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68244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三章-食品中的生物危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食品中生物性的危害,危害(Hazard)指食品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概述,生物性危害: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有毒动植物。,第一节 细菌,一.细菌分类以是否产生芽孢划分为:,芽孢菌(Sporeforms)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非芽孢菌(Nonsporeforms)猪布氏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二、 细菌污染食品的途径,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食品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污染;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烹调过程中的污染;,三、细菌污染食品造成的结果,影响食品的感观性状;造成急性食物中毒;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对人类的致畸、致突变、致癌

2、作用。,细菌污染食品造成的危害,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特征: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少数是植物性食品;抵抗力低的人发表率高,但病死率低,愈后良好。,3.1、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型:在中毒细菌直接参与下引起的食物中毒。毒素型:由中毒细菌在食物中产生毒素,食用毒素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包括体外毒素型和体内毒素型。体外毒素型是指病原菌在食品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体内毒素型指病原体随食品进入人体肠道内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混合型:以上两种情况并存。,3.

3、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类型,3.3 细菌污染食品的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3.3.1 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内(cm2),所含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集落总数。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直接意义: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鲜度,耐保藏性和致病性。,食品 菌落总数(个/ cm2 )保存时间(天)牛肉1 103/cm2 18牛肉2 105/cm2 7,举例,3.3.2、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大肠菌群:来自人或温血动物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

4、不形成芽孢,在3537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用100g或100ml食品中的可能数表示,或称大肠菌群的最近似数(MPN)。,直接意义:可作为食品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原因:特异(仅来自肠道);数量多,易检出;环境抵抗力强;检验方法灵敏。 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由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而且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如致病菌沙门氏菌属、志贺菌属)相当,所以大肠菌群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3.4 致病菌,是指能使人致病的细菌,一般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主要

5、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菌等四种。卫生学意义致病菌与疾病直接有关,因此一般规定在食品中不允许检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属于卫生指示菌,主要用于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可允许在食品中存在,但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量。,“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病原体既可以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以存在于人体内,既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由人传染给动物,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4.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根据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可将其分为:飞沫传播性人畜共患病、虫媒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接触性人畜共患病饮食源性人畜共患病,5.致癌

6、物的分级: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5级:(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1类,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2类,A组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B组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3类,现有证据未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评价;4类,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耶尔森氏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氏菌属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志贺氏菌属产气荚膜梭菌大肠埃希氏杆菌肉毒梭菌金色葡萄球菌,6. 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肠道致病菌。国际上已经发现2

7、300多个血清型,我国有200多种,引起食物中毒次数最多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6.1 沙门氏菌,6.1.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G-无芽胞杆菌, 无荚膜,周身有鞭毛,能运动,好氧或者兼性厌氧,生长温度:546,最适温度37;最低水分活度0.94,pH 3.79.5,最高盐浓度8。 在水中可生存2-3周,在冰或人的粪便中1-2个月,在土壤中可过冬,100立即死亡,70经5min或65经1520min,60经1h可被杀死, 5%的碳酸5min内杀死,水经氯化物处理5min可杀灭其中的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是食人活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感染型中毒,沙门氏菌属

8、不分解蛋白质,食物污染后并无感官性状的变化。,中毒症状:肠胃炎,活菌在肠道内释放菌体内毒素,引起头痛,体温升高;1248小时发病,病程37天,严重者死亡,病死率0.5-1%。污染途径:鱼肉,禽蛋和乳制品等,肉类占多数;污染的食品通过人手,苍蝇,鼠类等传播。,6.1.沙门氏菌,严禁出售病死牲畜和家禽;牲畜的宰前检查防止病畜混入;避免生肉和内脏被粪便、污水、容器污染;加热杀灭病原菌;低温保存食品4 下, 防止沙门氏菌生长;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沙门氏菌的预防措施,6.2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分布:天然存在于海洋,需要有盐才能生存。在沿海水域中捕捞的

9、鱼、贝类中常被检出该菌。主要特征:嗜盐菌,生长发育须有氯化钠存在,NaCl浓度为2%时生长最好,42 C能生长,10 C以下不生长,pH范围5.69.6,最适pH为8.0,食醋中1min死亡,不耐热,60,2min死亡,中毒症状:发病初期上腹有阵发性绞痛,持续12天,接着开始腹泻,腹部压痛明显,持续1星期之久。主要污染海产品,盐腌食品中也有,如腌肉,咸菜。,6.2 副溶血性弧菌,不吃生的和不熟的海产品;处理海产品时,避免和其它食品接触;海产品5以下冷藏;凉拌腌菜或生吃瓜果时,加食用醋。,预防措施:,6.2 副溶血性弧菌,G梭状芽孢杆菌,厌氧,无荚膜,简称肉毒梭菌;产生神经毒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

10、质,缺氧时产生,毒性比氰化钾大1万倍,人服0.1g即可致命,纯化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有A、B、C1、C2、D、E、F、G8种类型。,6.3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的特性: (1)肉毒梭菌属中温菌,生长温度为15-5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产毒温度为20-35,最适生长pH为6.0-8.2,适宜生长的水分活度0.9。当PH4.5或9.0时,或环境温度15或55时,肉毒梭菌芽抱既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2)肉毒梭菌芽孢高度耐热,破坏它们需要强烈的热处理,它们是引起食物中毒致病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所以,通常将其作为评价罐头杀菌效果的指示菌。 (3)肉毒毒素是一种

11、大分子蛋白质,对消化酶、酸和低温很稳定,易受碱和热破坏而失去毒性。一船情况下,85,热处理15min可使毒素失活。,6.3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完全消灭肉毒梭菌芽孢所需的温度和时间,6.3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中毒症状:毒素型食物中毒,毒素在肠道内直接吸收,24h发病。症状早期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接着视力模糊,瞳孔放大,吞咽食物困难,声音嘶哑或无声,最后呼吸衰竭死亡。污染途径:肉毒梭菌常见于加热不当的罐装(特别是家庭自制的罐头)或真空包装食品,以及半加工的海产品(如熏制、腌制和发酵的水产品)。主要误食污染的鱼引起,一些豆制品也可引起。,6.3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基本措施:适当的卫生、冷藏、将食品

12、煮透; 改变食品状况,以抑制肉毒梭菌产毒。例如:(1)采用酸化或发酵的方法,使食品的pH4.6;(2)采用腌制或干燥的方法,使水分活度0.93.(3)采用低酸性罐头热力杀菌方法杀灭肉毒梭菌(A、B、E和F型)芽孢;(4)控制食品暴露在肉毒梭菌生长和产毒温度下的时间;(5)在食品加热的同时,使用盐或防腐剂。,预防措施:,6.3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6.4 金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分布:该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水、空气、灰尘、污物、食品加工设备表面,5060%健康人的鼻腔、口腔、咽喉、皮肤、甚至头发都有发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和发烧。,生

13、物学特性:G+球菌,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不能运动,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7.4,耐盐;在含水量极少的食品(水分活度为0.86,盐度为18%)上可生长,产生外毒素,对蛋白酶和热具极强的抗性,100 、30 min 仍保持部分毒性,巴氏消毒和一般家庭烹调温度不能破坏这类毒素。毒素有5种不同的抗原型:AE。,6.4 金色葡萄球菌,中毒症状:毒素型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症状,病程短,潜伏期,25h,治愈后良好。,6.4 金色葡萄球菌,6.4 金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预防措施:减少食品的暴露时间,特别避免是加热后的半成品积压;控制加工车间的温度;要

14、求食品操作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调离皮肤有创伤的加工人员。,6.5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分布广土壤、蔬菜、海水沉积物、水体。易感人群:免疫缺陷的人,包括癌症病人、吃过影响免疫系统药品的人、酗酒者、怀孕的妇女、胃酸少的人、爱滋病患者等。症状:引起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甚至死亡。,病菌特点:有7个菌种,生长温度范围0-45 ,最适37 ,在4的环境下也能生长,但速度较慢,是10 时的一半,在冻结温度下也能存活,是冷藏食品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温度高于62 时破坏,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存活,pH5.0-9.0都能生长,高酸环境中不能生长。中毒原因:食品未煮熟煮透,冰

15、箱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取出后直接食用,治愈后良好。,6.5 李斯特氏菌,6.5.李斯特氏菌,涉及到的食品乳制品、蔬菜、肉、禽、鱼、熟的即食食品。最大的威胁:来自不需再加热的即食食品。注意:能在2 C(36 F)下生长。预防措施:充分加热产品,防止熟产品再次污染。,6.6.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6.6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主要致病种类: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

16、Enteropathogenic E. Coli)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Enterotoxigenic E. Coli)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Enteroinvasive E. Coli)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O157:H7,6.6.1 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6.6.2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60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C,10min不灭活,6.

17、6.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致病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6.6.4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也称为产佛罗细胞毒素大肠埃希氏菌(Verocytoxin producing E. Coli , VTEC)或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 Coli O157:H7),可引起以血便和腹痛为主要症状出血性肠炎,有时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的。,6.6.5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控制方法:充分加热杀菌;在4C(40F)以下冷藏产品;防止烹调过程中发生交叉

18、污染;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第二节霉菌与霉菌毒素,一、概述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对食品的污染以南方多雨地区多见,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有200余种,不同的霉菌其产毒能力不同,毒素的毒性作用也不同,按化学性质可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细胞毒及性激素样作用。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岛青霉素、黄天精、桔青霉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素类、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产毒的特点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可变性,产毒株累代培养后可能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毒;产毒菌种产生的毒素不具有严格的

19、专一性,一种菌种可产生几种毒素,同一毒素可由几种霉菌产生;霉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的先决条件,与食品的种类和环境因素等有关。霉菌产毒危害:引起食品变质;霉菌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水分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食品的水分活度Aw表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水分含量,Aw越低,食品能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越少,越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当Aw在0.7以下时,霉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霉菌的产毒。,.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温度 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一般来说,产毒温度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

20、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基质 霉菌在天然食品上比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繁殖。各种食品中出现的霉菌以一定的菌种为主。如玉米、花生以黄曲霉为主,小麦以镰刀菌为主,大米中以青霉为主。,.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湿度 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主要是干生性霉菌(灰绿曲霉、白曲霉等)繁殖;相对湿度在8090时,主要是中生性霉菌(多数曲霉、青霉等)繁殖;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主要为湿生性霉菌(毛霉)繁殖。,.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概述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它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 基本结构:两个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

21、者与致癌作用有关。,二、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AFB1,黄曲霉主要产生B1和B2,世界范围分布,AFT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 。.特性:紫外线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蓝色荧光为B族,黄绿色荧光为G族;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在中性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产毒菌株培养基: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温度和湿度: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生长温度,黄

22、曲霉毒素产毒温度2832,相对湿度85以上。水分:产毒的适宜水分活度为0.80.9。pH值:最适pH值为3光强度:较低时有利于产毒,.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表现:损害肝脏,病理表现主要为肝脏的急性损害,如肝细胞变性、脂肪浸润并有胆小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主要表现:肝功能变化;肝组织变化;食物利用率下降,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ARC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致癌物。1993年,IARC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类致癌物。,1995年,WHO制

23、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浓度为15ug/kg。美国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含量(指B1+B2+G1+G2的总量)不能超过15ug/kg。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ug/kg, 欧盟国家规定更加严格,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0.05ug/kg。,赭曲霉毒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小麦、玉米等谷物和豆类。 赭曲霉毒素是肾脏毒,该毒素分为A、B、C、D 4种化合物,赭曲霉毒素A,毒性最大。赭曲霉毒素A微溶于水,大鼠经口 LD50为20mg/kg 。急性毒性研究表明,猪和狗是最敏感的动物,肾脏是赭曲霉毒素A作用

24、的靶器官。 有致畸作用。IARC将赭曲霉毒素A作为2B致癌物质 。,三、赭曲霉毒素,是食用了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产品(如谷物、坚果、大米、无花果、咖啡、橄榄、啤酒),但也可能通过动物间接感染。猪血和血浆用于各种香肠的制作中,如果猪被赭曲霉毒素A污染,那么,肉制品也会被赭曲霉毒素A污染。,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预防霉菌污染为根本措施:降低温度;降低粮食水分;通风干燥,控制环境湿度;减少氧气含量;减少粮粒损伤程度;培育抗霉新品种。,第三节 病毒,疯牛病:此病虽然俗称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正式名称是牛脑部海绵状病( Bovine Spongiforn Encephalopathy

25、 )“海绵装脑病”,症状与羊“瘙痒病”类似,俗称“疯牛病”,属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s)”中的一种。发病原因:疯牛病由朊病毒(prion)引起,又称朊蛋白,无核酸,无病毒形态,在136和2H高压下才能杀死。,一、疯牛病(BSE),临床症状:早期出现四肢和脸部障碍,进行性小脑综合症,接着记忆障碍,后期出现痴呆,无法医治。预防控制:禁止进口有疯牛病国家的活牛、活羊及相关产品,包括食品和原料;加强海关和邮件检查工作,严禁携带和邮寄牛肉类产品入境。,禽流感分类:属甲型流感病毒,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15个H亚型(H1-H15);9个N亚型(N1-N9);H5N

26、1,H9N2,H7N7感染人死亡率最高;,二、禽流感,病毒特点:对热敏感,65,30min或者煮沸(100)2min,对阳光敏感,4048h可杀死病毒,紫外线可破坏传染性,常用消毒剂可以快速灭活。流行病学:患禽流感活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等家禽,传播主要途径是呼吸道传播,接触禽类、禽类粪便,污染的水,来往于禽流感疫区的人员和车辆,野生候鸟的迁徙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临床症状:早期与普通流感相似,有些患者有消化道症状,结膜炎。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无后遗症。年龄大的患者,或治疗过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肺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死亡。预防控制:对感染家禽、鸟类查杀,加强监管,周围或附近未感染的及时接种

27、疫苗,防止感染,封锁疫区,禁止活禽进出。禽流感为什么威胁人类?,照片是科技摄影师伦纳特尼尔松利用高倍电子扫描显微镜摄制而成,病毒样本来源于死于禽流感的一对父女。,一串蓝色小球( H5N1)正在攻击健康的人类粉色细胞。,第四节寄生虫,定义:食源性寄生虫是由摄入含有寄生虫或虫卵、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食品引起的一类疾病。寄生虫污染食品的种类分类:肉源性寄生虫,如旋毛虫,囊尾蚴;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华枝睾吸虫,猫后睾吸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如姜片虫;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如蛔虫卵,绦虫卵。,概述,症状:贫血、消瘦、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囊尾蚴寄生在人体肌内,人感到酸痛、僵硬;寄生于脑内,脑组织受

28、到压迫,出现神经症状,甚至死亡;侵犯眼部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预防措施:是加强肉品兽医卫生检验,不吃未彻底煮熟的肉类;加强粪便管理,利用高温堆肥,消灭粪便中的寄生虫卵;,1囊尾蚴,囊尾蚴病在人畜见的互感图,发病原因: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十二指肠及空肠内,人吃了患有旋毛虫动物肉染病。症状:头晕、头痛、腹痛、腹泻、发烧等症状,轻者出现肌肉酸痛、眼睑和下肢浮肿,短时间内不会消失,重的出现呼吸、咀嚼及语言障碍。预防措施:关键在于预防,加强对动物肉品的旋毛虫检验。,2旋毛虫,旋 毛 虫,症状:该寄生虫主要损害在胆管,引起胆管阻塞及胆囊炎。如感染轻者基本上无症状;症状较重者食欲异常、消

29、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肝肿大;重症者上腹疼痛、白细胞增加、阻塞性黄疽、胆绞痛,胆囊和胆管发炎,以至贫血、肝硬化等症状。预防措施:改变卫生习惯,不吃生鱼或半生不熟的鱼;不给家畜及其他动物吃生鱼和鱼的内脏等废弃物;淡水鱼养殖禁止用人粪便作饲料。,3. 华枝睾吸虫,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发病原因: 蛔虫是一种大型的线虫,在人、畜寄生虫病中最常见,流行广泛,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宿主,通过瓜果蔬菜进入人体。症状:蛔虫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当幼虫移行经肺部时,出现阵发性咳嗽、气喘、偶尔引起肺炎;成虫在肠道里会引起肚痛、恶心、呕吐;大量虫体寄生在肠管里时相互扭结成一团,造成肠梗阻,当肠内对蛔虫生活产生不良改变时,蛔虫串入总输胆管而使胆道阻塞,由此引起黄疸,当串入人肝脏可引起肝脏疡,使患者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使后必须洗手,不吃生菜或不洁的瓜果。,4. 蛔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