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汉:开辟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以陆上商路 为主 隋唐:陆上和海上商路进一步发展,水陆并举; 两宋:海外贸易频繁 元朝:水陆并举,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明 朝:,清 初:,海禁,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海禁,本课概要 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 2、民间:海禁 开禁 二、清朝对外贸易 1、官方:海禁 设立四海关 广州十三行 2、民间:海禁 开禁 闭关,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
2、给“入贡国”。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1、含义: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明初严禁民间任何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就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明政府规定琉球(今琉球群岛)两年一贡,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2、特点:A、薄来厚往; B、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C、有限制的贸易。,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
3、,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朝贡贸易,名家史论(明朝)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此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史料一: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史料二:有官员要求设立税务收税,明成祖说:“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而不是为了获利。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去侵害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大大有损于
4、我朝的形象。”,朝贡贸易的顶峰:郑和下西洋,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zi】:计算)。”,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都是哥伦布、麦哲伦所不及的。,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
5、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2、民间海外贸易,阶段一:严禁,“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6、明史朱纨传,洪武四年(1371年)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卷七零,洪武十四年(1381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思考:海禁有什么影响?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2、民间海外贸易 阶段二:倭患与抗倭宋元间,海上贸易逐渐活跃,当时,经营海上贸易或移民开发海岛,正逐渐成为沿海居民谋生的一种手段,明初海禁并不能完全阻止这种自发的经济活动,
7、一些走私集团与日本海盗勾结,酿成“倭患”。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市;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供一国之用?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徐光启海防迂说,倭患与抗倭,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二、民间海外贸易,阶段三:逐步开禁,“倭患”平息以后,不少明智的官员认识到“官市不开,私市不止”纷纷奏请开放民间海外贸易,明代后期,朝廷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当时已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
8、酢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随着明后期开民间海外贸易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商人纷纷来华贸易,葡萄牙 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西班牙: 菲律宾马尼拉为中心,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司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 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
9、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了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问题: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影响:(1)欧洲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3)外国商人对欧美贸易航线的垄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民间海外贸易,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可能还通过马尼拉获得了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另外还从亚洲大陆上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及中国自身获得一些白银。这些加起来,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
10、。 弗兰克白银资本,“闻往时闽中巨室,皆擅海船之利,西至欧罗巴,东至日本之吕宋、长崎,每一舶至,则钱货充牣。嗜利走死,习以为常,以是富甲天下。” 王胜时漫游纪略卷1闽游,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清初:海禁 康熙中期:取消海禁,重开对外贸易 乾隆时期: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清中期以后: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阶段一:清初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皇帝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督抚镇:海逆郑成功等窜伏海隅,若不立法严禁,海氛何由廓清? 1656年申严海禁敕谕,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阶段二:康熙中期,四口通商 康熙中期,台湾被
11、纳入清朝版图,局势稳定,下令取消 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设立四海关,允许各国前来 贸易 (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阶段三:乾隆时期,闭关政策,仅余广州一口通商,乾隆年间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材料一:(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材料二:(乾隆帝“圣谕”)大皇帝君临万国
12、,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海国四说卷六材料三:“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 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商业贸易的排斥3.思想: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1、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2、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与世界隔绝,统治者和百姓闭目塞听3、近代中国在工业大潮到来之时远远地落后
13、于西方国家,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闭关的政策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本课小结,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急于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便与闭关政策发生尖锐的冲突,以何种方式打开中国大门,只是一个时间关系。 闭关锁国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后来的事态,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17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盛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