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授 课 教 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 20 20 学年第 学期 学院(部) 汽车工程学院 系(室) 车辆 工程系 课程代码 总 学 时 32 课程类别 必修();核心( );公选( );选修( ) 授课专业 本 学院 各专业 授课班级 任课教师 张珏成 职 称 1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1 章 发动机的性能 课题: 发动机的评价指标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具有评价 发动机 整机 的 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的评价角度与方法 ; 掌握 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 、环境性能指标和强化指标; 理解发动机整机综合评价 。 重点 难点 重点:
2、 发动机有效功率、有效转矩、有效燃油消耗率 难点: 发动机平均有效压力和有效热效率两个概念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 计 教学内容: 1、发动机的动力性 能 指标 , 30min; 2、 发动机的经济性 能 指标 , 15min; 3、发动机的强化 性能 指标 , 15min; 4、 发动机的环境 性能 指标 ,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 先假设 提问 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动力性
3、能 指标 的试验测量、单位时间燃油消耗量的试验测量 、 有效 功和 平均有效压力概念 的解释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 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如何对 发动机 进行综合评价?如何估量 发动机 评价的前提条件? ( 2)发动机的评价方法是什么?如何获得性能评价指标?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4、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2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1 章 发动机的性能 课题: 发动机 实际循环的 评价指标 与机械损失 教学 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具有评价 发动机 实际循环 的 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 实际循环 的评价角度与方法 ; 掌握 发动机 实际循环 的 过程、指示 性能指标、 机械损失 ; 理解发动机 指示
5、 性能指标 获取方法 。 重点 难点 重点: 发动机 指示功与指示 功率、 指示 燃油消耗率 难点: 发动机 指示 性能指标 获取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发动机 实际循环与 各 组成过程 , 各组成过程的起终点, 20min; 2、 发动机 实际循环 的 动力 性 能 与 经济性 能 指标 , 20min; 3、 发动机 实际循环 示功图 的 获取, 10min; 4、 机械损失 概念 , 指示 性能指标 与 有效性能指标 的关系, 机械损失 的构成与 评价指标 , 10min; 5、发动机 机械损失 的 试验测量与影响因素, 20min。 教
6、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板书 时机: 实际循环示功图 的 获取方法和指示 性能指标 与 有效性能指标 的关系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 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如何对 发动机 实际循环 进行评价?评价前提条件 是什么 ? ( 2)如何获得 发动机 实际循环 评价指标?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
7、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3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1 章 发动机的性能 课题: 提高 发动机 性能 的 途径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具有分析 发
8、动机 各种 损失 的 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 各种损失 的 分析 方法 ; 掌握 发动机 基本理论循环与 评价指标 , 提高 发动机 性能的途径 ; 理解发动机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 的 差异,发动机热平衡方法 重点 难点 重点: 发动机 的基本理论循环与 评价指标 难点: 发动机热平衡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发动机 理论循环 的 获得 , 5min; 2、 发动机 理论循环 的 基本假定 , 5min; 3、发动机 理论循环 的 分析 , 35min; 4、 发动机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 的 比较 , 10min; 5、 发动机 的 热平
9、衡, 提高 发动机 性能的途径, 25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理论循环 的 获得、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 的 比较、 发动机热平衡方法 的 说明 和 提高 发动机 性能途径 的说明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发动机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 有哪些 差异 ? 为 什么?能否消除? ( 2)如何通
10、过 热平衡 确定 提高 发动 机 性能的技术方案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4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4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
11、题 课目: 第 2 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课题: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清晰概念 教学要求: 掌握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的特点; 掌握 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概念 ; 理解 换气过程 的流动现象。 重点 难点 重点: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阶段划分、 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概念 难点: 换气过程 的流动现象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进行过程 和特点 , 15min; 2、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和过程参数 , 10min; 3、发动机
12、 换气过程 的流动现象 , 20min; 4、 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 , 15min; 5、 换气过程的 要求、对 发动机 性能的 影响 ,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 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 、 流动现象 和 配气相位 说明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引起工质进气终了温度 Ta 高于
13、进气状态温度 Ts 的原因是什么 ? ( 2) 分析 发动 机进、排气门提前开启和迟后关闭的原因 与效果。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 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4、5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5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2 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课题: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评价指标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具有评价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 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 换气损失 与 构成 ; 掌握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 充 量系数与 理论分析方法 ; 理解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的 影响因素 和试验方法。 重点 难点 重点: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 评价指标: 换气损失 与 充 量系数 难点: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的试验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
15、计 教学内容: 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 换气损失 与 构成 , 10min; 2、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 充 量系数与 理论分析方法 , 20min; 3、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的 影响因素 , 25min; 4、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的试验方法 , 15min; 5、 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对 发动机 性能的影响,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四冲程发动机换
16、气过程 评价指标的试验方法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什么是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 换气损失 ?有哪些部分构成? ( 2) 换气过程 评价指标如何影响 发动机 性能?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
17、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6 教案 (课时备 课) 第 6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2 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课题: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改进措施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具有设计改进 发动机换气过程 技术方案的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减少进 排 气系统阻力的 主要措施; 掌握 优化配气相位的原理; 理解 可变配气技术。 重点 难点 重点: 减少进 排 气系统阻力的 主要措施、优化配气相位的原理 难点: 配气相位对 发动
18、机 性能的影响与试验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 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减少进气系统阻力的 主要措施 , 20min; 2、 减少 排 气系统阻力的 主要措施, 10min; 3、 优化配气相位的原理 与试验方法 , 25min; 4、改进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途径, 5min; 5、 可变配气技术 ,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减少进 排 气系统阻力的
19、 原理、优化配 气相位的原理与试验方法、改进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的途径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减少进 排 气系统阻力的 原理 是 什么 ? ( 2) 如何 优化配气相位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
20、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7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7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3 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 形成和燃烧 课题: 汽油机的燃烧 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汽油机燃烧 过程 的清晰概念,初步具有评价 汽 油机燃烧 过程 的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汽油机燃烧 过程 、各阶段特征 以及评价指标 ; 掌握 燃烧速度理论 ; 理解 汽油机不规则燃烧 与不正常燃烧 。 重点 难点 重点: 汽油机燃烧 过程 、
21、阶段划分、各阶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 难点: 燃烧现象 与燃烧理论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汽油机燃烧 过程 、各阶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 20min; 2、 汽油机不规则燃烧 , 10min; 3、 燃烧现象 、燃烧理论与燃烧速度 , 25min; 4、 汽油机 不正常燃烧 , 15min; 5、 汽油机 示功图的试验获取方法 ,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22、 板书 时机: 燃烧现象 与燃烧理论 、 汽油机 示功图的试验获取方法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根据 燃烧理 论,解释 汽油机 的 不规则燃烧 与不正常燃烧。 ( 2) 理论上为什么这样选择 汽油机燃烧 过程 各阶段评价指标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23、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8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8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3 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题: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的清晰概念,初步具有评价汽 油机 混合气形成 过程 的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以及手段; 掌握 汽油的使用性能和 汽油 喷射的评价指标; 理解
24、现代 汽油机 的燃料喷射控制。 重点 难点 重点: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阶段划分 以及 各阶段特征 难点: 扩散 理论 与燃料喷射控制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汽油的使用性能与试验测定 , 20min; 2、 混合气形成 过程 , 20min; 3、 化油器的 混合气形成 过程 , 10min; 4、 汽油 喷射的 混合气形成 过程 与评价指标 , 20min; 5、 现代 汽油机 的燃料喷 射控制 ,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25、: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扩散理论与燃料喷射控制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有哪些手段?有哪些阶段? ( 2) 汽油 喷射的评价指标 有哪些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26、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9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9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3 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题: 汽油机 燃烧室; 汽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对 汽油机 燃烧室 的 基本要求有清楚认识 教学要求: 掌握 汽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 掌握 典型 汽油机 燃烧室结构特点 ; 理解 汽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 重点
27、难点 重点: 汽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 典型 汽油机 燃烧室 难点: 汽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汽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 10min; 2、内燃机气缸内的气体运动, 20min; 3、 典型 汽油机 燃烧室 , 30min; 4、 汽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28、 1) 汽油机 燃烧 室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针对什么关键问题? ( 2) 说明 汽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 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
29、结分析 10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0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4 章 柴 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题: 柴 油机的燃烧 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柴 油机燃烧 过程 的清晰概念,初步具有评价 柴 油机燃烧 过程 的能力 教学要求 : 掌握 柴 油机燃烧 过程 、各阶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 掌握 燃烧 放热规律 理论。 重点 难点 重点: 柴 油机燃烧 过程 、阶段划分、各阶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 难点: 扩散 燃烧现象 与理论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柴 油机燃烧 过程 、各阶段特征以及评价指标, 25min
30、; 2、 扩散 燃烧现象 与理论 , 15min; 3、 燃烧放热规律理论 , 25min; 4、 着火延迟对柴 油机燃烧 过程 与性能的影响, 15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扩散 燃烧现象 与理论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根据 燃烧理论, 说明柴 油机 的 燃烧 特点 。 ( 2)
31、着火延迟对柴 油机燃烧 过程 与性能的有什么影响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1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1 次课 2 学时 课目
32、、课题 课目: 第 4 章 柴 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题: 柴 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柴 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的清晰概念,初步具有评价柴 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的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 柴 油机混合气形成 过程 及手段; 掌握 柴 油的使用性能 、 柴 油 喷射 过程 与要求 ; 理解 现代 柴 油机 的燃料喷射控制。 重点 难点 重点: 柴 油机 燃料喷射过程、 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特征 ; 混合气形成 过程 、方式 与特点 。 难点: 喷 油 泵速度特性、供 油 规律与喷 油 规律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33、: 1、 柴 油的使用性能与试验测定, 10min; 2、 混合气形成 过程 、方式与特点 , 10min; 3、 燃料喷射过程及各阶段特征、不正常喷射 , 25min; 4、 喷 油 泵速度特性、供 油 规律与喷 油 规律 , 25min; 5、现代 柴 油机 的燃料喷射控制,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混合气形成 过程 、喷 油 泵和喷 油 器工作特性 。 2、 板书 布置:从
34、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柴 油机混合气形成 有哪些 方式 ?有哪些 特点 ? ( 2) 柴 油 喷射的评价指标 有哪些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
35、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2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2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4 章 柴 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题: 柴 油机 燃烧室; 柴 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对 柴 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有清楚认识 教学要求: 掌握 柴 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掌握 典型 柴 油机 燃烧室结构特点; 理解 柴 油机 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重点 难点 重点: 柴 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典型 柴 油机 燃烧室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
36、内容: 1、 柴 油机 燃烧室的基本要求, 10min; 2、典型 柴 油机 燃烧室, 30min; 3、 柴 油机 燃烧过程 影响因素, 20min; 4、 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柴 油机 燃烧 有哪些特点 ?
37、 ( 2) 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 有那些优点?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3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3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38、课目: 第 5 章 发动机的特性 及试验 课题: 发动机 运行工况 、性能特性与 发动机 试验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建立 发动机 工况 和性能特性 概念, 建立有关 发动机 试验的国家标准概念, 对 发动机 试验有清楚认识 。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 运行工况与 试验类型 ; 掌握 发动机 试验台基本 结构; 了解 发动机 试验国家标准。 理解 发动 机 特性分析方法 和试验方法 。 重点 难点 重点: 发动机 运行工况 、 特性分析方法 、 发动机 试验国家标准 和 发动机 试验台基本结构 。 难点: 柴油 机 调速特性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39、教学内容: 1、 发动机 特性与类型 , 发动机 运行工况与类型, 特性分析方法, 20min; 2、 发动机 试验台基本结构,主要设备工作原理与特性, 20min; 3、 发动机 试验类型和 发动机 试验国家标准,性能参数测量, 20min; 4、 发动机 速度特性与试验, 10min; 5、 发动机 负荷特性与试验, 10min。 教学手 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发动机 稳定运行条件与变工况适应
40、性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发动机 特性与运行工况 有 什么联系 ? ( 2) 发动机 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4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4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4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5 章 发动机的特性 及试验 课题: 发动机 万有特性与 调整特性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 掌握 发动机 调整特性 概念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 万有特性 、 调整特性 概念与试验方法 , 理解 柴油 机调速特性 。 重点 难点 重点: 发动机 万有特性 、 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 、柴油 机 调速特性。 难点: 柴油 机 调速特性。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42、发动机 万有特性与作用, 20min; 2、 发动机 万有特性获取方法, 20min; 3、 汽油 机 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 与试验, 20min; 4、柴油 机 调速特性以及电子调速技术, 2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 板书 时机: 发动机 万有特性 和 汽油 机 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 。 2、 板书 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 留部分上一次 板书 。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43、: ( 1) 发动机 万有 特性与运行工况有什么联系? ( 2) 发动机 调整特性 的作用 有哪些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5
44、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5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目: 第 6 章 发动机排放及其控制技术 课题: 发动机 有害物 排放 生成机理与 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初步建立 发动 机 有害物 排放 的认识,初步了解 发动机 有害物 排放 控制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 排气污染现象及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 , 掌握 发动机 有害物排放 控制的技术途径 。 重点 难点 重点: 排气污染现象及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 、 排放 控制的技术途径和 汽车及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标准 难点: 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 和 机内净化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45、1、 发动机 排气污染现象及有害排放物 类型, 10min; 2、内燃机 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 与影响因素, 30min; 3、 发动机 前处理 和 后处理净化技术, 10min; 4、 发动机 有害排放物 机内净化技术 , 20min; 5、 排放控制技术标准 ,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发动机 有害物 排放 控制 的 技术途径 是 什么 ? ( 2) 有害物
46、排放控制技术标准 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 : McGraw-Hill, 2009 3 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 3 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冯健璋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第 2 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6 教案 (课时备课) 第 16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课
47、目: 第 7 章 发动 机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简介 课题: 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 对 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 技术 有初步认识 教学要求: 掌握 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 技术 有关概念 , 掌握 发动机 废气 能量回收利用的基本途径。 重点 难点 重点: 发动机 废气涡轮增压 技术有关概念 , 废气 能量回收利用有关概念 难点: 发动机 废气 能量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1、 发动机 增压 技术的原理、作用与基本概念 , 15min; 2、 发动机 增压 系统分类与典型系统 , 5min; 3、 废气 涡轮增压器的工
48、作过程 , 20min; 4、 发动机 废气 能量回收利用的分析, 10min; 5、 增压 发动机 的特点与特性, 20min; 6、 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 的 技术特点 , 10min。 教学手段: 1、 PPT 演示和课堂 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 课堂提问 与 讨论 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 ,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 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布置思考题: ( 1) 发动机 增压 技术的原理 是什么? ( 2) 废气 涡轮增压器的工作过程 是什么 ? 2、 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 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主要参 考资料 1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J.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 N.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