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小儿辩日考纲、大纲描述 阅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积累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学会准确的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做到能默写,会赏析。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孔子无法判定两小儿对太阳远近的争论谁对谁错的故事,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
2018届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公输 第2课时Tag内容描述:
1、1两小儿辩日考纲、大纲描述 阅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积累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学会准确的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做到能默写,会赏析。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孔子无法判定两小儿对太阳远近的争论谁对谁错的故事,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赞扬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实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学情分析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对于语文基础程度好一些,领悟力强一些的学生来说,接受会快一点,但是对于基础弱一些。
2、岳阳楼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
3、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
4、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教学过程】预习,疏通字词。一、导入: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二、阅读课文,分。
5、唐诗两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揣摩诗歌语言。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 【重、难点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用。
6、18.孟子两章第 1 课时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能掌握和积累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能分析、理解文章每段议论的内容,找出本文的论点。了解和学习“舍生取义”的道德观。3、能分析每段运用的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并体会说出其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4、能在理清议论思路的基础上及时朗读背诵全文。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的议论内容,从而理解全篇的观点。3、品味文章运用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4、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
7、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
8、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教学过程】导入示例: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大家看完下面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
9、唐诗两首第二课时观刈麦【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
10、18.孟子两章第 2 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能与鱼我所欲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能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3、能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重难点分析:1、 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写法,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学习的重点。2、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是学习。
11、1第 19 课公输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了解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能力目标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德育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2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3 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
12、公输(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3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
13、公输(第 2 课时)教学目的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3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
14、公输(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3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2质疑法。(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
15、公输(第 2 课时)教学目的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3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2质疑法。(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