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而不采用墨家、道家,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
2、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的治国主张,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 而儒家自始至终都将道德价值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 。 儒家不仅将道德价值视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 而且还将道德秩序贯彻在管理国家和平治天下之中 。 在儒家看来 , 人伦道德虽然乃个人修身养性之事 , 但此个人修身养性之事却是一切其它事业之根基 。 因此 , 国家若要富强 , 人民若要安乐 , 天下若要太平 , 必以人伦道德为基石 , 这是治国安邦之本 , 经世济民之基 。 所以 , 道德不仅仅是个体做人成败的关键 ,而且也是国家兴亡之所系 。 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遂成就了中国人的政
3、治成为一种伦理政治 ; 同时 , 也成就了中国人的伦理 , 成为了一种政治伦理 。 人伦道德与政道治道 , 在儒家实在难分彼此 。 它们相互依存 , 相互支撑 , 共同构成了儒家传统政治谱系中的一大特色 , 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政治几千年 。 儒家既将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 , 以其重道德之思路 , 必倡言 “德治” 。为政以德之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政治实践中的根本观念 , 也是其德治的根本性纲领 。 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 , 仁政 、 德治 、 仁民爱物 , 其实均是指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 以德治 、 仁政去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拥护 , 并以此来巩固政权 , 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的
4、治国主张,儒家既将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 , 以其重道德之思路 , 必倡言 “德治” 。为政以德之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政治实践中的根本观念 , 也是其德治的根本性纲领 。 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 , 仁政 、 德治 、 仁民爱物 , 其实均是指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 以德治 、 仁政去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拥护 , 并以此来巩固政权 , 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
5、是富国强兵。,法家的治国主张,从 1 9 9 6 年起 , 我 国开始大力提倡“ 法治 ” 。在党的十五大上 , 确立了“ 依法治国 , 建设社会 主义法 治国家” 的基本 治国方略 , 之后又在九届 人大二 次会议上将其纳入到了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宪法 之中。 党 的十六大上再次提出 , 要把 依法 治国作为“ 党领 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治思 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法家就 曾经提出过“ 以法治国” 的思想。 古代“ 以法治国” 思想 的不断积淀 , 就为现今“ 依 法治国” 方略的实践奠定 了基础。虽然“ 以法治 国” 与“ 依法治国” 、 古代的“ 法
6、治” 与现代的“ 法治”有着本质 的区别 , 但是重温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 同样有益于现今 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法家的治国主张,与现今的“ 依法治 国” 方略相 比, 古代的“ 以法治国” 思想 与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 , 主客体不同 。由于在我国长期宣扬的是“ 皇权至上” 的思想 , 国家 的最 高权 力掌握在皇帝 的手中 , 这就 决定 r “ 以法 治国” 的主体是皇帝、 君 主、 当权者 。他们认为江山社稷臣 民均属于他们个人 , 应由他们任意处置 。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则无仔何权利可盲 , 完全由统 治者个人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 这也就决定 了“ 平民百姓” 阶层构成
7、 了“ 以法治 国” 的客体。而 目前实行的“ 依法治 国” 方 略则存在着明显的不 同。根据党 的十五大报告对于“ 依法冶 国” 的解释 。“ 依法治 国” 的主体是广 大人民群众 , 客体 是国家的各项 工作 , 主要是国家事务 、 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并 且明确指出实行 “ 依法治 国”的头等重要 的大事就是依 法治权 、 依法 治官 。 要求 当权 者首先受法律的约束 。 在法律 面前处于服从 即被动的地位。,法家的治国主张,其次 。 两者所依 的“ 法 ” 的性质及作用不同。“ 以法治国” 的“ 法 ” 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法 , 而是地 主阶级利益的集 中体现 , 是用来 “
8、 治民” 的工具。 我 国自秦始皇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制度后 , 皇帝便大权独揽 , 言出法立 , 法 自君 出。西汉董仲舒在新 儒学中 , 则进一步神化皇权 , 对“ 法 自君出” 作 了神 学论证 。既然 “ 法 自君 出” , 这也就决定 了“ 以法治 国” 的“ 法” 是代表当权者利蔬的法。 而“ 依法治 国” 所依 的“ 法 ”是 宪法和法律 , 依法治 国的过程是使国家各方面工作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健康有序运行的过程。 依法冶国要求 法律在 国家和社 会生活 中具有至商无上 的地位 和普遍 的约束力 , 其 目的是为 了平 等地 、 毫无例外地保护和约束全体社会成员 , 并使违
9、法行为受到追究和制裁。需要指出的是 , 从依法 治国的角度看 , 把法律视 为工具或手段 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 错误的。这种论点既降低 了法律的地位 , 不利于树立法律 的最高权威 , 又无从避 免当权者滥用 国家权力 , 甚 至还会 严重削弱法律的稳定性 和连续性 , 最终必将危及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道家核心思想,1、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2、为而不争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3、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
10、,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4、虚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5、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道家和儒家治国主张对比,儒家的政治倾向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积极入世,即在政治上与统治者持合作主义的立场。道家则相反:对现实政治秩序持批判和否定的立场,与统治者持不合作的立场。儒家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现
11、实的政治秩序与儒家的政治理想有时是吻合的,这就是所谓的“盛世”(其实历史上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盛世极少,儒家往往美化现实),这时儒家最卖力;但往往不是吻合的,有时差距还很大,即乱世,这时儒家的基本立场是改造现实,积极救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这个态度,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要独善其身,耐心等待时世的好转,决不捣乱,决不做乱臣贼子(孟子是个例外,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合理的,他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轼君也”梁惠王下,意思是,如果君主完全丧失了合法性,即无道,推翻他是合理的)。道家则从自己政治理想出发,认为现实的政治完全不可取,但也不谈改
12、造,而是完全的回避、坚决的不合作和彻底的抛弃,故道家有出世倾向。,墨家核心思想,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但从这些观点中不难发现, 它们都是围绕“兼爱”学说而展开的。“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兼爱”即爱人如己, 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 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墨家与儒家治国主张对比,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
13、学派,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家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第一,“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 但是,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
14、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墨家与儒家治国主张对比,第二,在“尚贤”方面的对比。墨家的“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
15、映了上层贵族的利益,没有在根本上否定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子则把“尚贤”的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同时,墨子也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对于国家的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 第三,对战争态度的对比。儒家虽以仁政为要,但亦赞成战争有所谓“义战”和“不义之战”的分别。墨家则提倡“非攻”,不论义与不义,反对一切的战争,因天下之大害来自战也。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
16、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政治主张: 儒家&法家,经过四大家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对比,不难知道,现代社会是需要四大家甚至更多思想的综合来管理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 有一个永恒的辩论队主题,“当今社会是道德重要还是法律”胜负双方都有,因为一个问题往往不单单是个道德问题,或者法律就没有法外开恩。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看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当今中国的法律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当然也不能忽略道德品质的颂扬。周围的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例子,比如闹得很热很难以评判的扶摔倒的老爷爷老奶奶问题、很多餐馆不开发票逃税等等,提醒广大普通群众要加强法律意识,同时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一点我们要向国外学习,这样才能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做出合适的行动,当然广大群众也应有一颗仁爱之心,道德品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