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好课”的标准一节“好课” ,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块,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 2 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
2、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幼儿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幼儿的接受能力,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 分钟,中班幼儿一般 2025 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幼儿是 30 分钟左右。把握好幼儿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
3、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少一点“堆砌型 ”,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例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 7 点和 8 点之间你做了哪
4、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 (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
5、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少想一点“怎么教 ”,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 ,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
6、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如: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 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供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
7、,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 ,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地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 ,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 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不能过度。几
8、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幼儿。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幼儿吗?”她回答说:“是的。 ”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班的幼儿?”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 ”我就纳闷:管不住幼儿,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幼儿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
9、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毫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幼儿。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幼儿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幼儿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
10、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而是带着幼儿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幼儿在上课的。 4 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像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等热闹
11、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如: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 ,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 ,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像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玩具,有时
12、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像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 5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 ,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像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
13、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 “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 ,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 。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 ,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