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他的眼睛看近代史观李大钊有感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是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 110 周年而摄制的,由中央电视台于 2010 年首播,通过文字、影像资料和文物遗址、以及有关家访谈的形式比较系统、生动地反映了李大钊卓越的历史功绩。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小就目睹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满目疮痍,他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挽救正走向没落的中国,来拯救四万万还处于压迫中的人们
2、,来为近代中国带来新的曙光。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苦卓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成就了他不屈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也为他在后来的坚持斗争中殊死抵抗和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中国的血性汉子,它拥有鲁迅的笔下的民族的脊梁,他的脊梁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精神,他们用看似软弱但实则坚不可摧的血肉之躯在与列强和反动派做不懈的斗争,他们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佩,值得被外国人所赞扬和敬仰,值得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铭记,他们无愧于民族脊梁的光荣称号。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李大钊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
3、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1)和“大哀”(2)。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大地挽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要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祖国的坚强守卫者。俄国十月革命
4、胜利后,他接受了自认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十分艰难,但他以第一人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唯一能救中国于水火的真理,并积极付诸行动,进行多次宣讲和讲解。正是李大钊,梁启超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
5、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4)作为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士,他不畏惧反动派和反动势力的打压,无数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在为中国人民寻找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无数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许多人的不解与排挤,他没有发出声嘶力竭的抗议,他用一腔的热血和爱国的热情奏响着自己的乐章,纵然没有过多的掌声与欢呼,但他的事业是为了四万万的中华人民,他的乐章是会被永远地记入史册的。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
6、。他将马克思主义中适合中国的部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良好且坚实的基础,为后来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铺垫了更为平整的道路。短暂的生命无法掩盖他思想与行动的光辉,他在中国革命的书册上叙写了华丽的诗篇。在他和其他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历经八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民族独立、人
7、民解放作出不朽贡献的革命先烈。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国家的忠臣,更是时代的功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同志光辉一生的最好写照。备注及参考文献:(1)斯篇成于民国元年六月,迄今将及一纪,党争则日激日厉,省界亦愈划愈严。近宋案发生,借款事起,南北几兴兵戎,生民险遭涂炭。人心诡诈,暗杀流行,国士元勋,人各恐怖,而九龙、龙华诸会匪,又复蠢蠢欲动,匪氛日益猖炽,环顾神州,危机万状。抚今思昔,斯文着笔时,犹是太平时也。呜呼!记者附识。 署名:李钊 言治月刊第 1年第 3 期 1913 年 6 月 1 日(2)1913 年 4 月 1 日 言治月刊第 1 年第 1 期 署名:李钊(3)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 年 1 月 18 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但须注意的是,“二十一条“不能等同于民四条约。(4)这是李大钊面对处于衰落的中国是发出的呼号,也是自己在这种背景下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