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作者简介,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注释,破山寺:就是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以又叫破山寺。竹径:弯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处所。禅院:即庙宇。禅房:僧侣的住房。花木深:指
2、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悦:娱乐。人心:指尘心,俗念。万籁:各种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和斋供时用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
3、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高林”即“丛林”,一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写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
4、,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动(声音)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该诗文笔自然,意境悠远,语言朴实,善于变通格律,读起来颇有韵味。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是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常建诗歌艺术特点的评价,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