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第四课试题(苏人版新课标七年级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小江因为长得矮胖,因此有的同学给他起外号,叫他“武大郎” ,有讽刺、挖苦、嘲笑小江身材矮小的意思。有时候不分场合地叫,使得小江很难堪,也很烦恼。这种行为( )实际上是对小江的人格的侮辱,既不道德,也违反法律
1.4人格不可辱 教案 8Tag内容描述:
1、思想品德:第四课试题(苏人版新课标七年级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小江因为长得矮胖,因此有的同学给他起外号,叫他“武大郎” ,有讽刺、挖苦、嘲笑小江身材矮小的意思。有时候不分场合地叫,使得小江很难堪,也很烦恼。这种行为( )实际上是对小江的人格的侮辱,既不道德,也违反法律规定。 是对小江的侮辱,侵害了小江的名誉权。 是对小江表示亲近的表现,没有什么其他意思。 是对小江友好的 表现,也是同学之间的一种常见现象。A B C D 2、初一级三班的学生王亮因违反学校纪律 而被学校领导抓住了,当校领导。
2、第四课 人格不可辱课前预习:填空题:1、姓名权是公民享有的 , 和依照规定 的权利.2、故意给别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 是 的表现.侵犯别人的 .3、一个人要求尊重自己的荣誉,首先自己要 还要学会 4、尊重是一种 ,一种 一种对别人的 一种对他人的 5、“顾客是上帝”体现的是 是一种顾客的心态 .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甚至搜身.是对消费者 和 权的侵犯.课内练习一、单元选择题1、“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是 说的( )A 陶行知 B 郭沫若 C 毛泽东 D 江泽民2、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 A 生命健康权 B 人身权。
3、第四课人格不可辱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小江因为长得矮胖,因此有的同学给他起外号,叫他“武大郎” ,有讽刺、挖苦、嘲笑小江身材矮小的意思。有时候不分场合地叫,使得小江很难堪,也很烦恼。这种行为( )实际上是对小江的人格的侮辱,既不道德,也违反法律规定。 是对小江的侮辱,侵害了小江的名誉权。 是对小江表示亲近的表现,没有什么其他意思。 是对小江友好的表现,也是同学之间的一种常见现象。A B C D 2、初一级三班的学生王亮因违反学校纪律而被学校领导抓住了,当校领导问他是哪个班级的学生,。
4、第四课 人格不可辱第 1 课时 我们的姓名和名誉一、学习目标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2、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3、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 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二、课堂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来源:学科网1、姓名权的法律意义?2、绰号是否都具有侮辱 性?3、如何珍惜名誉?4、诚信和名誉的关系?(二)预习检测1、姓名权是 的重要内容。2、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 、 和 ,禁止他人 、 、 。3、不分场合随意喊别。
5、中国人的姓名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为了相互区别,就把姓作为氏族的称号。姓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名为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 、 “生”二字合成的。二、以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生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三、以祖先的国家为姓,如赵、宋、秦、吴等。四、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等古代官职,就成了后代子孙的姓。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如王、侯等。六、以住地的方位和景物为。
6、 名句名言欣赏 (自尊、知耻格言)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把礼、义、廉、耻看成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四个维度,孔子也赞赏“行已有耻”的士大夫精神,他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义人生的风标。1行已有耻。出处论语子路。大意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示有羞耻心是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基本表现,如果丧失了羞耻心,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情。战国时期,宋。
7、第四课 人格不可辱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2过程与方法(1)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2)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学会用正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
8、第四课人格不可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3。
9、第 4 课 人格不可辱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教学目标: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名誉,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3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4知道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5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10、第 4 课 人格不可辱维护人格尊严教学目标:1.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2.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力量。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3.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4.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教学过程: 标题:一、劳动者的尊严案例探究 1:“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思考:该公交公司员工守则中的规定合理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案。
11、第四课人格不可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3。
12、七年级政治教案七 年级 政治 (学科)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8课题 第 4 课 人格不可辱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维护人格尊严 主备人教学目标1.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2.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力量。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3.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4.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教学重点 维护人格尊严教学难点 维护人格尊。
13、第四课 人格不可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过程与方法1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2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学会用正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2在社会生活中珍。
14、,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游戏,规 则:请两位同学上台,并把眼睛蒙住;然后请本组同学描绘教师指出的同学(只能用与姓名有关的信息,如小名、别名、爱称、昵称等);请这两位同学猜出他们的姓名。,看谁猜得多,请你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含义。,探姓究名,我国姓氏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来源有几种?,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哈!叫绰号好,使彼此关系亲近!,唉!叫绰号不好,增加矛盾,伤人自尊。,议一议,鲁智深,宋 江,呼保义 花和尚 。
15、七年级政治教案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7课题 第 4 课 人格不可辱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我们的姓名和名誉 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3.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4.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教学重点 如何珍惜名誉教学难点 如何珍惜名誉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法教 学 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