻问切,内容,从医原因,18.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佛教的传入,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1.佛教传入中原【西汉】,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古印度,基本教义:,今生忍受苦难 来世得到幸福,卍,二、宗教,返回,修身养性 炼丹求仙,张陵(张天师),基本教义:,创始人之一:,2.道教的兴起【东汉】,道家思想,鬼神崇拜,民间方术,来源:,道家学派是一种思想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宗教。,返回,佛教的传入,佛教四大名山。
18、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 ,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重难点:重点是造纸术的发明和。
19、“鸡蛋里面挑骨头”: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一、佛教的传入,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外来宗教 - 佛教的传入,红色箭头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道教圣地青城山,二、道教的兴起,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老子,太上老君,三、司马迁和史记,司马祠-高山仰止,。
20、 第 18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参考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 俑。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3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