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 安 市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2006-2020 年)西 安 市 人 民 政 府西 安 市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2006-2020 年)西 安 市 人 民 政 府二 一 二 年 十 二 月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目录I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任务 .1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 .2五、规划期限 .3第二章 规划背景 .4第一节 市域概况 .4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5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3第一节 指导思想 .13第二节 规划原则 .13
2、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4第四节 土地利用目标 .15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17第一节 农用地 .17第二节 建设用地 .18第三节 其他土地 .20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1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目录II第一节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21第二节 优先安排耕地和基本农田 .23第三节 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24第四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7第五节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32第六节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33第六章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35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5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7第三节 县(区)土地
3、利用调控指标 .40第七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42第一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42第二节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43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44第八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6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46第二节 强化各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6第三节 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8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一节 构筑地域特色生态化格局 .52第二节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53第三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4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目录III第十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7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57第
4、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 .57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7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61第一节 加强土地整治 .61第二节 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63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7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体系 .67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68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69第四节 增强规划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70第十三章 附 则 .71附 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2、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西安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西安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西安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
5、补充耕地表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目录IV7、西安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8、西安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9、西安市各县(区)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分解表10、西安市各县(区)园地、林地、牧草地指 标表附 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安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一章 总则1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
6、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战略决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 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二、规划任务(一)落实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任务;(二)提出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制定
7、市域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县(区)土地利用;(三)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四)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进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五)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六)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七)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一章 总则2三、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8号);(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257 号);(三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土 保 持 法 (2010 年 );(四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编 制 审 查 办 法 (国 土 资 源
8、 部 令 第 43 号 );(五)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六)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TD/T 1023-2010);(七)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TD/T 1020-2009);(八)陕西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编制技术要点(2010 年);(九)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十)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十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十二)西安市国
9、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等 9 区和 蓝田、周至、 户县、高陵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一章 总则3等 4 县。土地总面积 10108.02 平方公里。五、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 2005 年,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 年,远 期目标年为 2020 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4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市域概况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流域中
10、游,地处东经 1074010949、北纬 33493435之间,土地总 面积 10108.02 平方公里。2005 年末,全市总人口 806.81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1.69%,城镇化率为 63.28%。全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横亘东西的秦岭中、高山地,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是中国地质、地理、气候、生物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天然分界线。南部的中高山和低山丘陵,占市域面积的 54.60%,分布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 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北部的渭河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塬占市域面积的 45.40%,是关中城镇
11、群核心区域和粮食高产区。市域属东亚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13.2,年均降水量 594.10 毫米。西安地处祖国腹地,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中心城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内陆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随着西安三环路开通和地铁的即将投入运行,全市境内“ 米” 字型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将成为 全国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节点城市。郑西、西兰、西成、大西、大渝、西武客运专线的建成,使得西安成为国内六大铁路交通枢纽中心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重要的民航枢纽,已进入世界百强机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5场行列。西安是新中国成立
12、后国家集中兴建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研发基地,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具有研发尖端技术的实力,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工业基地,目前装备制造和航天、航空、国防工业已形成一批支柱作用明显、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 术开发区、曲江新区、 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西安部分)、国际港务区、 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五区一港两基地” )已成为 引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 增长的产业新高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2005 年 GDP
13、 总量达到 1270.14 亿元,占 陕西省的 34.56%,人均 GDP 15859 元,是全省人均水平的 1.6 倍。GDP 中第一产业 66.01亿元,占 5.20%;第二产业 539.61 亿元,占 42.48%;第三产业 664.52 亿元,占 52.32%。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 83.97 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15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2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60 元。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2005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 1010802 公顷,其中农用地 80247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9.39%;建设用地 114180 公顷,占 11
14、.30%;其他土地94144 公顷,占 9.31%(详见附表 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6(一)农用地全市耕地 316906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39.49%,主要分布在北部渭河平原和骊山丘陵;园地 26800 公顷,占 3.34%,主要以果园为主,分布在周至环山公路以北、西安城区北郊、东北郊和临潼骊山北山前地带;林地 426400 公顷,占 53.14%,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的秦岭山地和 东部骊山丘陵区;牧草地 12553 公顷,占 1.56%,主要分布在 蓝田、户县秦岭低山区;其他农用地 19819 公顷,占 2.47%,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以
15、 农村道路、农 田水利设施用地为主。(二)建设用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 99693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87.31%,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其中城镇用地 25284 公顷,采矿用地 17791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 56618 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170 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 10562 公顷,占 9.25%,其中交通运输用地 7816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 2746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3925 公顷,占 3.44%。(三)其他土地全市水域 22478 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 23.88%;自然保留地71666 公顷,占 76.12%,以荒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二、土地利用程度
16、与效益土地利用率 90.69%,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 3 个百分点;土地垦殖系数 31.35%,高于全省 19.87%的平均水平;复种指数 1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4 个百分点;人均耕地 0.64 亩,占全省平均水平 38.10%;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7地均 GDP 1256.57 万元/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 6 倍。三、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分布集中市域土地利用依地形地貌特征总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水利设施基础好,分布有 249628 公顷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78.77%,以水浇地为主,集中连片度大,总体质
17、量较高。(二)城镇用地分布集中西安地处关中城镇群核心位置,城镇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区,人口密度 1717 万人/平方公里,城镇规模发展快且分布较密集,其中城镇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面积 59600 公顷。(三)生态用地分布集中南部秦岭山地中林地、牧草地、自然保留地等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9.29%,其中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 93.00%以上,且密蔽度高,对调节市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灾害和净化西安城市大气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文物遗址保护面积大全市登记在册文物点 2944 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82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 处,省级文物保
18、护单位 72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6 处, 总占地面积 187.47 平方公里,其中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的文物保护面积近 53.74 平方公里,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堪称之最。四、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8(一)耕地减少 人地矛盾突出1997-2005 年全市耕地共减少(含生态退耕和灾毁)27612 公顷,年均减少 3068 公顷,农业人均耕地由 1996 年 1.31 亩,下降到 1.16 亩,减少 0.15 亩,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二)建设用地增加快 利用效益不高1997-2005 年,全市
19、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2915 公顷,根据“四查清四对照” ,2005 年末,全市城镇中闲置土地、空 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面积达 662 公顷,低效建设用地 3350 公顷,村镇低效用地也广泛存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170 平方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三)各业争地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各行业发展用地的迫切性,客观上带来了建设与农业争地、城乡内部生产与生活争地、农业内部林果与粮食争地等现象,且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川道地区。(四)局部土地损毁较重 土地保护面临压力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44.00%,对土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且存在部分村民任意毁田
20、卖沙、卖土、堆放垃圾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保护和建设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大。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社会效益上轮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科学引导土地供需,落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9实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和实施了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划修改调整、规划审查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规划的实施。完善了市、 县、乡、村四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系,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依法用地的法治意识。同时土地管理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得
21、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市土地利用率从 1996 年的 89.84%,提高到 2005 年的 90.69%,提高了 0.85 个百分点。二、经济效益保障了建设用地合理需求,提高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从 1996 年的 38 亿元/公顷 ,上升到 2005 年的 105 亿元/ 公顷,增 长约 1.8 倍,GDP 由 1996 年的 410.42 亿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1270.14 亿元,年均 GDP 增长率达到 13.37%,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显著提高,空间管制得到有效加强;完 成 土 地 整 治 补 充 耕 地 义 务 量15274 公 顷 ,按照
22、2005 年现状粮食单产及市价 计算,全市因土地整治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 5213.47 万元。农用地质量显著提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 72200 公顷;农用地总产出相对稳定, 稳中有升。其中粮食单产由每公顷 2647 公斤提高到 3103公斤;果园单产由每公顷 6320 公斤提高到 11000 公斤;蔬菜单产稳定在每公顷 37000 公斤左右,保证了市场需求。盘活了存量土地,加大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以各种形式出让国有土地 6686 公顷,收缴出让纯收益 74.52 亿元;办理国有土地转让4587 公顷;为企业改制、改造盘活土地资产 13200 公顷。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3、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10三、生态效益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对全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 态景观、 风 景名胜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退耕 8347 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46150 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6 年的 30.40%提高到 2005 年的 42.18%,在遗址保护、物种保护、蓄水保土、水源涵养、大气净化、气候 调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第四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一)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0 年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制定未来 10 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24、,在综合国力增强、注重提高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核、一 轴、三 辐射”的空间框架体系,赋予西安“ 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西安发展优势产业、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转移加速,国内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11势。另一方面,市域内“五区一港两基地”等区域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25、和布局优化,已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选地的条件,这将极大地拓展全市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四)城市价值充分兑现随着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将极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土地生态环 境 建 设 ,进 而 提高 土 地 利 用 综 合 效 益奠定基础。二、面临挑战(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增量和人口集聚日益增强,54.60%的南部山区严 格实施自然生态保护,45.40%的北部平原和东部
26、骊山丘陵承担着全市 90.00%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 98.0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北部渭河平原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期是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和机遇期,建设用地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旺盛需求,但受规划指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十分有限。在国家实行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制度下,各项建设用地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12(三)协调土地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加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加快扩展城市规模和增加经济总量,必然会对土地利用和
27、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结构,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对健身、休闲、娱乐和生态环境治理用地需求增加,发展生产消费型产业的建设用地需求亦会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调整将面临适应新形势的挑战。规划期间,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抓机遇,应对挑战, 进一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3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
28、观统领土地利用和管理,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用地、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第二节 规划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规模化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五区一港两基地” 和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 展与土地节约集约相协调。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
29、,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引导土地利用走内涵挖潜与外延节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4四、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依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形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五、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充分利用秦岭山体、河湖水系、绿地园林等
30、自然要素构建自然景观体系,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六、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在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有序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双重目标的实现。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 107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 80%以上,生产总值达到 10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000 美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 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0.00%以上,研发投入占
31、GDP 比重 6.00%以上,使西安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川秀美之城,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第四节 土地利用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 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287107 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 266000 公顷以上。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 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54180 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20873 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72100 公
32、顷以内。按照建设用地尽量少占农用地和耕地的原则,到 2020 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 40720 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36400 公顷内。三、土地整治目标到 2020 年,通过土地整治完成补充耕地义务量不低于 36400 公顷,完成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1133 公顷。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实行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 入 产 出 率 等 指 标 控 制 体 系 ,促 进 土 地 节 约 集 约 利 用 ,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规 划 期 内 达 到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 2005 年的 128 平方米下降到 2020年的 104 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由
33、2005 年的 170 平方米下降到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62020 年的 150 平方米以内;五、土地生态环境目标 规划期内林地面积增加到 457000 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2005 年的42.18%提高到 2020 年的 45.21%,实现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90.00%以上,规划期末,把西安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高度和谐的宜居城市。(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见附表 1)。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17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第一节 农用地2005
34、年全市农用地面积 80247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9.39%。规划到 2010 年、2020 年全市农用地面积分别调整到 794301 公顷、80225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调整到 78.58%、79.37%。规划期间, 农用地 净减少 227 公顷。一、耕地由 2005 年的 316906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302100公顷、 287107 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39.49%分别调整到38.03%、35.79%。规划期间,耕地净减少 29799 公顷。二、园地2005 年面积为 26800 公顷,到 2010 年、2020 年园地
35、面积均调整到 26667 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3.34%分别调整到3.36%、3.32%。规划期间,园地净减少 133 公顷。三、林地由 2005 年的 426400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433667公顷、 457000 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53.14%分别调整到54.60%、56.96%。规划期间,林地净增加 30600 公顷。四、牧草地2005 年面积为 12553 公顷,到 2010 年、2020 年牧草地面积均调整到 12000 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1.56%分别调整到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36、-2020 年)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181.51%、1.50%。规划期间,牧草地净减少 553 公顷。五、其他农用地由 2005 年的 19819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19868 公顷、 19477 公 顷,占 农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2.47%分别调整到2.50%、2.43%。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 342 公顷。第二节 建设用地2005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 11418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0%。到 2010 年、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 别控制在 128133 公顷、15418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调整到 12.
37、68%、15.25%。规划期间,建设 用地净增加 40000 公顷。一、城乡建设用地由 2005 年 的 99693 公 顷 分 别 调 整 到 2010 年 、2020 年 的 107933公 顷 、120873 公 顷 ,占 全 市 建 设 用 地 的 比 例 由 2005 年 的 87.31%分 别调 整 到 84.24%、78.40%。规 划 期 间 ,城 乡 建 设 用 地 净 增 加 21180 公 顷 。(一)城镇用地由 2005 年的 25284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35618 公顷、 68500 公 顷,占城 乡 建设用地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2
38、5.36%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2020 年的 33.00%和 56.67%。规划期间,城镇用地净增加43216 公顷。(二)农村居民点用地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19由 2005 年的 56618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54706 公顷、 48773 公 顷,占城 乡 建设用地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56.79%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2020 年的 50.69%和 40.35%。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少 14961 公顷。(三)采矿用地由 2005 年的 17791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39、、2020 年的 17503 公顷、 2830 公 顷,占城 乡 建设用地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7.85%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2020 年的 16.22%和 2.34%。规划期间,采矿用地净减少14961 公顷。(四)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到 2010 年、2020 年分别调整为 106 公顷、770公顷,占城 乡建设用地的比重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0.10%和0.64%。规划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净增加 770 公顷。二、交通水利用地由 2005 年的 10562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14877 公顷、 24004 公 顷
40、,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9.25%分别调整到 11.61%、15.57%。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 13442 公顷。三、其他建设用地由 2005 年的 3925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5324 公顷、9303 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3.44%分别调整到4.15%、6.03%。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净增加 5378 公顷。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20第三节 其他土地由 2005 年的 94144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2020 年的 88368 公顷、 54371
41、 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9.31%分别调整到8.74%、5.38%。规划期间,其他土地净减少 39773 公顷。一、水域由 2005 年的 22478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2020 年 的 21548 公顷 和 16913 公 顷 ,占 其 他 土 地 的 比 重 由 2005 年 的 23.88%分 别 调 整 为2010 年 、2020 年 的 24.38%和 31.11%。规划期间水域面积净减少 5565公顷。二 、自 然 保 留 地由 2005 年的 71666 公顷分别调整到 2010 年 、2020 年 的 66820 公顷 和 37458 公
42、顷 ,占 其 他 土 地 的 比 重 由 2005 年 的 76.12%分 别 调 整 为2010 年 、2020 年 的 75.62%和 68.89%。规划期间自 然 保 留 地 净 减少34208 公顷 (详见附表 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21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构建“ 一心、两带、八田、十城” 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其中:“一心” 为中心城区;“ 两带”为秦岭自然生态保护带、渭河湿地生态带;“八田 ”为市域内八个基本农田集中区;“十城 ”为新筑、洪庆、临潼、阎良、泾渭、草堂六个新城和户县、
43、高陵、周至、蓝田四个 县城。第一节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渭河、 泾河干流河谷低洼湿地为东西方向横向生态特征带,以灞、浐、 泾、 沣、涝、潏、滈等水系为南北方向 纵向生态特征带,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形成全市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一、加强秦岭北麓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秦岭北麓自然生态保护带,东起骊山,西至青化,途经临潼、灞桥、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 6 个县(区),37 个 乡(镇),其间分布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太白山、周至、牛背梁等 3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泾渭湿地、老县城、周至黑河湿地 3 个省级自然
44、保护区、楼观台、终南山、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及骊山、太兴山、 沣峪、太平、王 顺山、黄巢堡省级森林公园和黑河、翠峰山等市级森林公园。根据秦岭北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在自然生态核心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森林植被;巩固退耕还林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22还草成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对河流水源地和深山区居民逐步实施搬迁,合理安排移民搬迁用地,避免对生态脆弱区造成破坏;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建设经济型生态防护林,因地制宜发展林农间作,改善生态条件;在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108 国道两
45、侧搬迁部分村庄,恢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收集、保护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功能。二、严格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和水库建设工程为目的,加强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保护黑渭三角洲、涝渭三角洲、灞渭三角洲、 浐灞三角洲、 泾渭三角洲的河滩湿地和辋川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耿峪、涝峪、潭峪、沣河、浐河、灞河、 戏河(含零河)、石川河 8 个湿地保护区。同时,加强地表水源地和水系的环境保护,建 设周至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黑河、石砭峪河、辋川河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强化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李家河水库库区与水源地,以及田峪河水源地、浐灞河水源地、西北郊水源地、渭滨水源地的保护。在 库区和水源地周围采用人工造林营造水源涵养林,调节地表径流,保障水源安全。三、恢复“长安八水”河湖水系盛景按照水文、生态保护的要求,恢复曲江南北湖、昆明池,加快实施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工程、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浐灞河生态治理。使渭河、泾河、灞河、 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 河八条河流与城区兴庆湖、未央湖、曲江池、汉城湖、昆明池、环城河及城市公园和绿地中的水面