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在似曾相识中梨花体诗歌简介刘朋导语:十年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网络出现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以网友为主体“反赵派”和以先锋诗人为主体的“挺赵派” ,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诗坛大论战。十年后,那场大战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可是,对“梨花体”的理解,依然分歧不断。我们今天追本溯源,对梨花体做简要的分析。 一、梨花体的定义梨花是女诗人赵丽华名字的谐音。赵丽华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她近年来的诗歌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梨花体。二、分歧的根源:变革和传统的冲突赵丽华在我要说的话 (新浪博客 2006-09-18 )说: “网上被恶搞的
2、诗歌都是我 2002 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 ”典型的 “梨花体”就是这些诗歌。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网友认为这些诗水平极低,基本不能算诗, “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 ”“只要会敲回车键就会写诗”我们通常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评价一首诗。赵丽华的这几首诗,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思想性显然不是很高, ;艺术性上特色鲜明,除了新诗“拆句分行”的通则外,还有以下特点:自白
3、/ 独语的形式,口语化/ 口水化的语言,弱化修辞、章法等表达技巧,不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这些特点显然和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有很大区别,被网友“恶搞”也算事出有因;但这却是作者的有意追求,是作者艺术变革的一种富有冒险精神的探索。正如作者在我要说的话 (新浪博客 2006-09-18 )所说 :“当时的想法是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 , “但我明白我这组实验性的东西既不成熟,也很草率” 。作者 2014 年出版的诗画集以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命名,显然是对这一实验和探索精神的肯定和发扬。三、诗歌的解读:诗在似懂非懂间一般说来,诗歌是有意境的,意境中是有诗人存在的。我们读诗,要入其境,见其人。想见诗人神情和风采。思考诗人是在何种情形之下,以何种神情、语气,说出了这样的诗句。少了这种揣摩的过程,其实是读不懂诗的。实际上,诗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真正能读懂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瞎猜,都是误读。与其说在读别人的诗,不如说在别人的诗中读自己。读的是别人的诗,激活的是自己记忆深处的情感体验。没有近似的生活阅历,没有近似的情感体验,就读不懂诗。读诗有两种误读:深文读浅和浅文读深。普通网友往往把深文浅读,专业人士往往把浅文读深。我们引用赵丽华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让世界充满蠢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歌说三道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人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