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3606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482 大小:1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2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2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2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2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独立形态时期、迅速发展时期、理论深化时期),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结晶。,前 言,一、教育史的性质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二、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整体上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具体而言: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实 践、教育人物、教育论著、教育理论、教育思潮等。,三、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1、展现性功能(史实性价值)描述和再现教育历史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还原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了解和把握教育历史的本来面貌2、思辨性功能(学术性价值)寻求教育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发现教育历史现象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育历史发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应用性功能(实践性价值)发挥教育史学对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为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及成败经验4、人文性功能(内在精神价值)发挥教育史学的育人作用,在漫长的教

3、育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教师风范和高尚人格等,经过历代教师传承已积淀成一种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品质。,四、中国教育史(学科性质)“教育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代教育史。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

4、“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五、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史注重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探讨各种类型学校的特点和经验。教育思想史着重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那些重要的、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编写体例就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研究各阶段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其中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管理措施、人才选拔及教育内容等;教育思想是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有人类便有教育,这

5、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一、我国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是教育史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历史研究必须确立起点或上限。理论界主要有四种观点:,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 教育原理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代表人物:孟禄(美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以上两种观点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 代表人物:苏联学者主要观点: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

6、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恩格斯),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杨贤江主要观点: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生活规范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和身教。,以上四种观点在宇宙生成、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尚未弄清之前显然不是结论,我们期待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提供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资料。,二、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

7、艺术教育体能和军事训练,三、原始社会末期学校的萌芽“学校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1、成均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2、虞庠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

8、即粮仓。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 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育)为主。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四、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2、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 3、教育活动在实践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4、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5、由于分工不同,男女教育有所区别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朝官

9、学夏朝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社会活动,它由奴隶主贵族控制,由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育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夏朝的官学除了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1、“序”“序”是在国都设立的学校。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文公上说:“序者,射也。”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2、“校”“校”是在地方设立的学校

10、。“校”也是一种以习武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总之,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为政治服务。夏朝官学教育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能征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注重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夏朝文字,成都发现4千年前夏朝民居遗址,二、商朝的官学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 “瞽宗”、“庠”、“序”、“学” 等名称。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陶文 金文,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11、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商代的“庠”“序”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庠”以养老为主,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序”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商代的教育内容(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 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点从甲骨文中

12、“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治地位。,(3)军事教育。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诗鲁颂中说:上古“车兵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4)礼乐教育。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 (5)书数教育。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为西周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商朝青铜觚,商朝青铜尊,商朝青铜爵,商代青铜卣,商代早期青铜鼎,商朝青铜簋,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育内容(“六艺”)。,

13、三、西周的官学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 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人”)。*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

14、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1、国学(设在王都)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小学教育: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8岁入学,卿和大夫子弟10或13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15岁入学。学习年限是7年。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辟雍”设在天

15、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四学”)之称。其用途也不同,如东学是习干戈羽龠(古代一种管乐器)的场所,由乐师主持;西学是习礼的场所,由礼官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

16、固定的内容、时间、场所和人员。,2、乡学(设在地方)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度,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

17、、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 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主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 射御是贵族子弟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御马车的技术。,书数是指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训练,包括文字和算法。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如注重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实用技能、文事武备、内心修养、礼仪规范等等。它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

18、也有许多借鉴之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金文西周墙盘,眉县杨家村窖藏西周青铜器,2009年考入湖南师大生科院的12岁女神童李延(左)和2010年考入师大的13岁男神童孙云翔(右),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及发展,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

19、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二、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

20、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2、养士之风盛行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

21、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3、百家争鸣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

22、,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坐而论道”,三、私学的发展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1、儒家

23、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必须绝对服从首领(称为“钜ju子”),如有违背,必依法处罚。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3、道家私学。代表没落贵族阶级,创始人是老聃和庄周(合称老庄),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

24、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老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4、法家私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创始人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以上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各学派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展开激烈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墨子 老子 孔子,荀子,孟子,庄子,四、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它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历时150年。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向制度化的产物,

25、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它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史书记载,齐国都城西南门,曰“稷门”,稷下学宫依稷山、傍系水,就坐落于此门之外(即今临淄区齐都镇长胡村南约一公里处)。,稷下学宫的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其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均可在这里设坛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稷下学宫集中了各家学者,各学派的学术地位平等,它们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兼收并蓄,政治的多元化使得学术争鸣成为时尚。稷下学宫的学者享有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则享受上大夫的俸禄。,稷下学宫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

26、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教育上,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的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讲学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方针,以及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等,都为当时树立了一个教育典范,对后世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五、私学的特点(与西周官学相比)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其阶级基础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2、私学是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要而设立,它是分散的,即“学在四方”,而非“学术官守”。3、私学是政教分离,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分开。4、私学向平民开放,教育对象广泛,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下移。,5、私学是官师

27、分离,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为谋生的途径。6、私学是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园地,各学派自由讲学,各有所宗。7、私学的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六艺”教育,它可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乃至新的知识和技能。8、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要求固定的场所,可以自由流动,设备也简单。9、私学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多种规格人才。,六、私学的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28、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29、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第四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2006年12月8日,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孔子墓,一、论教育作用二、论教育对象三、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内容五、论教学方法六、论道德教育七、论为师之道八、简评,一、论教育作用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30、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关于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他把人性分成三等

31、:上智、中人和下愚。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缺陷。,二、论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

32、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三、论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优”是指有余力(或优秀)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为官从政尽职尽责,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应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即出仕为官。,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无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

33、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戒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击,有利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学而优则仕”还是科举制的理论来源,二者有密切联系。,四、论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文献主要指传统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

34、教育。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贯穿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文化知识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书,除乐散佚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诗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概称“诗三百”。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诗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反映各地平民和贵族的风俗习惯,多为抒情诗;“雅”(宫廷诗歌)反映贵

35、族的生活和政治情况,有史料价值;“颂”(庙堂诗歌)歌颂祖先的功劳,格调庄严肃穆。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名句欣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硕鼠硕鼠,无食我

36、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2、书又称尚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夏商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3、礼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三代之礼,周礼比较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编辑成一部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作为教材。他要求学生“立于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仅学会礼仪,而且要理解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4、乐又称乐经,与诗经相联,前者是曲调,后者是歌词。同时乐与礼也是密切相关,礼乐经常配合发挥为政治服务的作用,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规

37、范人的行为,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乐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孔子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在秦朝焚书中散佚。5、易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卜用的卦书,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6、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根据鲁史和周史编辑而成,记载了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和灾异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人为便于学习,进行了阐述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孔子教学内容结构图*基本内涵四教:“文、行、忠、信”*课程设置六艺:“礼、乐、射、御、 书

38、、数”*教材名称六经:“诗、书、乐、易、春 、秋”,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六经中包含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和音乐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以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中国文化模式。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所传授的知识局限于做人和从政,“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君子不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有不利影响。,五、论教学方法1、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学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弗思何以得?”。

39、在论述二者的关系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这种学、思、行并重的思想对后来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是“

40、达其辞”;“复”是“再告知”。,这里隐含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时,再给以及时的启发;二是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方法。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用反问方法引导对方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其高足弟子颜回感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因材施教(即“量力性”原则)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

41、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孔子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谈话法和观察法,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72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殊才能,称为“七十二贤人”。,4、不耻下问、虚心笃实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在他的教导下,颜回是最好学和虚心的学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种好学的态度经常受到孔子夸奖。同时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他反对在治学过程中妄加

42、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的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他主张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他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时就能左右逢源;但过于驳杂就会分散精力而不易深入,所以必须有一个中心将知识贯穿起来,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博约兼顾就是要在“博”的基础上“约”,在“约”的统帅下“博”。,六、论道德教育孔子主张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道德品质修养,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43、,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应保持仁德。他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行有余力的事情。孔子根据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德育原则。,1、立志孔子十分重视立志的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要求学生有安平乐道的精神,“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2、力行(重视道德实践)孔子要求

44、弟子不管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他平时考察学生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主张“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如“子路无宿诺”,子路答应办的事情从不过夜。,3、中庸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应遵循中庸之道。朱熹注解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他认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有的一种品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行为处于中庸之道,小人却背离中庸之道。,4、克己内省孔子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

45、;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在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5、改过迁善孔子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七、论为师之道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条件,“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一生为师,从

46、未停止过学习。孔子终生好学乐学,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的高足弟子子贡赞美说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孔子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无论谁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3、爱护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孔子反对学生对教师唯命是听,唯唯诺诺

47、,对教师的话“无所不悦”,而主张他们“当仁不让于师”,即在仁义面前,对教师也不必谦让。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提出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著名论断。,4、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负有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同时又要开拓创新。5、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中还经常与学生进行切磋,蕴涵着“教学相长”的命题。在学记中我们会详细探讨这一原则。,八、简评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

48、系列教育教学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第一,他首次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第二,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先驱; 第三,他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下移;,第四,他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五,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了“六书”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第六,他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结合,首倡启发式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等; 第七,他重视道德教育,把“仁”作为最高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第八,他提出道

49、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立志、中庸、自省、改过迁善等; 第九,他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以上经验和原则后来为他的弟子更系统地总结在学记一书中,成为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总之,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的地位早已确立,无论批孔还是尊孔都是片面的,只有客观地评价孔子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益。,教育在经过500余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在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其中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学记是对春秋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 大学中庸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