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蝙蝠和雷达课题 蝙蝠和雷达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语言缜密,科普性强,内容相对不易理解,为了降低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难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科普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师生)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2.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2、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前准备1.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 分钟)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对它们的了解。2.导入: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来了解它们1.观察蝙蝠和雷达的图片,交流对它们的了解。2.齐读课题。2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用时:15 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2.指导学生书写,提示书写注意点。3
3、.组织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2.全班交流汇报。(1)关于生字。要注意“蝙(bin) ”不要读成“bin” ;“荧(yng) ”不要读成“yn” 。(2)联系上下文理解”敏锐、清朗、横七竖八“等词语。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蝙蝠(bin bin)荧光屏(yng yn)揭开(ji h)障碍物(d i)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 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3.引导小组讨论:蝙蝠和雷达到
4、底有什么关系?4.组织全班交流。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2.小组交流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思路 。3.小组讨论蝙蝠和雷达的关系。4.全班汇报。2.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_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5 分钟)1.指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收获。2.出示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1.学生汇报本课收获: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学会了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飞机夜航就是从蝙蝠身上获得的启示。2.学生完成课堂作业。3教学反思兴趣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本教学设计从认识蝙蝠和雷达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字词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本教学设计在字词教学
5、上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在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学习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用时:5 分钟)1.出示词语,利用开火车测试学生学习情况。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复习巩固认读词语。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探究原因。(用时:25 分钟)1.教师指名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句话
6、最重要?2.教师引问:蝙蝠在夜间飞行有什么特点呢?指名读第 3 自然段。3.教师引问:哪个词最能说明蝙蝠的飞行特点?4.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能突出蝙蝠飞行时的灵巧呢?1.学生读文后汇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句话最重要,从而得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2.学生读第 3 自然段,回答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特点。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3.理解课文填空。(1)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7、 。4.写出与画线词语意思相近词语。(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45.教师引导学生读第 3自然段。6.引问:默读第 46 自然段,想想:科学家进行了几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得到了什么结果?7.教师引问:思考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8.教师引问:思考雷达工作的过程。9.教师引问:思考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有什么联系?避开。 )3.学生思考回答。 (“灵巧”是说明蝙蝠飞行特点的一个词。)4.学生读文回答问题。(“而且” “无论” “即使也”等词语突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 )5.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6.学生默读第 46 自然段,小组交流试验情况。7.学生自由读第 7
8、 自然段,交流蝙蝠探路的过程。学生摆放卡片,表示蝙蝠探路的过程。8.学生默读第 8 自然段,仿照上面的办法,摆卡片弄清雷达工作的原理。9.学生对比示意图,汇报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联系。(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_三、总结提升,拓展学习。(用时:10 分钟)
9、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受了动物的启发?引导学生搜集资料。2.组织全班交流。1.学生搜集有关生物的启示。2.全班汇报、交流。 (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7.学了课文,我明白自然界和人类_5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
10、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也可以试试。蝙蝠和雷达教学片段品读课文,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的反应很迅速,谁再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可以躲开了。师:你总结得很好。谁再说说?生:
11、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生都举起手)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6生:(齐)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生:(齐)科学家。师:怎么发现的?生 1:通过试验。生 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出示课件) ,谁来读?生:(读)
12、“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生 1:第二句好, “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生 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师:你的眼力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再认真体会一下。赏析:此部分教学意在激发“学生怀着好奇心、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