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教育史专题三,肖正德 博士,隋唐时期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二)儒、佛、道的融合,(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促进了学 校和经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 教和道教的相继兴起,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一 度处于衰微之势。隋朝统一以后重用儒家,儒学呈 现复兴的趋势。到了唐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 学的地位又显著地提高了。,589年,隋文帝令有功之臣,留意文艺, 家门子侄,各守一经。602年,他命杨素、苏微 等修定
2、五礼,以劝学行礼,统一思想。,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颇好儒臣”,除设立儒学以外,又于武德二年(619年)诏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于国子监,四时致祭。武德七年,幸国子监察并引道士与博士杂相驳难,开始形成了“学者慕响,儒教聿兴”的新局面。,唐太宗更为“锐意经术”。在未即帝以前便在秦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又置弦文馆,精选天下儒士为学官并常与之讲论经文。贞观二年(628年)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以颜渊为先师。十三年,置崇贤馆,招集学者,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他给太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帝王术。,其后诸帝大体上也是崇尚儒术。例如,唐玄宗在东
3、宫时即幸太学,大开讲论。即位后屡召通经之才。文宗、宣宗放逐或诛杀道士等行动都与复兴儒术有一定的关系。,唐代这种崇儒政策,具体表现在“唐律”和“唐礼”里面。“唐律”提出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儒家原则;“唐礼”体现了孔子“道之以德,各之以礼”的政教思想,以孝悌为礼教的根本。,崇儒政策更具体地表现在学校制度和科举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科举,其考试或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典为主,目的在于选拔与培养儒家人才。,(二)儒、佛、道的融合如果说汉代的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的话,那么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就在于重振儒术之风还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儒家:入世;佛教:
4、出世;道教: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西游记的主人翁唐僧就是到西域取经的唐代著 名法师玄奘,当他归国的时候,唐太宗特敕迎接,空 城出现,召见后,下令将他迎回657部佛位翻译。玄 宗死时,士女送葬的达数万人。后来高宗又派法师义 净赴印度取经,历三十余国,共三十五年,归国时武 则天亲自迎接。,唐朝统治者借口老子姓李,是唐天子的祖宗,所以又提倡道教。当老子屡上尊号,唐朝诸帝如高祖、中宗、肃宗、睿宗、玄宗、武宗特别提倡道教,有的道士受到皇帝宠信,甚至参与国家政事。,儒、佛、道相互融合,不仅开阔了人们的 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而且共同形成了隋唐时期光辉的灿烂文化。,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隋朝虽然
5、时间很短,但由于中国社会由长期纷乱重新得到统一,在教育上曾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有所创设。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中央设置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设祭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员。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长官之始。,国子监,隋朝在中央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律学。它是汉代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此外,在地方也设有州郡县学。但是,这种局面为时不久。到隋文帝晚年,官学教育己表现出衰退之势。隋炀即位后曾一度复兴学校教育,但是,由于隋炀帝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征战不息,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实际上
6、是徒有其名。,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几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不仅意“召贤”、“选士”,而且十分重视兴学,都把兴学视为经邦治国之本。例如,唐高祖李渊开国伊始,一反隋末压抑学校教育的政策,下召大兴学校。从唐初至唐中叶的近百年间,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实为历史所罕见。,唐朝中央官学代表:二馆六学二馆-|弘文馆(30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崇文馆(20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六学-|国子学(300人) 文武三品以上|太学 (500人) 文武五品以上|四门学(300人) 文武七品以上|律学(5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算学(3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书学(3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
7、其学者地方学校有州、县学及医学、玄学等。(一般在4050人之间),专科性,弘文馆,崇文馆,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6、学校的分布面广;7、重视医学教育;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创立(三)历代科举制的改革与演变(四)对科举制的分析评价,(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 德才(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
8、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 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 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流弊。,(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分元607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1、生源和考试手续(1)生源:学校出身的“生徒”、州县考送 的“乡贡”、天子诏举的“制举”。(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 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学校试或 乡试
9、(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 吏部试(书、判、身、言)。,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类型主要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和制科(由 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设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 明算;非常设科目:一吏、三吏、开元礼、道举、童 子等。,3、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6种。,帖经,墨义,(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演变,1、宋代的改革2、明代的改革 3、清代的科举制度4 、科举制的废除,1、宋代的改革,(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和“锁院”制度,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
10、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按“三甲五等”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 名义。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 名义;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告示,状元,2、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 二月初一。(3)规定考试范围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 章句集注。,3、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3)考试的
11、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 制度,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殿试:考中
12、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发榜,八股文体,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八股文,八股文特点,1、题目取材于“四书”、“五经”,论述要 求代圣人立言。2、文体有严格的格式,考生不得违格。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 论、策于一体。,5、清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承袭明代
13、,所不同的是: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6、科举制的废除,1、庚子事件后,不少官僚和封疆大臣纷纷要求递减科举取时名额。2、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北京贡院,(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2、使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 的附庸。3、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4、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
14、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状元梦,被八股毒害的范进,科场舞弊,科场舞弊,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南阳人 (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像,(二)性三品及教育的作用1、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 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有上中下品, 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 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 了性之外,还有情。情与性相对应地也分为上中下 三品。它直接继承了汉董仲舒把人
15、性分为圣人、中 民、斗筲之性的思想。为以后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的口号做了思想铺垫。,2、教育作用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之内发生作用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信),3、教育目的“明先王之教”(仁义道德),实现“学所 以为道”。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体道、悟道、行道。,4、论尊师重道(1)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2)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论教学方法(1)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业精于勤,慌于嬉;行于思,毁于随。”(进学解)(2)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读书患不多”、“贪多务得,细大不捐”(3)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师其意不师其辞”、“抒意立言,自成一家 新语”,思考题,1、如何评价科举制?2、论述唐代官学的发展及特点。3、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