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窦忠爱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突破口又在于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勇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力异,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活起来。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的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是应该让学生的头脑及感觉和运动器官得到充分的施展的时候了。那在小学语文阅读
2、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重想象,在想象中创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想象点,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让学生对文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由于课文内容通俗,语言优美,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理会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设一创新性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你亲自来到桂林,你眼前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这样,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江底鱼虾、螃蟹活动的情景和水面船只来往,游人欢笑及山上树木清翠,鸟语花香的又优美景象。2二、重质疑,在质疑中创新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
3、主动参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怀疑教材,怀疑老师。教学滥竽充数揭示中心时,一位老师把责任全推到南郭先生身上,一些学生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或其它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或他家里人目光远大,不贪小利,南郭先生还会滥竽充数吗?这些问题就富有创意,值得探索。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讲:“这篇课文通过讲老麻雀勇敢救小麻雀的事,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反对说:“全文从头到尾只说老麻雀,没说公的、母的,不能用伟大的母爱归纳。这也是一种质疑创新的结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经过讨论、分析,将“母爱”改为了“亲子之情”。三、重讨论
4、,在讨论中创新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辩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如理解捞铁牛后,教师有意引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怀丙和尚想的办法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应该怎样修改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就能想到,原有的办法有费时又费力的污染水源的不足,可准备两只备用3船,捞铁牛时直接把泥沙铲到搭木架的船上,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省了人力。四、重表演,在表演中创新表演是语言和动作的有机统一,是思维的物质外部表现。小学生好说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剧情编导,
5、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发明和创造。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狼在不同的情况下几次说自己是狗,而老山羊又在这曲折辗转的剧情中发现它是狼。这里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丰富剧情。通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学生先分小组表演,再在全班表演,结果有些同学的表演还真有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增加了对狼这种虚伪、狡诈、凶狠的本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另外,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画面,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
6、”,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葛炳臣4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发展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只停留在的被动的接受上,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
7、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几年的阅读教学,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质疑阅读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的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题,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在质疑中阅5读,在质疑中领悟。基于这一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
8、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阅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搞不懂继续阅读,教师辅助讲解,直道知道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各种原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我根据他们的情况,讲课时注意给学生留下余味,以便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读书为什么要窃呢?我便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问题展开来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对读书的渴望,并教育学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二)个性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
9、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作为阅读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每时每刻都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在教学向往奥运6时,出示了奥运相关课件,展示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为我国成功申奥而欢呼雀跃;有的同学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为学生张扬的个性而感染,并充分肯定了大家
10、的感受。我的体会是: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意性,从而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张扬这种个性,最后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三)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
11、、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中,学生自编自导,在课堂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课本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很有戏剧色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给人物增加了很多7个性化的语言,表演的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他们自主的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体验创造的快乐、实现成功的喜悦。(四)拓展阅读叶圣陶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
12、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8特点,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方面得到升华。这样,在阅
13、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单向和静态性。特别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切合现代阅读理念,更贴近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为本”任送暖“以读为本” 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然而,以读为本,并
14、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向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 组织者” 和“ 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9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吃透“两头”,一头是 “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
15、本,以读为本” ,自觉地将“读” 贯穿教学全过程。一、通读感知我们拿到课文,应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 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习惯性的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来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我们老师再加以指导,那么他的效果将会
16、是事半功倍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10有一种“作秀” 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悟?二、细读悟语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17、,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 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
18、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11三个特征。1、读思结合。“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
19、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 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语,平等对话,
20、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12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而朗读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
21、小珊迪“恳求” 、“请求”、“哀求 ”、 “乞求”,“ 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姜新财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22、。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13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
23、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2、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14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
24、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意义重大过去我们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
25、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教学情形基本相似。现在,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文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而是与课文游离的。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15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因此,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
26、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
27、、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即“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过去我们主16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促进学生对一些具体课文的理解,这个办法尽管有利于学生对一些课文的理解的深入,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因此,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锻炼,提高自然不大。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强调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